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幸虧沒有生長在美國?從中美教育比較談起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6-28 1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不久,聽到一位朋友感慨道:「幸虧沒有生長在美國」著實讓我吃驚不小。時下多少人為了拿到美國綠卡或者公民身份苦心積慮想方設法。如果出生在美國,就成了天生一個美國鬼子了,多省心。待朋友道出原因后,我方恍然大悟,原因在於如果把他的求學經歷放在美國教育體制下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比如,本科和研究生能到一流的大學和研究生院就讀。究其實質而言,就是不同的中美教育體制給人的機會不一樣,尤其對「浪子回頭」者而言,更是如此。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美國的社會制度化比較完善。然而,「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在美國比較完善的教育制度里也體現了出來。就像他們的信用記錄體系一樣,學生的成績也是被系統記錄的。中小學階段後果影響不太明顯,但高招和研究生院招生的時候就明顯了。比如,中學階段的平時成績記錄不好,就不容易被好的大學錄取,本科成績記錄不好,平均積分點不高,就很難進入一流的研究生院。雖然他們也有像GRE之類的考試,但是成績在錄取中占的權重不太大,平時成績所佔權重至少不會低於這些考試成績。這是美國的學生升學錄取制度。而中國則不同,一個學生高中一二年級甚至三年級平時成績不怎麼樣,如果高考發揮得好,考分高,就可以升入名牌重點大學;本科成績平平,只要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好,同樣可以被一流研究生院錄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考定終身!」雖然有人批評它,但它也有可以帶給人的好處。雖然實際上一考可能不會定一個人的終身,但是那一個考試在入學錄取上的作用遠比美國的入學考試大得多,可以說是決定性的。這樣的不同錄取方法也就是不同的遊戲規則,為人們提供了不同的機會。在美國平時成績差,某一天浪子回頭了,即使發奮圖強入學考試時成績好了也很難為錄取委員會所青睞。而在中國,一個以前不知用功的學生,高三或者大三什麼時候忽然悔悟,努力奮發,只要高招研招考試成績棒,也可以進入優秀的學校深造發展。

說到美國的教育體制給浪子回頭的機會小,還要考慮到一個學生從一開始進入學校的一系列成績記錄積累對後來的影響。比如,中小學成績記錄不好,就進入不到好的高中,進而就進不到好的本科院校,然後呢,好的研究生院也難進。因為各個層次的錄取都是有門第觀念之見的。如果你來自一個名氣小的或差的中學或大學,即使你每門課都是滿分,全校第一,錄取委員會也會認為還是不如一個出身於好的中學或大學的成績一般的學生。據說北京某大學研究生錄取曾有個說法,寧要本校普通學生,不要外校尖子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如果說這是歧視也可以。但是,就像某經濟學家指出的,我們必須區別一件商品的優劣,有個標籤方便,節約成本。就業的時候,用人單位往往喜歡從名牌大學的學生里挑選,因為這樣挑到低質量的風險小,成本低。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說美國這種錄取中的門第觀念無可厚非了。於是在美國已開始的起點就像路徑依賴一樣,一步步地決定著後來的路子。中途想做跨越式高攀,很難。這樣比較起來,在中國就好多了。如果高考時種種可能的原因,導致一個優秀的人才進入了一個三類大學或者不入流的地方院校。但是,他們可以努力學習通過考研,進入名牌重點大學。不同於美國的招生體制給中國的這些學生敞開了「攀高枝」的大門。

然後,還要提到美國教育體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中小學里的快班和慢班。中國也曾有過現在依然存在著普通班和重點班。但是,我們的兩種班只是教的內容難易程度不同,使用的都是高考大綱指導下的同樣教材。重點班只是多做些難題,老師偏愛些。而且在普通班裡優秀了,可以進到重點班,就是不去重點班,也照樣可以和重點班的學生競爭。美國的快班和慢班則不同。他們學的是不同的東西,慢班裡的教材和入學考試的要求不同。一旦到了慢班,不可能再入快班,從而很難和快班的學生一競高低了。

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在美國,一個人的起點是多麼重要。這是問題的一個關鍵。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步和以後許多步的後盾,所以,家庭背景就成了一個人一生事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了。家庭富裕的,都搬遷到好的社區,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於是,高起點開始了。這讓我們想到教育產業化的問題。教育本來是實現縮小階層差距的,但是當教育產業化后,父母的收入就和子女的受教育的程度和優劣呈現更強的線性相關;而良好教育和名牌大學又是社會分層的一個重要指標。於是,實現了複製性的社會階層再生產。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反對教育產業化。

