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美經貿摩擦背後的歷史之思、未來之問

[複製鏈接]

110

主題

167

帖子

794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歷時一年有餘,磋商凡十一輪。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由美國單方面挑起的經貿摩擦,正演變為一場舉世關注的意志較量。

一方是美國出爾反爾、步步緊逼,以「變臉」為常態,以極限施壓為武器;一方是中國不卑不亢、堅守底線,堅決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國際秩序。

有學者判斷:中美關係空前複雜,進入了世界史上少有參照的「無人區」。

局勢固然錯綜,卻也並非無跡可尋。把美國一年多來對華的反覆施壓放入中美關係的歷史長河,滌盪過後,顯露出一個清晰的事實:

一個奉霸凌主義為圭臬的發達國家,面對發展道路不同的發展中大國,打壓制衡之心從不曾變,干擾涉足之意從未止息。當對方國力上升逼近其「警戒線」,出手遏制幾成必然之舉。此時,吞聲俯首換不來一時平安,包容謙和絕不等於無原則、無尺度、無邊界地躲閃退讓。

從五千年文明深處穩步走來的中國,從來都有經風歷雨的膽識與骨氣,自古不缺護衛家園的英勇與不屈。「天下大同」的傳統智慧,賦予中華民族以寬廣胸襟,使其對人類的共同發展貢獻卓著,為世界的共同利益挺身擔當。

在這場指向中國的貿易戰中,受到傷害的不只中國,更是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秩序、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體系、和平發展的人類進步潮流。

面對經貿摩擦升級的威脅,中國原則立場始終堅定:「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著眼於全人類共同發展,我們不願打;因為有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全面自信,我們不怕打;為了捍衛尊嚴與底線,必要時不得不打。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關於「打」的有力回擊,傳遞出一個大國的理智、包容與自信,也增強著各國共同維護髮展秩序的決心與勇氣。

「不願打」的歷史之思、現實之求、未來之願

「不想打」「不願打」「絕不打第一槍」。

從2018年到2019年,從第一輪到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中方的態度和立場始終未變。對一個經歷過漫長艱辛解放歷程的民族而言,對一個因改革開放而邁向現代化的國家而言,「不願打」不僅僅是對外表態,其背後,有歷史之思,有現實之求,有未來之願。

當今世界,可能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明白開放的意義,更知道穩定的珍貴。

從「南海邊的一個圈」,到新時代「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從「幾乎被開除球籍」的弱國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的命運為改革所塑造,因開放而改變。

因為改革開放,中國以200多倍的經濟增長造就「史詩般的進步」,書寫了世界當代史中極富傳奇性的一章;因為改革開放,等同於一個歐洲的人口在四十年間成功脫貧,寫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因為改革開放,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動通信、量子通訊、載人深潛、高速鐵路相繼問世,改變了世界科技競爭格局;也因為改革開放,中國成功地從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演進,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從后發國家向先進國家嬗變。

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讓一個飽經風霜的民族獲得了極其難得的發展機遇期。其重要、其珍貴,連蛇口碼頭的南海漁民、雞毛換糖的義烏小販都深深懂得。當前,中國正處於邁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時期,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更是至關重要。

所以,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國際場合反覆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策聚焦「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大力度推進主動開放、全面開放、共贏開放、包容開放;所以,在中美經貿談判的多個交鋒場景中,中方都一再表明「不願打」,始終以和平穩定的戰略大局為重。這背後,正是中華民族經歷深邃歷史思索后所獲得的清醒自覺。

當今世界,可能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執著於和平主義的文化傳統,更堅持發展共贏的外交理念。

「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深刻表達了一個文明悠遠、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的文化精神與思維方式。五千年文明綿延博深,統治者以「大邦柔遠人」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理念,知識階層以「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平民階層以「天下太平」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這個民族雖然也經歷過戰亂、分裂、衰微,但和諧、和美、和睦始終是主脈,「天下一家」的和平主義、「中和之道」的平衡智慧始終是主流。

