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朝皇太后(皇后)

[複製鏈接]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19 06: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1 06:19 編輯



清朝皇后的生活提供了豐富和引人注目的的故事, 正如這個有史以來第一次深入展覽的主題. 從他們穿著的皇室肖像和服裝到紫禁城展出的佛教藝術, 展覽通過展示皇后在藝術, 宗教, 政治和外交方面的積極影響來打破陳規定型觀念. 大多數藝術品來自故宮博物院, 許多藝術品從未在中國境外展出. 展覽由皮博迪 艾塞克斯博物館, 弗里爾|薩克勒, 和北京故宮博物館組織.
https://www.si.edu/exhibitions


四年多方精心準備, 宮廷方方面面, 精美絕倫.
孝庄皇太后-生福臨, 順治帝聖母皇太后, 康熙帝尊為太皇太后.
孝聖憲皇后-生弘曆(雍親王格格-雍正), 乾隆皇帝尊為崇慶皇太后
崇慶皇太后?
慈安皇太后(東太后)
慈禧太后
隆裕太后
孝定景皇后




慈禧太后
母儀天下, 權傾一時(聽政兩任皇上: 兒子, 姪子/外甥).
祭祖畫像, 彰顯威嚴: 鳳儀, 皇袍制式(袖子裝飾圖案, 後面有非常清楚的).

-


紫檀嵌琺琅五倫圖寶座屏風
鳳凰至高無上(泡桐), 5禽代表綱常倫理-君臣, 父子, 長幼, 朋友.
清中期, 廣東製造, 最高2.94米, 通寬3.95米, 清宮舊藏, 屏風共5扇, 中間一扇最大, 左右尺寸遞減. 紫檀木框, 頂鏤雕流雲蝠磬紋帽.
清宮檔案: 乾隆40年廣東巡撫德保跪獻.

故宮共存傢具6,000多件, 另外一帖後邊有開架式庫房-2,000多件.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namel/228441.html







傳宗接代, 社稷萬年.
-

孝欽顯皇后(慈禧)朝服像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20 07: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1 17:17 編輯


光緒"大婚典禮全圖冊"的一部分-水墨絲綢, 內務府員外郎慶寬等繪.
1889年正月, 光緒帝與孝定景皇后, 耗銀550萬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NCJekeYFo
-

「子」時, 鳳輿迎皇后入宮. 凌晨酉刻, 坤寧宮行合巹宴禮.
任萬平: 清代皇帝大婚禮俗述評,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明清論叢, 第五輯, 紫禁城出版社
-大概瀏覽, 好像這篇文章最規範, 相當於大清會典註解, 墨香四溢.


-

大婚宣告
大婚典禮紅檔-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https://www.dpm.org.cn/explode/others/208791.html?hl=光緒大婚

-

-

-




-

夠資格在這兒就座的大概得是皇親國戚(超品), 及3品以上大員(紅檔). 英國皇家婚禮出席人數大概800人-藍血與政要點綴.
婚宴禮官代皇上為老丈人敬酒.


-

-

內務府眾官
-

膳房官員
-

畫卷彰顯太后至高無上, 皇上/雙料晚輩謙恭有加.
-

-


-

-


-

-

-

-

--

試一下大光圈鏡頭, 與舊帖"故宮皇帝大婚展/太后壽誕"有大約20%重複.



皇后攜帶型香爐
龍鳳呈祥, 葫蘆(多子多福), 雙喜臨門
造辦處, 同治皇帝(1862-74)
金合金, 紫檀, 絲流蘇


-

清廷僅有4位皇后直接進宮, 其餘皆為選秀入宮, 8階慢熬.
-

皇帝特使造訪, 授予未來皇后金印, 將主掌後宮, 須持恭太后.

