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士7: 1-25>

[複製鏈接]

3153

主題

3173

帖子

5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50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霞步思 發表於 2025-5-7 04: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士7: 1-25】【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在士師記第七章中記載了,基甸擊敗米甸人的事迹。首先,神命令基甸從三萬二千人中挑選三百精兵,然後當夜潛入敵營,基甸從米甸人作夢和麥餅的講解中知道:「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基甸立即兵分三隊沖入敵營,引起敵軍自相殘殺,紛紛潰逃;最後基甸呼召其餘未上戰場的以色列人,參與追趕戰敗的米甸逃兵。本章首先說:【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隨的人早晨起來,在哈律泉旁安營」,「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因他父親的一句話,基甸就被取名「耶路巴力」,【意思說:『他拆毀巴力的壇,讓巴力與他爭論。』】(6:31-32)「哈律泉」位於以薩迦境內基利波山北麓。「米甸營在他們北邊的平原,靠近摩利岡」,「米甸營」指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聯合的大軍駐紮地;「北邊的平原」,即指耶斯列平原(6:33);「摩利岡」位於他泊山與基利波山之間,在耶斯列平原中間隆起的一片丘陵。【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耶和華對基甸說:『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米甸人有十三萬五千人(8:10),基甸只有三萬二千人,但神卻告訴基甸跟隨他的人過多,理由是「免得以色列人向我誇大,說:『是我們自己的手救了我們』」。「誇大」指得勝后的自誇;「自己的手」是指他們單憑自己的力量。「現在你要向這些人宣告說:『凡懼怕膽怯的,可以離開基列山回去』」。「懼怕膽怯的」,士氣是爭戰得勝的要素;「基列山」是指基利波山。「於是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萬」。一下子減少三分之二的人,相當顯著。雖然基甸不一定完全理解神這樣的安排,但他的信心已經被神恢復到一個地步,毫不猶豫地順服了神這樣的命令。

【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過多;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裡為你試試他們。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基甸就帶他們下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單站在一處;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站在一處。』於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棚,只留下這三百人。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里。】「耶和華對基甸說:『人還是過多。你要帶他們下到水旁,我好在那裡為你試試他們」。「人還是過多」指一萬人還是太多;「下到水旁」就是下到從哈律泉流出來的溪水旁。「我指點誰說:『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點誰說:『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這說明誰可不可以去,都在於神的揀選。「基甸就帶他們下到水旁。耶和華對基甸說:『凡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單站在一處像狗舔的」,「用舌頭舔水,像狗舔的」,是指站著用手捧水來喝,像狗用舌頭舔水一樣。「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單站在一處」,「跪下喝水的」,是指雙膝跪著,俯首用嘴來喝。「於是用手捧著舔水的有三百人,其餘的都跪下喝水」。然後「耶和華對基甸說:『我要用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們,將米甸人交在你手中」。神特地選用這三百人,不讓他們把得勝歸於自己。所以神留下這三百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否警醒、是否懼怕,而是因為他們屬於少數。因為神的爭戰不在乎人數,也不在乎戰士的警醒和膽量,只在乎神的同在。「其餘的人都可以各歸各處去」。「各歸各處」就是各歸各的帳棚去。「這三百人就帶著食物和角;其餘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發他們各歸各的帳棚,只留下那三百人」。「食物和角」和下面所記的「角和空瓶」有關連,他們可能收集了那一萬人所有的瓶和角,否則不會每個人都有「角和空瓶」。「米甸營在他下邊的平原里」,「下邊的平原」即指基利波山腳下的耶斯列平原。

【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起來,下到米甸營里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里去。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營旁。】「當那夜,耶和華吩咐基甸說:『起來,下到米甸營里去,因我已將他們交在你手中」,神知道基甸需要了解敵情,才有膽量下去攻營。「倘若你怕下去,就帶你的僕人普拉下到那營里去」。「僕人普拉」是基甸的隨從幫他攜帶兵器的人(9:54)。「你必聽見他們所說的」,這是神要基甸下到敵營的目的,使他親耳聽見敵人所說的話。「然後你就有膽量下去攻營。於是基甸帶著僕人普拉下到營旁」。神體諒基甸心中的懼怕,所以吩咐他「下到米甸營里去」,要讓他很有把握地知道,神已經將仇敵交在自己的手中,好堅固他的「膽量」。【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基甸到了,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做了一夢,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那同伴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米甸人、亞瑪力人和一切東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敵人「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蟲那樣多」,無法計數,而且「他們的駱駝無數,多如海邊的沙」。「基甸到了,就聽見一人將夢告訴同伴說:』我作了一夢」,「作了一夢」,古時人們非常重視作夢,一般人多認為夢境與現實生活有關聯,反映或預告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夢見一個大麥餅滾入米甸營中,到了帳幕,將帳幕撞倒,帳幕就翻轉傾覆了」。「大麥」是以色列人的主要農產物,「大麥餅」是窮人家的主食,代表陷於窮困的以色列人。「帳幕」是指米甸人的軍營。「那同伴說:『這不是別的,乃是以色列人約阿施的兒子基甸的刀」,「基甸的刀」是指基甸所率領的軍隊。「神已將米甸和全軍都交在他的手中」。大麥餅將帳幕撞倒,表示米甸全軍被基甸擊潰。神就是要借著仇敵的口向基甸說話,基甸裡面就得著了堅固。