現代與傳統相因。

在今天的國際舞台上,中國一直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進入新時代,中國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倡導者和推動者。「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在2014年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援引中國古語來表達各國攜手並進方能成就世界美好未來;「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在2015年訪問美國期間,習近平主席引用孟郊的詩句來闡述國家之間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重要性;「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2019年4月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引用劉向名句,重申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歷史大勢。在這種文化傳統和價值視野下處理中美關係,中國從來以大局為重,一直積極謀求、真誠對待對話與談判的機會。認真關注這十一輪中美經貿磋商的人們會發現,作為經貿談判桌上的雙方,美國已經形成了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戰略主向,中國卻始終以謀求雙方歷史新共識為努力方向。

這裡面,有大國的清醒,有大國的胸襟,有大國的容讓,也有大國的人類視野——

當今世界,可能沒有哪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戰,更能影響全球經濟的走向,世界人民的福祉。

這場持續了一年多的經貿摩擦,發生於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發生於兩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之和已經達到50%的大國之間,規模之大為人類歷史所未見,其對全球經濟走向和世界人民福祉產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就在5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美國政府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產生的成本幾乎全部由美方承擔。如果中美之間所有貿易都被加征關稅,短期內將使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約0.3%,其中一半的減損來自商業和市場信心受挫。報告警告,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可能會嚴重挫傷商業和金融市場情緒,擾亂全球供應鏈,進而危及全球經濟復甦。

而這,正是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

「不怕打」背後的時與勢、道與義、情與理

貿易戰非中國所願,但我們能夠承受。

經過一年多來的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反覆較量,美國一些政客對華貿易戰「易勝」「速勝」的論調早已被「打臉」。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上,中國從來不怕打,支撐我們的,是大國的自信、底氣和力量。

應對貿易戰,中國有「天塌不下來」的信心。當前,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時與勢在中國這邊。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絕不是美國恩賜,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重建」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過去的發展主要靠的是自己,今後的發展壯大還是必須靠自己。

應對貿易戰,中國有承受衝擊的彈性和韌性。中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製造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欣欣向榮,2018年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6.2%,內需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而逾1.5億受過高等教育、掌握專業技能的人才會聚於斯,必將使這片熱土迸發無限活力。

應對貿易戰,中國有廣袤的戰略迴旋空間。倡議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不斷拓寬朋友圈,出口市場更加多元。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已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節點,世界早已離不開「中國製造」。中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增長潛力巨大,對世界各國高質量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已經成為各國極為看重的「世界市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正穩步邁向中高端,各國在新興科技領域與中國合作的需求無法人為切割。

一切底氣之中,最為重要的是:中國有堅強的領導核心,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國家意志的高度統一、全國人民的緊密團結,是我們「不怕打」的最大優勢和根本保證。

端起歷史的望遠鏡回望,經歷了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經百折而猶向前,什麼陣仗沒見過?秉承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總是在關鍵時刻爆發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沒有任何一次苦難能夠打垮我們,反而推動民族精神、意志、力量一次次升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

透過歷史的顯微鏡近觀,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美關係發展歷程中,中國人從來正道直行、毫無畏懼。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對中國在政治上遏制孤立,在經濟上封鎖禁運,在軍事上包圍威脅,其中不乏兩國在朝鮮半島等地的直接衝突,結果是美國充分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選擇與中國相向而行,共同打開了建交的大門。

中美建交后,美國從未放棄對中國防範遏制的一手。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奧巴馬政府高調亮出「轉向亞洲」戰略,即後來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把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項莊舞劍之意昭然若揭。2014年,中國GDP佔美國GDP的比重首次超過60%,美國對越過這道紅線的國家從來不會心慈手軟,從前對蘇聯、日本如此,如今對中國也不例外,這與「挑戰國」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外交姿態無關。本屆美國政府上台後,在對華遏制方面一脈相承且變本加厲,正式給中國貼上「戰略競爭者」等標籤,並使出過時的貿易戰武器。可見,從更長時間軸上看,霸凌主義的侵襲,中國躲不過、繞不開,這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挑戰。如果需要以戰止戰,中國人的字典里,絕無「懼怕」二字。

