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位加國移民的真實想法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5-4-21 04: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目前,在加拿大的大陸移民找工作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這些中國的
優秀人才和技術專家曾憑藉自身的實力輕而易舉地通過移民審查,實
現了出國的夢想,然而在加拿大卻面臨著就業難和資歷貶值這一嚴酷
的現實。

我們對28對有未成年子女的中國大陸移民夫婦進行了研究,所有這28
對夫婦都是獨立技術移民,都帶著一定資金進入加拿大,入境時間長
的有2年,短的只有幾個月。他們在中國都曾擁有相當好的工作。

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作丈夫的均為移民的主申請人,他們當中大專
生1個,本科生13個,碩士生lO個,博士生4個;大多數是學理工科的
,如土木上程,機械,化學,電子及聲學,少數有其它方面的學歷,
如中醫,外語等;作妻子的比他們的丈夫學歷略低,有11個受過中等
教育,12個本科生,4個碩士,沒有博士。有一半是學理工的,另一
半是學財會、圖書館學、醫藥和語言的。

在加拿大的工作經驗非常重要

在移民之前,多數做丈夫的都有良好的工作,妻子們雖然工作也不錯
,但通常低於她們的配偶。在中國,所受的教育程度和工作崗位大體
成正比,即受教育越多,工作越好;但在加拿大情況就大不一樣,除
了有博士學位的幾個人沒有屈尊做體力勞動外,博士學位以下的人所
從事的工種就很雜亂,他們的妻子情況則更糟。他們現在的工作與過
去所擁有的學歷和經驗都不相符。以做丈夫的為例,在中國他們都是
專業或半專業的(所謂專業工作,是指那些必須接受正規教育和行業
認證,具有一定工作經驗才能獲得認可的工作,如工程師、醫生、律
師、會計等;所謂半專業工作,指的是需要接受―定正規教育,但行
規較為寬鬆的行業,比如程序編寫員、技術員、高級銷售人員等),
還有一個是學生,然而現在他們之中只有一半人從事業或半專業工作
。在所有這28人中,有6人基本維持與他們在中國的工作水平相當,
其餘22人均有所下降。妻子們不但工種下降,不少乾脆就沒有工作。

嚴峻的現實讓人無可奈何

1)專業工作:在中國,22位做丈夫的和8位做妻子的從事專業工作,
現在卻只有4位做丈夫的保持工種不變,女士們則完全被排除在專業
工作之外;2)半專業:在中國有5位做丈夫的和15位做妻子的從事半
專業工作,目前在多倫多則是ll位做丈夫的和3位做妻子的在從事這
種工作;3)無業:―個學生和一名家庭主婦在移民之前沒有上作。到
加拿大以後,為了就業,有些人選擇上學和參加培訓,而做妻子的則
更多地面對照顧幼兒的困難;目前在多倫多有4位做丈夫的和17位做
妻子的沒有工作。4)熟練技術工人:在加拿大,熟練技術工作是指那
些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知識,長期從事重複性工作,基本沒有升遷
機會的工作。在多倫多,有3位做丈夫的從事熟練技術工作,而在國
內這3個人中有2個是專業人士,1個是半專業人士。另外,有6位做妻
子的目前在從事熟練技術工作,而她們之中2個在中國是專業人士,3
個半專業,只有1個是技術工人。5)體力勞動:在中國沒有一個人從
事體力勞動,但在多倫多,有6位做丈夫的和2位做妻子的在從事體力
勞動。這6位男士中,有4位在中國是專業人士,2位是半專業人士,2
位女士中1個從事專業、另1個從事半專業。

國內大機構大公司的人容易就業,但也不得不屈尊

專業工作只有少數中國的專業人士移民后找到了與之相當的工作,這
些人往往是從中國的大機構里出來的工程師,在加拿大,僱主只會雇
佣他們從事級別略低的助理工程師工作。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儲先
生是以前在跨國公司擔任高層管理職位的他的外籍上司把他推薦給了
同一集團在加拿大的分公司,這一推薦使得他的個人資歷獲得了加拿
大僱主的認可。他於99年11月技術移民加拿大。因為有跨國公司的工
作經驗以及高層關係的推薦,沒費什麼力氣便獲得了與在國內相當水
平的工作。不過,因為他目前的工作主要與中國的項目有關,他擔心
這些項目完成後將何去何從。