-


皇后鳳儀/鳳輿
乾隆帝重視典儀

https://www.dpm.org.cn/explore/building/236525.html?hl=皇后鳳駕
鑾駕庫
明, 外朝東路
清代鑾儀衛貯存皇太后儀駕、皇帝法駕鹵簿之所. 其址在東華門迤南, 北設隨門房6間, 東南臨紫禁城牆, 西有蜿蜒而過的內金水河, 為一獨立的院落. 院東側有大庫5間, 南側有大庫10間, 均為黃琉璃瓦硬山式頂, 內設上下兩層. 鑾駕庫內原有大堂3間、小堂3間及辦事房、小庫班房、檔房等, 今已無存. 南庫前曾出土「古今通集庫」碑, 為明代遺物, 此地當為通集庫遺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21 17: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3 16:35 編輯


最後皇后金印
雙龍頭威嚴, 滿漢雙語. 一般皇家成員過世后金印均被融化.

皇后之寶, 通高10cm, 紐高6cm, 印面14×14cm, 重1800g.
金質,  交龍紐, 附系黃色綬帶, 滿漢文篆書.
清朝對皇后之寶有嚴格的規定, 據《大清會典》載: 「皇后金寶,清、漢文玉筯篆, 交龍紐, 平台, 方四寸四分, 厚一寸二分, 用三等赤金五百兩. 寶盝高七寸八分, 方八寸; 寶色池, 高二寸, 方四寸八分, 均金制. 外櫝繪鳳文. "製作亦有嚴格的程序, 首先由禮部依據成例奏報皇帝, 然後由造辦處製成印樣, 手寫寶文呈皇帝御覽. 皇帝欽定后再由禮部發印樣於鑄印局, 鑄印局官會同內務府官於造辦處祭爐監造. 鑄造完畢后交廣儲司銀庫以待鐫字. 鐫字時由欽天監選擇吉期, 禮部奏報批複, 屆時把寶印送至內閣, 在內閣大堂行禮后按內閣翰林院預先撰發的寶文鐫刻, 竣工后收存內閣大庫, 待行禮時提用. 最後再由工部辦理製造寶盝、印池等一應物件.
  作為皇後身份證據, 只有在舉行了相應冊封禮后才有效. 經過冊封程序后, 寶璽便被置於皇後宮中以證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seal/234714.html?hl=光緒大婚珠寶
-
清德宗孝定景皇后
清德宗孝定景皇後葉赫納喇氏(1868-1913), 都統桂祥之女, 慈禧太后之內侄女. 光緒十四年(1888)十月為德宗納聘. 十五年(1889)正月立為皇后, 長德宗3歲. 1900年7月八國聯軍進逼北京, 隨皇太后出逃西安. 一年後還京. 1908年10月宣統帝入承大統, 稱之為兼祧母后, 尊為皇太后, 上徽號隆裕. 1911年12月攜宣統帝下詔退位. 兩年後卒於紫禁城後宮, 年46. 合葬清西陵之崇陵, 祔太廟. 謚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  
玉質孝定景皇后之寶-故宮網站列的是另一枚
-慢慢摸索出故宮網站的一些特點; 搜索一般不接受複製中文, 但隨便打上一個字母到另一層即可.

https://www.dpm.org.cn/court/figure/103990.html  ?hl=

-

-

-

-

-

-

-



f/1.8, 後退一步,  景深加長, 與標準鏡頭相差無幾但清晰度有所改善.
-

-

-

-

-

清典儀鳳冠
鍍金金屬,  翠鳥羽, 翡翠, 碧璽, 珊瑚, 珍珠和玻璃. 框架金屬絲與絲線和緞
羅德島設計學院博物館
小洛克菲勒禮物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1038.html?hl=皇后鳳凰牡丹頭飾
孝端皇后鳳冠, 明萬曆, 高35.5cm,徑20cm,重2.95kg
1956年定陵出土
孝端皇后是萬曆皇帝元配, 當了42年皇后.
鳳冠是皇后的禮帽, 在冊命、祭祀祖先、朝會時佩戴. 據明永樂三年(1405年)的《明會要》記載, 當時規定皇后的鳳冠為「九龍四鳳冠, 漆竹絲為圓框, 冒以翡翠, 上飾翠龍九金鳳四, 正中一龍銜大珠一, 上有翠蓋下垂結珠, 余皆口銜珠滴. 珠翠雲四十片, 大珠花十二樹, 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數」. 以髹漆細竹絲編製, 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雲片, 18朵以珍珠、寶石所制的梅花環繞其間. 冠前部飾有對稱的翠藍色飛鳳一對, 冠頂部等距排列金絲編金龍3條, 其中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 冠後部飾六扇珍珠、寶石「博鬢」, 呈扇形左右分開. 冠口沿鑲嵌紅寶石花一周.
-清鳳冠找不到, 明13陵出土文物相當詳盡, 而且清大多承襲明制, 鳳冠改動不大.

