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9-5-27 16:13 編輯

墨彩耕織圖瓷板書, 清乾隆.
桑蠶重中之重, 國計民生, 乾隆帝身體力行, 不遺餘力.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ceramic/227678.html?hl=耕織圖

-

-

-

-

御制耕織圖
又名佩文齋耕織圖, 不分卷, 清聖祖玄燁題詩, 焦秉貞繪圖, 朱圭、梅玉鳳鐫刻,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內府刊本. 耕圖、織圖各23幅, 共計46幅.
每頁34.7×27.7厘米, 圖框24.4×24.4厘米, 四周單邊, 冊頁裝. 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 系統描繪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 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 每圖配有康熙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 以表述其對農夫織女寒苦生活的感念. 耕織圖是中國農桑生產最早的成套圖像資料, 它的繪寫淵源可上溯至南宋, 繪者為樓璹。樓璹在宋高宗時期任於潛(今浙江臨安)縣令時, 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 即作耕、織二圖詩來描繪農桑生產的各個環節。耕織圖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最珍貴的形象資料. 南宋嘉定三年(1210), 樓璹之孫樓洪、樓深等以石刻之傳於後世, 南宋理熙元年(1237)有汪綱木刻複製本。宋以後關於本書的記載已不多見, 較著名的有南宋劉松年編繪的耕織圖, 元代程棨的耕織圖45幅。明代初年編輯的《永樂大典》曾收耕織圖, 已失傳. 明天順六年(1462)有仿刻宋刻之摹本, 雖失傳但日本延寶四年(1676)京都狩野永納曾據此版翻刻, 今均以狩野永納本耕織圖作樓璹本耕織圖之代表.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時, 江南士子進獻藏書甚豐, 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訂, 諸梓以傳」的耕織圖. 康熙帝即命焦秉貞據原意另繪耕圖、織圖各23幅, 並附皇帝的七言絕句及序文. 繪畫內容略有變動, 耕圖增加「初秧」、「祭神」二圖, 織圖刪去「下蠶」、「喂蠶」、「一眠」三圖, 增加「染色」、「成衣」二圖, 圖序亦有變換. 宋、清耕織圖的布景與人物活動大同小異但焦圖畫中的風俗易為清代, 所繪更為工細纖麗, 技法還參用了西洋焦點透視法. 耕織圖初印於康熙三十五年, 后又出現很多版本, 木刻本、繪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於世. 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 張鵬翮刻本, 康熙五十一年楊大章彩繪本, 乾隆三十四年高宗命畫院據元代程棨本臨摹之耕織圖, 石刻嵌在皇家清漪園延賞齋左右廊壁的拓本,乾隆三十五年徽州守臣摹刻的墨版. 此外,還有嘉慶十三年(1808) 耕織圖詩補刊本, 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 光緒五年(1879)上海點石齋御制耕織圖石印本, 光緒十一年上海文瑞樓本, 光緒十二年上海點石齋石印本. 民國時期也有多種版本, 較著名的為武進陶蘭泉刊本; 日本、朝鮮、琉球等國亦有耕織圖摹本、翻刻本. 耕織圖不但版本眾多, 版式等也不盡相同, 如上文下圖本, 左圖右文本, 龍紋框裝飾本, 袖珍刻本, 木刻填色本, 書中序文、詩文前後璽印硃色鈐印本, 前後璽印為刊版墨印本等.
https://www.dpm.org.cn/ancient/hall/161234.html?hl=耕織圖

-

乾隆作述悲賦(孝賢純皇后悼)
乾隆十有三年春車駕幸山東禮成返蹕, 皇后以三月十有一日崩於德州舟次, 星夜解維, 兼程旋軫歸. 殯於長春宮, 奉遷於觀德殿, 喪儀有制, 時日如流, 觸緒增悲, 非文兮述感孫楚除服之篇效潘岳悼亡之作, 用緣情而遣藻. 聊寄恨於哀弦.
-
易何以首乾坤? 詩何以首關睢?惟人倫之伊始, 固天儷之與齊. 念懿后之作配, 廿二年而於斯. 痛一旦之永訣, 隔陰陽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 用掄德於名門. 俾逑予而屍藻, 定嘉禮於渭濱. 在青宮而養德, 即治壼而淑身. 縱糟糠之未歷, 實同甘而共辛. 乃其正位坤寧, 克贊乾清. 奉慈闈之溫凊, 為九卿之儀型. 克儉於家, 爰始繅品而育繭; 克勤於邦, 亦知較雨而課晴.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 致黯然以內傷兮, 遂邈爾而長逝. 撫諸子一如出兮, 豈彼此之分視? 值乖舛之迭遘兮, 誰不增夫怨懟?況顧予之傷悼兮, 更恍悢而切意. 尚強歡以相慰兮, 每禁情而制淚. 制淚兮, 淚滴襟, 強歡兮, 歡匪心. 聿當春而啟轡, 隨予駕以東臨. 抱輕疾兮念眾勞, 促歸程兮變故遭, 登畫舫兮陳翟偷, 由潞河兮還內朝. 去內朝兮時未幾, 致邂逅兮怨無已. 切自尤兮不可追, 論生平兮定於此. 影與形兮離去一, 居忽忽兮如有失. 對嬪嬙兮想芳型, 顧和敬兮憐弱質. 望湘浦兮何先徂? 求北海兮乏神術. 循喪儀兮徒愴然, 例展禽兮謚孝賢. 思遺徽之莫盡兮, 詎兩字之能宣? 包四德而首出兮, 謂庶幾其可傳. 驚時序之代謝兮, 屆十旬而迅如. 睹新昌而增慟兮, 陳舊物而憶初. 亦有時而暫弭兮, 旋觸緒而欷歔. 信人生之如夢兮, 了萬世之皆虛. 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 失內位兮孰予隨? 入淑房兮闃寂, 披鳳幄兮空垂. 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已, 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

-

-

-

-

孝賢皇后玉悼書
乾隆帝儒雅風流, 一生著文吟詩, 詩作達四萬二千餘首, 幾與全唐詩相埒. 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 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 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是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 編纂四庫全書.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 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 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https://www.dpm.org.cn/court/lineage/226263.html?h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