儲先生認為新移民面對的工作困難是由於思想意識落後的加拿大僱主
造成的。中國人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那些從事體力勞動的非法移民的
形象。「加拿大的公司效率低,如果中國公司象他們這麼不講效率,
早就該關門了。」他通過自己找工作的經驗得出加拿人公司瞥理落後
的結論。他認為現在的高知識技術移民理應受到更好的待遇。在找到
現在這份工作前,儲已經做好了從機器操作工做起的最壞打算,並自
我安慰說他一直對技術而不是管理更感興趣。總之,儲在心理上已經
做好了資歷「貶值」的準備,他感嘆加拿大僱主不識時務,將技術民
與非法移民或是中國那些養尊處優、不學無術的官僚混為一談。幸好
他在跨國大公司工作過,通過高層關係的推薦,加拿大僱主能夠比較
容易地認識到他的價值,尊重他過去的寶貴資歷。這不但使他很快的
找到了好工作,同時也為他創造了一個在加拿大營造良好人際關係的
環境,為將來的升職或轉換工作做準備。

在國內外企業工作經驗,在加拿大卻不靈

半專業工作除了上面說到的極少數人找到了專業工作,大多數人不是
被迫接受職位較低的工作,就是乾脆放棄專業轉行。儘管大家都抱著
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的心態,卻沒有人知道究竟要忍耐多久。董是
他們中間的一個。董在中國是電氣工程師並擔任現場項目經理,1999
年底全家移民到了多倫多。他在多倫多找到了一份機械設計的工作。
他的妻子是會計,目前正在學習英文,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她的會計
本行。

在多倫多尋找工作的過程中,董發現他所具備的在國內的中德合資公
司的工作經驗與北美市場的需求相差甚遠。比如在技術設計上,北美
標淮與歐洲標準往往不同。正如董告訴我們的「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
標準。如果我不知道北美本地的標準,我便無法回到設計的本行去,
原來在德國公司的工作經驗在加拿大根本沒什麼價值。」他的第一個
工作面試是在一家日本人開的公司里,他沒通過。他認為問題出在語
言不流利,溝通有困難上。無奈之下,他開始在麵包店打夜工,每天
清早一下班便趕去上電腦輔助設計的課程。一上便是幾個小時,這麼
一過就是幾個月,身心疲憊,在瀕臨難以為繼的時候,一個加拿大水
處理工廠給了他一份兼職工作,做電腦設計。幾天之後他便轉為全職
僱員。董認為他找工作的困難主要在於他對本地的陌生,他並不期待
他的工程師資歷會被承認,只想這份工作可以給他一個了解本地市場
的機會,另外,環保行業對他來說很有吸引力,是一個走上坡路的行
業。董的妻子正在學習英語,雖然最終她可以通過參加加拿大的考試
而認證她的會計資歷,董卻希望她一心撲在英文學習上。「我不想讓
她象那些來了一輩子都說不好英文的移民。」董的理想是讓她無需為
賺錢養家操心。

不少人象董一樣放棄了繼續從事原職業的希望。他們抱怨資歷在加拿
大無用武之地,受到貶值,因為新移民從中國帶來的技能通常比較豐
富,足以應付加拿大相對單――的工作性質。

鍥而不捨,事竟成!

無業:一小部分人對即使是資歷的「輕微貶值」都難以接受,於是他
們就尋找可以將他們的資歷成功地轉移到加拿大的途徑。例如,一個
化學工程師正在努力尋求加拿大工程師資格認證,因為他覺得無論是
他的年齡還是過去的工作經驗都令他難以接受「貶值」或轉行。我們
採訪他的時候,他已經成功地過了幾關,滿懷希望可以拿到安大略省
的工程師資格。他的妻子則在服裝廠打工。