https://www.dpm.org.cn/journal/247910.html?hl=皇后鳳冠

-

-

孝定皇后大婚金如意
慈禧太后親筆雙喜字
內務府造辦處

https://www.dpm.org.cn/utensils/talk/205073.html?hl=清皇后金如意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22 17: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3 18:28 編輯


-

雙喜佛珠串
珊瑚, 青金石, 翡翠, 珍珠, 絲纆
造辦處廣州/北京作坊


-

-

-

龍柄鳳凰嘴多穆壺
金質, 釉上彩/金
景德鎮官窯, 乾隆時期

蒙、藏少數民族盛裝水或酥油茶器皿, 清代滿族亦以此盛裝奶茶, 乾隆年間曾以多種工藝進行仿製, 瓷、銀、漆器等質地, 裝飾上又融入了漢文化元素, 因此粗獷、柔美兼具.
乾隆帝的做工最考究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namel/233739.html?hl=乾隆帝多穆壺

-

-

碧玉描金雲龍特磬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造辦處蘇州作坊, 乾隆朝
鐘磬齊鳴, 悠揚證典.

清史現代註解提及: 人丁稀少, 貿然入關, 夜不能寐. 刀槍筆墨, 江山萬年.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music/233013.html?hl=

-

-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23 18:2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5 03:19 編輯


紅色綢綉金雙喜萬字地五彩雲蝠鶴八團龍鳳紋女棉袍
清光緒, 身長137厘米, 兩袖通長182, 袖口寬23.5, 下擺寬116.
  這件女吉服袍檔案上又稱作「龍鳳同合袍」, 是專門為清代光緒皇后大婚而特別製作的一款服裝. 其式為: 圓領, 大襟右衽, 馬蹄袖, 裾(前後襟)左右開. 綴銅鎏金鏨花扣四枚. 內飾明黃色素紡絲綢里, 中絮薄棉. 在清代皇后冠服中無論是紋樣設計還是製作工藝, 龍鳳同合袍的製作過程都最為繁複.
這件採取二至五色間暈與退暈結合裝飾方法, 在大紅色江綢地上運用平針、平金、戧針、套針、釘線等針法, 彩綉八團金龍鳳雙喜字等紋樣. 此服構圖豐富, 綉工精細, 設色飽滿艷麗, 無不襯托出光緒帝大婚時的喜慶與熱烈.

與這件最接近的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3711.html?hl=龍鳳同合袍
https://www.dpm.org.cn/embroiders/talk/204446.html?hl=大婚袍

-

-

-

-

-

-

國母
太后/皇后, 母儀天下. 依典章不得臨朝. 沒有裹腳, 旅行方便.

-

-

珊瑚朝珠
清, 周長122厘米, 清宮舊藏
由一百零八顆紅珊瑚珠組成, 間以青金石佛頭四, 佛頭塔一, 系委角方形金累絲嵌橢圓形青金石背雲一, 背雲一面以兩片雲頭形點翠金片相卡, 下系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1352.html?hl=光緒珠寶
紅寶石大墜角. 綠松石記念三掛, 每掛十顆, 下垂紅寶石墜角二, 粉紅色碧璽墜角一. 據典制, 皇帝在朝日壇祭日時佩掛紅珊瑚朝珠. 皇太后、皇后和皇貴妃著朝服時也要佩掛紅珊瑚朝珠兩盤.

-


清扭矩式項鏈
可能造辦處制
金合金, 青金石, 紅寶石, 藍寶石, 玻璃, 珍珠, 翠鳥羽毛, 絲繩.