本篇談的多是中美教育招生上的差異帶來的機會不同問題。在此,我想就高招和人才選拔問題從進化論的角度再多說一點。首先要把進化和進步區別開來。進化不一定意味著進步,雖然包含進步的可能。進步包含著價值判斷的意思;進化實際上是盲目的,自然選擇下來的東西只是證明在某時某地的特定環境下的適應。自然在選擇的那個時刻是不考慮以後該物的適應性的。許多生命可以在逃過去那個選擇點后很適應,但是,自然選擇不管這些,也管不了這麼多。當然,該事物的過去無可非議是適應的。考試就是在做選擇,它類似於自然選擇,又不同於自然選擇。

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把優秀的人才選拔出來加以任用,或者把有開發潛力的優秀分子篩選出來,供給好的條件專門培養以備未來使用。因此,考試和成才,包括是否是人才的認可等緊密聯繫在了一起。考試的這些目的因此和自然選擇不同。但是,目的歸目的,實際上是否能夠達到是另一回事。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完備,使人們以通過考試獲得被選者信息的途徑,來識別人才有很大的不足。考試本身的局限,包括考試內容和方式的局限,再加上人們無意識或有意識(舞弊的誤差或錯誤)使得考試的信度大大降低,導致有些人才漏選,有些庸人卻被誤認為是人才而被錄用。哈耶克曾在分析過「頭腦清晰型」和「頭腦糊塗型」兩種類型的學術工作者之後說過,進大學需經考試的制度將會使許多對學術做出原創性貢獻的「頭腦糊塗型」的人遭受被淘汰到大學之外的危險。哈氏認為,多數原創性的知識都是來自「頭腦糊塗型」的人。當然,這裡所謂的「頭腦糊塗」的人,是指那些對習以為常的東西問為什麼,經常處於找答案「困惑」之中的人。愛因斯坦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幸運的是他至少進了大學。

考試的局限是考試本身邏輯的結果,這就是關於考試的內容和效度的問題。關於考試的內容和效度的爭論,已有很長的歷史,可參看鄭也夫的《信任論》第十一章「科舉與學歷(專家系統論一)」,這裡只簡單敘及一些內容。關於科舉考試內容和效度的第一場爭論發生在唐代,辯論的問題是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和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孰優孰劣。儒家經典主要考記誦的本領,詩賦才能分別看出創造性的才華。所以進士科最終佔了上風,也成就了大唐的詩作的燦爛輝煌。但是在評卷時,考記誦儒家經典就容易客觀,詩賦的高低評價就頗為困難,所以辯論依然綿延不絕。於是在宋代發生了第二場爭論,主要發生在范仲淹王安石和司馬光蘇東坡為代表的兩派之間,前者認為詩賦對治國無用,因為當時是用儒家經典來治理國家的。後者則認為靠考試記誦儒家經典不能更好的測試出智力和才華。雙方都有道理。他們沒有想到更沒有做到的是後來經學──義理和詩賦──美文融合在了一起,成了支配明清兩朝的八股文。事實上八股文和我們現在通常認為的八股文是不一樣的。潘光旦和費孝通的研究告訴我們,「八股主要不是一種知識的測驗,而是一種能力的檢查」。但是直到今天,這場古老的爭論還在進行著,因為考試本身的邏輯是,有用的東西未必適合考試,適合考試的東西未必有用。但是,大批量的商品式的生產學生,生產大學生,篩選人才必須有個眾多人員參加的標準化考試。這種考試往往是考一些無用的東西,或者不能很好識別出人才的東西。

究竟哪套制度能更好地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從上邊的分析看,很難說。但招生和選拔制度作為一套遊戲規則有其功能是確定的。這套規則會影響到許多人一生事業的窮通顯達。受考試的邏輯制約后的制度選擇依然可以差別很大,從上面我們的一些比較可以看出,有名的美國的標準化考試,像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托福和GRE這樣的考試成了一門考試學。這種考試的評卷客觀程度很高。正是這種客觀性高使得測量學生真才實學的目的難以達到。於是他們採用了平時成績系統記錄和綜合評價的體制,這裡邊就有了前邊我們分析的一步步把人的發展機會給規定了的特點。因而,他們的教育體制遊戲規則給人們的選擇機會之門是收縮性的。再加上父母收入對孩子教育起點的影響,他們的社會不平等問題更嚴重。「英雄要問來路!」因此,雖然他們的教育制度在人才選拔上有其可稱道的優勢,但我還是感嘆再三,「真幸運沒有生長在美國!」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1 00: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