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逆歷史潮流而動 終將被歷史拋棄——戳穿美方霸凌主義真面目

[複製鏈接]

122

主題

131

帖子

34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年前的5月19日,中美達成「不打貿易戰」的共識。但10天後,美方公然撕毀承諾宣布對華加征關稅。
一年後的5月,無視中方以最大誠意推動經貿磋商的努力,美方又現「變臉」一幕,再度揮舞加征關稅大棒,蠻橫無理、漫天要價,導致磋商嚴重受挫。
近期美方不斷拋出「中方違背承諾」「中方出爾反爾」「加稅對美有利」「中方盜竊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美國重建中國」等諸多謬論,顛倒黑白、本末倒置,企圖蒙蔽天下,施展其赤裸裸的霸凌主義行徑。
無論面對強權霸凌,還是遭遇訛詐威脅,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屹立東方,從來就沒低過頭,更沒怕過誰。歷史將再次證明,在團結一心的中國人民面前,美方的霸凌威嚇絕不會得逞。逆歷史潮流而動者,終將被歷史拋棄。
(一)「背信棄義」?——到底誰在瞞天過海?
當貿易戰的「灰犀牛」再度橫衝直撞時,美國政客不斷為自己加征關稅找幌子:
媒體鏡頭前,他們指責中方破壞協議,並扣上「背棄」「倒退」的帽子,把「談不成」的「鍋」赤裸裸甩給中方的意圖再清楚不過。
究竟是誰在磋商中「獅子大開口」背信棄義?又是誰打著「美國優先」的旗子,開「保護主義」「霸凌主義」的歷史倒車?
鐵一般的事實,撕破了美方的「遮羞布」——
在中美雙方此前已約定繼續磋商背景下,是美方,於美東時間5月5日,單方面宣布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令磋商中途生變。
面對加稅威脅,中方經貿代表團頂著壓力依然從容赴美。從當天下午抵達后馬不停蹄參加牽頭人會談,到當晚工作晚餐抓緊時間邊吃邊談,再到第二天上午繼續磋商到臨上飛機,中方代表團始終以極大的耐心和誠意,為通過磋商解決問題做不懈努力。
與之對比,磋商期間,美方頻頻通過媒體放話威脅,小動作不斷,並公然於美東時間10日00:01正式啟動了對華加征關稅;磋商剛一結束,又揚言準備對另外約325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
談判的目的是雙贏,絕非單純一方獲利,更不能被逼迫著做出妥協。美方不顧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談判原則,反而指責中方「背信棄義」,實在是罔顧事實、倒打一耙。
更長時間軸上,人們早已看清一再「變臉」的是美國——
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了高達2535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但4個月後,2018年3月22日,美方就以公布「301調查」報告為由發出對華加征關稅威脅;
2018年5月19日,經過艱苦努力,中美達成「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征關稅」的共識。但僅僅10天後,美方又撕毀雙方聯合聲明,宣布將對中國輸美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
再看美國一些政客的嘴臉,抹黑「中國製造」「一帶一路」等似乎成了「日常用語」。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先是訪問拉美期間多次詆毀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又專程上門警告英國不要使用華為產品,不要參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美中摩擦,根源是美國的心態。」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一針見血指出,面對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美國在心態上仍未對正在到來的多極化世界做好準備。
面對美方逆潮流而動,中方毅然亮劍,不得不採取相應措施,並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對貿易戰,中方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中方願意採取合作的方式解決分歧,但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美方如果還想繼續談,就要拿出足夠的誠意。
(二)「貿易不平衡」?——到底誰在製造不平衡?
「多年來,在與中國的瘋狂貿易中,我們每年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已經多年佔美國便宜,這種情況不能再發生了」……
「美國吃了虧,中國佔了便宜」——從去年以來,美方這樣的論調就沒停止過。所謂的「巨額貿易逆差」讓美方一直耿耿於懷,也成為其頻頻揮舞加征關稅大棒、極限施壓的借口。
在美國看來,與別國做生意,自己貿易逆差規模大就是利益受損「吃了虧」。去年美國對全球201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存在貿易逆差,可中國卻成了主要「替罪羊」。
那麼,所謂「貿易不平衡」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誰在製造不平衡?
其實道理很淺顯,只是美方揣著明白裝糊塗:中國希望進口的東西美國就是不賣,何來平衡?談何平衡?中方對美國高技術產品有需求,但受到美國的出口管制,這正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有關機構分析,如果放寬民用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美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但美方死死把住出口大門,又怎能解決心心念念的「逆差」呢?
而運用統計演演算法,「貿易不平衡」則更像是一個任美方擺布的道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曾直言: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中,很大一部分是統計造成的錯覺。
