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撒上10: 1-27>

[複製鏈接]

3210

主題

3230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07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6-2 22: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撒上10: 1-27】【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在撒母耳記上第十章中記載了,撒母耳膏掃羅為王;掃羅先是私下被撒母耳膏為王,后是通過公開掣籤被立為王,掃羅是以色列君王時代的第一位王。本章首先說到:【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撒母耳拿瓶膏油倒在掃羅的頭上,與他親嘴」,「膏油」是橄欖油加上一定配方的香料,調製成的香膏(出30:23-24)。「倒在掃羅的頭上」表徵聖靈的澆灌。「親嘴」表示接納與交通。「說:『這不是耶和華膏你作祂產業的君嗎?』」以色列人是神的「產業」,不是君王的私有財產,神才是以色列真正的王。「祂產業的君」,表明以色列的王不是集權君王,而是作為神的僕人來管理神的「產業」。【你今日與我離別之後,在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他們必對你說:『你去找的那幾頭驢已經找著了。現在你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你擔憂,說:我為兒子怎麼才好呢?』你從那裡往前行,到了他泊的橡樹那裡,必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神的人:一個帶著三隻山羊羔,一個帶著三個餅,一個帶著一皮袋酒。他們必問你安,給你兩個餅,你就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此後你到神的山,在那裡有非利士人的防兵。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做,因為神與你同在。你當在我以先下到吉甲,我也必下到那裡獻燔祭和平安祭。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裡,指示你當行的事。『】「你今日與我離別之後,在便雅憫境內的泄撒,靠近拉結的墳墓,要遇見兩個人」。「拉結的墳墓」位於從耶路撒冷到伯利恆的路上( 創48:7),「便雅憫境內的泄撒」應該就在這個附近。「他們必對你說:『你去找的那幾頭驢已經找著了。現在你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你擔憂,說:』我為兒子怎麼才好呢?」掃羅兩天之內,聽見了這些神突然給他的使命,而且是這麼大的使命,他一定會很害怕,而且還會持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所以撒母耳就給了掃羅三個兆頭。撒母耳所預言的第一個兆頭就是,有兩個人證實已找到那幾頭驢。「你從那裡往前行,到了他泊的橡樹那裡,必遇見三個往伯特利去拜神的人」。「他泊的橡樹」位於伯特利附近。「伯特利」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亞伯拉罕、雅各都在此築過壇,這些壇當時可能還在,所以有人會在那裡敬拜神。「他們必問你安,給你兩個餅,你就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撒母耳所預言的第二個兆頭就是,掃羅被獻祭的人問安並送餅。「此後你到神的山,在那裡有非利士人的防兵」。「神的山」可能就是掃羅的家鄉「基比亞」,所以這裡有人認識掃羅。「非利士人的防兵」,是指非利士人在鄰近基比亞的迦巴設有防營(13:3)。「你到了城的時候,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一班先知」,是指有一批先知的門徒。「受感說話」是指在聖靈的感動下,不由自主地說出話來。「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指聖靈的催逼。「變為新人」,是指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有能力足以領導以色列人。撒母耳所預言的第三個兆頭就是,被聖靈感動,與一班先知一同受感說話。「這兆頭臨到你,你就可以趁時而做,因為神與你同在」。撒母耳鼓勵掃羅,既然親身驗證了前述三個兆頭,當事情臨到之時,就不要退縮,而是「趁時而作」。「你當在我以先下到吉甲,我也必下到那裡獻燔祭和平安祭」。「吉甲」後來撒母耳在吉甲成立王國(11:14),眾百姓也正式在吉甲立掃羅為王(11:15)。「你要等候七日,等我到了那裡,指示你當行的事」。「等候七日」撒母耳與掃羅約定,要他在那裡等候七日(13:8);「指示你當行的事」,可能指面授打仗的事。掃羅從來沒有作王的想法,自然會覺得受膏心裡害怕。因此撒母耳主動告訴掃羅三個「兆頭」作為神揀選他、與他同在的記號。一旦這些兆頭都應驗了,就證明撒母耳對他所說的,都是真的,都是神的啟示。因神與掃羅同在,掃羅便有足夠的信心去接受任務。

【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掃羅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見他,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素來認識掃羅的,看見他和先知一同受感說話,就彼此說:『基士的兒子遇見什麼了?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那地方有一個人說:』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此後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掃羅受感說話已畢,就上邱壇去了。】「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神就賜他一個新心」,使他對事物的想法有所改變,他從前所想的是個人農耕的事,如今他所想的是以色列人的處境和前途。「掃羅到了那山,有一班先知遇見他,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那山」就是「神的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就是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素來認識掃羅的,看見他和先知一同受感說話,就彼此說:『基士的兒子遇見什麼了?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素來認識掃羅的人,看見他突然由一個無見識的農家子弟,轉變成為一個先知,這對他們來說似乎是難以置信的。「那地方有一個人說:『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此後有句俗語說:『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這些人的父親是誰呢?」因為掃羅與這些先知一同「受感說話」,所以被人嘲諷他們的身份不明。「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因為人對掃羅的突然變化深感驚奇,所以後來這話成了以色列人的諺語,形容判若兩人的巨大變化。「掃羅受感說話已畢,就上邱壇去了」。「邱壇」特指先知們剛下來的那個邱壇。掃羅受膏后,神立刻把做王的能力賜給掃羅,卻不是改變他的生命。掃羅有「一個新心」,只是指得著了聖靈的能力,卻不是得著聖靈的內住,他還是一個屬肉體的人。