英文不好,障礙重重,縱有本事也惘然

跌入谷底:境遇最糟糕的是那些在加拿大完全找不到對口工作,並且
在加拿大經濟最差時抵達的人,如果他們的英文滿足不了最起碼的溝
通,則更是雪上加霜。

肖和他的妻子便是其中的一例。肖在中國鐵路部門工作。他的妻子是
中國第一個新生兒護理中心的一名醫生和兒科護理專家,離開中國時
她已經是這個中心的副主管了。他們有一個女兒,97年入境。當時加
拿大經濟仍處在谷底,當他們抵達加拿大時,加拿大的鐵路系統正經
歷重組和裁員。他們作過各種各樣的兼職工作,如清潔工、搬運工等
,不容易才在一個大型文具連鎖店找到了一份倉庫管理的工作。後來
他們把自己定位在幫助新移民的角色上,開了一個家庭式的移民接待
站。

肖有妻子一心想到加拿大繼續她的專業,當她意識到這是不現實的夢
想時為時已晚。因為首先她必須修英語,然後回到學校從頭開始。已
經40歲出頭的她認為希望渺茫,終於放棄了當醫生的念頭。她認為加
拿大的行業管制太僵化死板。她在美國的朋友就不需上學,只要通過
專業測試就能重操醫生行業。況且重學那些她熟得不能冉熟了的專業
知識實在是浪費時間。年輕時的她尚可以一點一滴的積累專業知識,
而現在,特別是在對回報完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她不願冒這個險,
也浪費不起時間。最後她也進了丈夫所在的文具供應公司做倉庫管理
工作,起碼他們的生活因此有了保障。

這對夫婦都只有國營單位的工作經驗,不象那些在外資或合資企業工
作過的人與外界有更多聯繫和認識。這使得他們不但在多倫多難以立
足,也更加難以承受因制度上的不同所受到的措手不及的打擊,所有
這些原因曾使他們極端失望,失去繼續尋找專業工作的動力。目前他
們儘管工資微薄但有工會保障,失業機會不大,相對安穩舒適,於是
他們便將希望寄托在對新移民服務上,希望他們的同胞會因為他們的
幫助而有好日子過。

肖的妻子說她同樣感到滿足,有成就感。說到加拿大的醫生,她甚至
有些不屑。她舉例說,不久前爆發了小兒腦膜炎,但是由於醫生的誤
診使疫情加劇。如果她是醫生,就不會有腦膜炎的小孩最後喪命的悲
劇出現。她提議政府應該讓中國人開一間專為中國人看病的醫院,她
認為這是讓移民融入到主流社會的辦法之一。

儘管相距遙遠,他們的親戚還是提供了許多幫助。肖妻子的妹妹借出
一萬美金幫他們支付買房的首期付款。他們在多倫多認識的唯一…個
舊同事在他們到埠時幫助他們安家。慢慢地,肖認識了不少朋友,這
些朋友不斷介紹各種體力工作給他。另外他還參加了一個華人協會並
任協會的理事,熱心公益,這也給他帶來可觀的朋友圈和移民接待站
的客源。

當朋友首先開了一個移民接待站肖和妻子馬上受到啟發,認為這是實
現他們為移民服務的最佳方案,於是他們買了一幢三層別墅,重新裝
修間隔成多間卧室供新移民落腳;這是個家庭式的生意,靠全家人的
共同投入。13歲的女兒放暑假時便負責聽電話,接待客人。他們為移
民考慮得很周到,提供從接機到找工作的一攬子服務。

以上研究表明,新移民在加拿大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僵化了的社會制
度限制了個人的發展。只有通過改革自身才能徹底解決新移民就業所
面臨的困難。我們認為專業機構在人才的認證上應更加靈活和寬鬆,
創造使移民的資歷得以被本地就業市場認識和接受的機會,令他們受
到公平的對待。
晴耕雨讀,隨遇而安。

1656

主題

6857

帖子

3030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030
沙發
空手 發表於 2005-4-21 07:12 | 只看該作者
除了高不攀低不就外,中國的教育和制度總的來說是培養ENPLOYEE的而不是ENPLOYER. 所以國內出來的人找不到工,就象是要了他的命,...其實在國外大部分做老闆的學歷還沒這些人高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2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5
3
qiuyi_1 發表於 2005-5-6 07:36 | 只看該作者
From my experience, most of new immigrants settle down after four or five year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