「必要時不得不打」事關安全底線、發展利益、民族尊嚴

山雨欲來之時,沒有人能以晴天自欺。

在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苦征程中,不論是直面革命時期的強敵外辱、馴服建設時期的「攔路猛虎」,還是勇渡改革開放時期的深水險灘,中國人從來不乏在關鍵時刻奮勇搏擊的勇氣膽魄,歷來不缺昂揚之姿與必勝意志。

「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習近平主席以此表明中國對重大原則問題的堅定態度。而美國在經貿問題上的步步緊逼、花樣翻新,所指向者正是中國和平發展的核心利益。事關民族尊嚴與國家安全,我們寸土必爭;蓄積已久的力量在嚴峻挑戰面前,自會凝築成新時期的鋼鐵長城。

不得不打的「必要時刻」正在來臨。不斷升級的經貿摩擦背後,是美國對華戰略的改變,是美國把中國作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冷戰思維和霸權心態。我們唯有丟棄幻想、堅決應戰。

一年多來,中國「必要時不得不打」的決心清晰彰顯,而在一次次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的纏鬥中所表露的誠意與努力,也逐漸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乃至敬重。世界正在見證,中國的冷靜反制,既是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有利於推動全球經貿往來的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美國可能獲得了堂吉訶德式的短期利益,但正在失去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戰略利益;正義和勝利必然在中國一邊,歷史的選擇必然在中國一邊。

不受歡迎的貿易戰,是對中國與各國攜手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合力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一次考驗。跳出貿易戰看貿易戰,中國自有清醒的戰略判斷——

首先,打是為了不打,貿易戰最終指向的依然是一張平等協商的談判桌。在中國人眼中,國與國之間沒有化解不開的仇怨與敵對,尋找共識、謀求共贏發展永遠比非此即彼的殊死爭鬥更重要。浩瀚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個國家,我們有一千個理由要把中美關係搞好,而沒有一個理由要搞壞中美關係。

其次,積極應對貿易戰,不是為了壓倒誰、擊垮誰,而是要對內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外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在這場貿易戰中,只要我們不但沒有與全球價值鏈脫節,反而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我國經濟不但沒有潰退,反而更為穩定健康,那麼,我們就已經贏得了勝利。為此,加強核心科技研發應用,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主體性作用和競爭活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穩定並擴大就業,創造廣闊發展空間……加快自我發展、持續深化改革,毫不動搖做好自己的事,這是當務之急,也是根本之道。

最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要的當是精神振興。國人在這一特殊時刻共擔風雨、同心協力,自可強化新時代的鬥爭精神與家國情懷,迷茫搖擺者也將擦亮雙目、振作信心,從而把國家發展的前景看得更為真切,將自強自立的脊樑挺得更加筆直。

和平永遠最可寶貴。貿易戰無非是一種比擬之說,畢竟不是真槍實彈,到底沒有戰火紛飛。經過這一場淬鍊,我們更有信心和力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走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路。

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關係的調整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歷史已經證明,40年來,每一次中美經貿關係的重大突破,都推動兩國關係邁上新台階。風物長宜放眼量。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待貿易戰,如果我們能夠將可塑造、可控制的貿易戰轉變為中美矛盾的釋放點和調整閥,轉化為新時期深化兩國相互認知的平台,未嘗不是應對考驗后的一大收穫。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今天,這片大海正因驟雨侵襲而排浪勁涌。風浪總會過去,而大海依舊深邃遼闊。我們期待著,在全體「護海人」的堅定捍衛之下,這片海域能夠托舉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輝煌日出,映亮合作共贏的新航程與新奇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8 07: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