【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於是基甸將三百人分作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裡(瓶內都藏著火把),吩咐他們說:『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我和一切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基甸聽見這夢和夢的講解,就敬拜神」,基甸因為聽到「這夢和夢的講解」,確信神已經將敵軍交在他的手中,他「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營中,說:『起來吧!耶和華已將米甸的軍隊交在你們手中了』」。基甸開始行動前,就將喜訊傳遞給精選的三百人。「於是基甸將三百人分作三隊,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裡,瓶內都藏著火把」,「分作三隊」散布在不同的方位,令敵人產生錯覺,誤以為來襲的人數眾多;「角」為吹出大聲;「空瓶」是土製陶瓶。「火把」是用蘆葦之類的材料製造,能長時間悶燃,放在瓶內可以遮掩悶燒的紅光。「吩咐他們說:『你們要看我行事,我到了營的旁邊怎樣行,你們也要怎樣行」,基甸事先告訴眾人,要看他行事。「我和一切跟隨我的人吹角的時候,你們也要在營的四圍吹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吹角」和「喊叫」,會發出大聲,使敵人驚惶失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敵人所懼怕的,就是以色列人的神和基甸的刀。

【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來到營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吶喊,使他們逃跑。三百人就吹角,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米何拉。以色列人就從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全地聚集來追趕米甸人。】「基甸和跟隨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換更的時候,來到營旁」,「三更之初」相當於晚上十至十一點,是在敵人已經入睡,剛換更的哨兵還沒熟悉夜間情況的時候。「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火把」之前是放在瓶內,一旦「打破手中的瓶」,在空氣里一揮動,就可以重新燃起發出火光。「三隊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角,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右手吹角、左手搖動火把、口中又大聲喊叫,使米甸人手中的刀,成了「耶和華和基甸的刀」。「他們在營的四圍各站各的地方。全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吶喊,使他們逃跑」。基甸可能把三隊士兵調動到敵營的北、西、南三面,給敵人留出了向東逃跑的出口。在黑暗之中,米甸「全營的人都亂竄」。「三百人就吹角,耶和華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用刀互相擊殺」,因在黑暗且慌亂中,米甸人誤以為所遇到的乃是敵人。「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亞伯米何拉」。「西利拉、伯哈示他、他巴、亞伯米何拉」都在東南方向,米甸人一路向東南方向逃回老家。「以色列人就從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全地聚集來追趕米甸人」。本來按兵不動、坐觀成敗的以色列其他支派拿弗他利、亞設和瑪拿西,聞風而起,參加追殺敵人。

【基甸打發人走遍以法蓮山地,說:『你們下來攻擊米甸人,爭先把守約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於是以法蓮的眾人聚集,把守約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捉住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將俄立殺在俄立磐石上,將西伊伯殺在西伊伯酒榨那裡;又追趕米甸人,將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級帶過約旦河,到基甸那裡。】「基甸打發人走遍以法蓮山地,說:『你們下來攻擊米甸人,爭先把守約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約但河的渡口」,是指可以涉水而過的淺灘。「於是以法蓮的眾人聚集,把守約但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以法蓮的眾人」,因以法蓮支派地界位於戰場耶斯列平原的南方,可以及時堵住敵人的退路。「捉住了米甸人的兩個首領,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俄立」的意思是「烏鴉」,「西伊伯」的意思是「狼」,都是沙漠酋長生動獨特的名字。「將俄立殺在俄立盤石上,將西伊伯殺在西伊伯酒榨那裡」。「俄立磐石」在以賽亞時期仍然為人所知(賽10:26)。「又追趕米甸人,將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級,帶過約但河,到基甸那裡」。「首級」就是戰鬥中把敵人首領的頭斬下來帶到主將前,證明殺敵奏功。「帶過約但河」,按照士師記8:1-3中的記載,基甸當時仍在約但河西,故以法蓮人殺敵地點應在河東,隨即將敵酋首級帶到河西基甸那裡。而從基甸爭戰得勝的事迹中,我們看見神的安排是何等周詳完美,神不但差遣呼召基甸作拯救者,而且更與他同在、同行,因此這場戰役的得勝全在乎神。今天我們在屬靈的戰場上也有神的同在和帶領。為此,願我們都要剛強壯膽,【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阿們!
「創25: 1-34」「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在創世紀第二十五章中記載了,亞伯拉罕的晚年,包括他的再婚及逝世,還有以撒的後代。這裡說亞伯拉罕「又娶了一妻,名叫基土拉」,別處聖經稱她為「妾」(代上1: 32),所以她在神面前的地位不能與撒拉相題並論。「基土拉給他生了心蘭、約珊、米但、米甸、伊施巴和書亞…。」基土拉的後代也是阿拉伯各族的祖先,他們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9 10: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