-

孝賢純皇后朝服像軸
清乾隆, 絹本, 設色, 縱194.8cm, 橫116.2cm.
畫中人物孝賢純皇后(1712—1748年), 姓富察氏, 出身於一個累世高官的家庭, 其祖米思翰為戶部尚書. 其父李榮保為察哈爾總管. 從小受良好正統教育, 嫻於禮法, 深明大義並且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 清雍正五年(1727)指婚給17歲皇四子弘曆作嫡福晉, 弘曆即帝位后立為皇后. 克勤克儉不喜奢華, 平時在宮中服飾用品不是金玉珠翠而是簡單通草絨花. 與乾隆皇帝相敬如賓, 感情篤摯十分恩愛.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奉皇太后東巡因勞累和久病逝于山東德州. 乾隆皇帝甚為悲慟兼程趕還京師料理後事, 並為其服縞素12日; 著《述悲賦》與詩以表皇后早逝哀憾與追懷. 圖為她24歲被封為皇后時朝服像.
循規蹈矩, 等級森嚴.

-

-

-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3703.html?hl=皇后朝服
https://www.dpm.org.cn/court/figure/103993.html?hl

-

乾隆/雍正皇帝龍袍

-

-

吉服袍
包括龍袍和蟒袍, 在皇帝生日、年節等喜慶日子穿. 龍袍惟皇帝可穿用, 列十二章, 綉金龍九條, 間飾五彩雲蝠, 下擺飾八寶立水, 款式為圓領右衽大襟, 四開裾, 馬蹄袖口, 窄袖加接袖. 蟒袍為皇太子、皇子、親王及親王世子穿用, 又稱花衣, 飾四爪蟒九條, 依等級分別用杏黃、金黃、石青等色地.


-

-

-

-

-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24 18: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6 16:52 編輯


典範
皇后和太后影響皇帝, 事關重大. 此屏風用於太后寓所, 其子乾隆皇帝賦詩寓意頌母-言傳身教. 金釵刺夫親政, 尊誨從善如流.
12扇屏風
宮廷畫師, 水墨絲綢
金飾花梨紫檀框架


-

-

-

-

-

-

-

-

-

-

-

-

-

孝庄文皇后, 1613-1688
可能為郎世寧等宮廷畫師
明天啟五年(1625), 13歲蒙古族少女博爾吉濟特·布木布泰被送至努爾哈赤統治的女真部, 嫁姑父-33歲的貝勒皇太極, 成為其第4位妻子. 這樁政治結盟促成的極不和諧的婚姻, 卻產生了一位清初影響半個世紀之久的傑出女政治家-順治皇帝生母孝庄文皇后. 母家在毗臨女真部族的科爾沁草原, 父親是科爾沁部蒙古貝勒寨桑. 她以20歲的年齡差嫁給皇太極並非偶然, 而是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為與蒙古各部結盟, 壯大自己力量的一種手段; 僅皇太極1人就娶了寨桑家姑姪3人. 清創建后首次冊封后妃稱「五宮」的5人全部為蒙古族女子, 孝庄是其中的永福宮庄妃. 雖為五宮之一但並非皇太極最寵愛之妃, 只是由於兒子福臨后成為順治皇帝才獲皇太后位號. 她聰慧剛毅, 雖為蒙族女子卻「獨嗜圖史」. 輔佐順治、康熙兒孫兩代少年皇帝, 乃至清初兩次皇權的平穩交替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明崇禎十六年(1643), 清軍對明作戰節節獲勝準備大舉入關, 已稱帝的皇太極突然「無疾而終」, 朝中一派混亂, 八旗矛盾驟然激化, 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開創的大業很可能毀於一旦. 孝庄利用丈夫生前兵權-正黃、鑲黃兩旗指揮權, 聯合皇太極十四弟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 達成擁戴自己6歲兒子福臨稱帝、多爾袞與另一親王同為攝政王的妥協方案, 使各方達成共識, 保證了皇權平穩過渡和統一大業繼續推行. 18年後盛年順治皇帝突然死於天花, 孝庄果斷否決了選成年親王繼位的意見, 選擇了患過天花具免疫力的8歲嫡孫玄燁作皇帝, 從而避免了多爾袞與順治皇帝已實施多年的漢化政策中斷. 8年後當康熙帝準備廢除鰲拜時, 孝庄又出謀劃策, 為順利除掉這一強權人物提供了保證. 孝庄死後沒有隨葬瀋陽皇太極昭陵, 而是葬在遵化清東陵順治皇帝孝陵前之左側, 稱昭西陵. 這是學術界至今未能完全解釋清的一個歷史之謎.