【掃羅的叔叔問掃羅和他僕人說:『你們往哪裡去了?』回答說:『找驢去了。我們見沒有驢,就到了撒母耳那裡。』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地告訴我們驢已經找著了。『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掃羅的叔叔問掃羅和他僕人說:『你們往哪裡去了?』」「掃羅的叔叔」極可能就是那些「素來認識掃羅的」人中之一,對掃羅受感說話極為訝異,故有此問。「回答說:『找驢去了。我們見沒有驢,就到了撒母耳那裡』」。掃羅按照實情回話。「掃羅的叔叔說:『請將撒母耳向你們所說的話告訴我』」。掃羅的叔叔追根究底,想要知道掃羅改變的原因。「掃羅對他叔叔說:『他明明地告訴我們驢已經找著了」,這也是實話。「至於撒母耳所說的國事,掃羅卻沒有告訴叔叔」。「國事」是指撒母耳膏立他為王的事。「卻沒有告訴」,表示神對他個人所說的旨意,沒有必要講給別人聽,所以撒母耳特地叫掃羅先將僕人送走(9:27)。掃羅很有智慧地回答了他叔叔的問題。【撒母耳將百姓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領你們以色列人出埃及,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又救你們脫離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的手。『你們今日卻厭棄了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的神,說:「求禰立一個王治理我們。」現在你們應當按著支派、宗族都站在耶和華面前。『】「撒母耳將百姓招聚到米斯巴耶和華那裡」,雖然撒母耳已經私下膏立了掃羅,但還需要召集各支派的領袖到米斯巴,讓百姓見證神的揀選。「米斯巴」是撒母耳作士師審判全以色列人的地方(7:6)。「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領你們以色列人出埃及,救你們脫離埃及人的手,又救你們脫離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的手」。「欺壓你們各國之人」,特指《士師記》中所記的外族人。「你們今日卻厭棄了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的神,說:『求你立一個王治理我們」,「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是指神屢次興吉士師們拯救以色列人,使他們脫離外族人的欺壓。但百姓卻不認為神救他們「脫離一切災難」,反而執意要「立一個王治理我們」。「現在你們應當按著支派宗族,都站在耶和華面前」。準備拈鬮掣籤,為要選出誰是神中意的君王人選。撒母耳重申以色列的君王不是任何別人,而是神自己,他們立王的請求是「厭棄了救你們脫離一切災難的神」。

【於是,撒母耳使以色列眾支派近前來掣籤,就掣出便雅憫支派來;又使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近前來,就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眾人就跑去從那裡領出他來。他站在百姓中間,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於是撒母耳使以色列眾支派近前來掣籤,就掣出便雅憫支派來」,先從十二支派中掣出便雅憫支派。「又使便雅憫支派按著宗族近前來,就掣出瑪特利族;從其中又掣出基士的兒子掃羅。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再按宗族、個人的次序掣出掃羅。當神興起摩西、約書亞和士師的時候,從來不用「掣籤」的方法,而是直接把那個人興起來。神用「掣籤」的方法揀選掃羅,並非因為他合神心意,只是指出他正是百姓「所求所選的王」(12:13)。「眾人尋找他卻尋不著,就問耶和華說:『那人到這裡來了沒有?』耶和華說:『他藏在器具中了』」。掃羅卻未照撒母耳吩咐他要「趁時而作」的話,反而躲起來了。「眾人就跑去從那裡領出他來。他站在百姓中間,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顯示掃羅擁有作王的外在形象。「撒母耳對眾民說:『你們看耶和華所揀選的人,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眾民就大聲歡呼說:』願王萬歲!『」因以色列人是看外貌,所以當撒母耳說:「眾民中有可比他的嗎?」百姓就歡呼「願王萬歲」。也可見,撒母耳是神忠心的僕人,他全然沒有想到自己的得失,卻歡喜神的旨意成就。【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說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然後遣散眾民,各回各家去了。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但有些匪徒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就藐視他,沒有送他禮物;掃羅卻不理會。】「撒母耳將國法對百姓說明,又記在書上,放在耶和華面前,然後遣散眾民,各回各家去了」。「國法」是指律法中對君王的權利及責任的規定(申17:14-20)。「掃羅往基比亞回家去,有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基比亞」是掃羅的家鄉,現在成了以色列國的第一個都邑,掃羅在此治理國事(11:4)。「神感動的一群人跟隨他」,是指有一批勇士,被神感動,願意為掃羅效勞。「但有些匪徒說:『這人怎能救我們呢?』就藐視他,沒有送他禮物,掃羅卻不理會」。「匪徒」是指不守規矩的人,「不理會」指沉默以待。雖然掃羅還不敢承擔君王的職責,但神不但揀選了掃羅,也「感動的一群人」,為他預備了常備軍,為他準備好了一切,掃羅實在是進入了神的恩典中的人。今天我們也都是白白領受神的恩典的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成為神的兒女。為此,願我們今天都要在神的恩典中,有新生命的見證,讓基督的名得榮耀!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 14: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