https://www.dpm.org.cn/court/figure/102754.html?hl=清代皇后

-

-

-

-

-

慶豐帶
清宮舊藏康熙吉服帶最考究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1406.html?hl=腰帶

-

點翠嵌珠后妃朝冠
清, 通高37厘米, 直徑27厘米
青絨綴紅絲絨, 其上金累絲托貫金鳳、珍珠各三, 頂綴大珍珠一; 紅絲絨上綴金鳳七、金翟一, 翟尾垂三行二就珠. 染皮護領垂於冠后, 藍布飾帶.   清典制, 頂三層、金鳳七、金翟一是最高等級后妃朝冠, 應是皇太后、皇后大典所戴. 這裡金鳳、金翟為鍍金樺皮做成, 也完全符合典制, 但冠后垂「三行二就」珠與皇后朝冠「五行二就」珠不相符, 疑為後人錯掛. 應為皇后、皇太后夏季朝冠.   -撰稿人: 阮衛萍

以前與策展人探討過中美文化/文物展覽的語言文化對接, 博物館一般請當地兩所大學的幾位華裔教授執筆-美國大學和霍浦金斯. 此次的改善顯著, 文化文字幾乎天衣無縫, 一定有高人出手.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embroider/233706.html?hl=清皇后鳳冠

-

-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094
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19-5-25 17: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7 16:13 編輯


墨彩耕織圖瓷板書, 清乾隆.
桑蠶重中之重, 國計民生, 乾隆帝身體力行, 不遺餘力.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678.html?hl=耕織圖

-

-

-

-

御制耕織圖
又名佩文齋耕織圖, 不分卷, 清聖祖玄燁題詩, 焦秉貞繪圖, 朱圭、梅玉鳳鐫刻,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內府刊本. 耕圖、織圖各23幅, 共計46幅.
每頁34.7×27.7厘米, 圖框24.4×24.4厘米, 四周單邊, 冊頁裝. 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 系統描繪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 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 每圖配有康熙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 以表述其對農夫織女寒苦生活的感念. 耕織圖是中國農桑生產最早的成套圖像資料, 它的繪寫淵源可上溯至南宋, 繪者為樓璹。樓璹在宋高宗時期任於潛(今浙江臨安)縣令時, 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 即作耕、織二圖詩來描繪農桑生產的各個環節。耕織圖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最珍貴的形象資料. 南宋嘉定三年(1210), 樓璹之孫樓洪、樓深等以石刻之傳於後世, 南宋理熙元年(1237)有汪綱木刻複製本。宋以後關於本書的記載已不多見, 較著名的有南宋劉松年編繪的耕織圖, 元代程棨的耕織圖45幅。明代初年編輯的《永樂大典》曾收耕織圖, 已失傳. 明天順六年(1462)有仿刻宋刻之摹本, 雖失傳但日本延寶四年(1676)京都狩野永納曾據此版翻刻, 今均以狩野永納本耕織圖作樓璹本耕織圖之代表.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時, 江南士子進獻藏書甚豐, 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訂, 諸梓以傳」的耕織圖. 康熙帝即命焦秉貞據原意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 並附皇帝的七言絕句及序文. 繪畫內容略有變動, 耕圖增加「初秧」、「祭神」二圖, 織圖刪去「下蠶」、「喂蠶」、「一眠」三圖, 增加「染色」、「成衣」二圖, 圖序亦有變換. 宋、清耕織圖的布景與人物活動大同小異但焦圖畫中的風俗易為清代, 所繪更為工細纖麗, 技法還參用了西洋焦點透視法. 耕織圖初印於康熙三十五年, 后又出現很多版本, 木刻本、繪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於世. 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 張鵬翮刻本, 康熙五十一年楊大章彩繪本, 乾隆三十四年高宗命畫院據元代程棨本臨摹之耕織圖, 石刻嵌在皇家清漪園延賞齋左右廊壁的拓本,乾隆三十五年徽州守臣摹刻的墨版. 此外,還有嘉慶十三年(1808) 耕織圖詩補刊本, 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光緒五年(1879)上海點石齋御制耕織圖石印本, 光緒十一年上海文瑞樓本, 光緒十二年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民國時期也有多種版本, 較著名的為武進陶蘭泉刊本; 日本、朝鮮、琉球等國亦有耕織圖摹本、翻刻本. 耕織圖不但版本眾多, 版式等也不盡相同, 如上文下圖本, 左圖右文本, 龍紋框裝飾本, 袖珍刻本, 木刻填色本, 書中序文、詩文前後璽印硃色鈐印本, 前後璽印為刊版墨印本等.

https://www.dpm.org.cn/ancient/hall/161234.html?hl=耕織圖

-

乾隆作述悲賦(孝賢純皇后悼)
乾隆十有三年春車駕幸山東禮成返蹕, 皇后以三月十有一日崩於德州舟次, 星夜解維, 兼程旋軫歸. 殯於長春宮, 奉遷於觀德殿, 喪儀有制, 時日如流, 觸緒增悲, 非文兮述感孫楚除服之篇效潘岳悼亡之作, 用緣情而遣藻. 聊寄恨於哀弦.
-
易何以首乾坤? 詩何以首關睢?惟人倫之伊始, 固天儷之與齊. 念懿后之作配, 廿二年而於斯. 痛一旦之永訣, 隔陰陽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 用掄德於名門. 俾逑予而屍藻, 定嘉禮於渭濱. 在青宮而養德, 即治壼而淑身. 縱糟糠之未歷, 實同甘而共辛. 乃其正位坤寧, 克贊乾清. 奉慈闈之溫凊, 為九卿之儀型. 克儉於家, 爰始繅品而育繭; 克勤於邦, 亦知較雨而課晴.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 遂邈爾而長逝. 撫諸子一如出兮, 豈彼此之分視? 值乖舛之迭遘兮, 誰不增夫怨懟?況顧予之傷悼兮, 更恍悢而切意. 尚強歡以相慰兮, 每禁情而制淚. 制淚兮, 淚滴襟, 強歡兮, 歡匪心. 聿當春而啟轡, 隨予駕以東臨. 抱輕疾兮念眾勞, 促歸程兮變故遭, 登畫舫兮陳翟偷, 由潞河兮還內朝. 去內朝兮時未幾, 致邂逅兮怨無已. 切自尤兮不可追, 論生平兮定於此. 影與形兮離去一, 居忽忽兮如有失. 對嬪嬙兮想芳型, 顧和敬兮憐弱質. 望湘浦兮何先徂? 求北海兮乏神術. 循喪儀兮徒愴然, 例展禽兮謚孝賢. 思遺徽之莫盡兮, 詎兩字之能宣? 包四德而首出兮, 謂庶幾其可傳. 驚時序之代謝兮, 屆十旬而迅如. 睹新昌而增慟兮, 陳舊物而憶初. 亦有時而暫弭兮, 旋觸緒而欷歔. 信人生之如夢兮, 了萬世之皆虛. 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 失內位兮孰予隨? 入淑房兮闃寂, 披鳳幄兮空垂. 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已, 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

-

-

-

-

孝賢皇后玉悼書
乾隆帝儒雅風流, 一生著文吟詩, 詩作達四萬二千餘首, 幾與全唐詩相埒. 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 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 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是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 編纂四庫全書.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 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 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https://www.dpm.org.cn/court/lineage/226263.html?hl=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14: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