根據中美兩國商務部相關專家組成的統計工作組測算,美國官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過去幾年年均被高估20%左右。而且美國政府引用的貿易數據只包括貨物貿易,未包括美長年保持順差的服務貿易。若將服務貿易也納入計算,並考慮中國加工貿易中進口成分等因素,美中貿易逆差實際上只有美國公布的三分之一。
「美國關於貿易不平衡的說辭,設置『美國優先』程序,算出的結果自然經不住推敲。」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李永說。
從更廣視野看,美國非但不是「吃虧者」,反而是「佔便宜者」。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7%來自外資企業,59%來自加工貿易。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而美國在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利巨豐。
中美貿易也給廣大美國消費者帶來福利。英國智庫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中美貿易可以幫助年平均收入為5.65萬美元的典型美國家庭一年節省850美元以上。
正應了那句話: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
那麼,所謂「巨額貿易逆差」究竟是怎麼來的?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曾指出,這些逆差並非「平白無故」產生,實際上反映了美國經濟嚴重的內部失調。
一方面,美元是國際貿易主要支付手段;另一方面,美國過度消費,儲蓄不足……這些都成為導致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是非已很清晰,既然貿易順差並非中國刻意追求,揮舞關稅大棒自然無法解決問題——
儘管四處加征關稅,去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依然大漲12.5%,達到6210億美元,創10年來新高。今年前4個月,以人民幣計算,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10.5%。
上世紀30年代,美國為減緩出口貿易惡化,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美國進口關稅,結果非但沒有改變出口下跌趨勢,還讓本國乃至世界經濟陷入蕭條。
一邊是美國關上貿易大門,一邊是中國敞開開放大門:如今的中國已成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未來十幾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
一直吃虧的生意,有誰會永遠做下去?算清這筆賬,所謂「貿易不平衡」中的是非曲直就不言自明了。
(三)「加稅對美有利」?——到底誰在「埋單」?
對美國大豆協會會長戴維·斯蒂芬斯而言,眼下每一天,都是煎熬。為什麼?斯蒂芬斯不僅是會長,還是個地地道道的豆農。
當下正值大豆播種季,美國政府一意孤行宣布對華加征關稅以及中國採取反制舉措,讓他發出美國農民處於「絕望境地」的「絕望吶喊」。
美方一些政客聲稱,加征關稅對美國經濟和民眾福祉是好事,甚至編出一個數據:加征的25%關稅中,中國需要支付21個百分點、美國只用承擔4個百分點。
那麼,美國政客眼中,源源不斷流入美國國庫的稅金,到底誰在「埋單」?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清單中,超過70%是中間品和投資品。因此,關稅最終必然也會由美國企業、美國農場主、美國消費者承擔。
美國一些政客的謬論和謊言,安撫不了正在受傷、愈加受傷的美國人民。聽聽美國智庫、美國媒體上的這些聲音吧!
美國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說,關稅是對美國商家和消費者的隱形稅收。如果對全部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美國消費者將置身於貿易戰的前線。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顯示,2018年美國對其貿易夥伴加征的關稅以及對方對美國徵收的報復性關稅,已使美國經濟損失78億美元。關稅造成美國消費者和生產商每年多承擔688億美元的成本。
《今日美國報》5月7日發文算了筆賬:2018年美國進口商從中國總計購買了5430億美元的貨物,交了230億美元的關稅,比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前,多交了近100億美元關稅,而這些錢都是由美國消費者自掏腰包所付。
美國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接受福克斯電視台採訪時也不得不承認,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將衝擊美國企業和經濟。
對於衝擊力度有多大,穆迪分析公司研究預測,如果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的關稅,到2020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將減少0.8個百分點。如果美國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25%的關稅,美國經濟增速將減少2.6個百分點,到2020年第四季度,將失去300萬個就業崗位。
有美國媒體描繪出這樣的景象: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美國家庭,從大女兒書包里的圖釘、膠水、貼紙,到小女兒的嬰兒床和安全座椅都在漲價;贍養父母的養老院賬單也面臨加碼,原因是產自中國的養老床具、傢具等都比以前貴了。
末了,這家媒體發出這樣的感慨——「從搖籃到墳墓,無一倖免」。
除了加重美國人民家庭開支負擔、加重美國企業運營成本,加征關稅還會嚴重擾亂美國金融市場,降低美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打擊相關產業鏈企業就業情況。
「加征關稅沒有贏家。」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協會、消費技術協會、服裝鞋襪業聯合會……越來越多美國行業協會站出來發表聲明,反對美加征關稅,敦促美中經貿談判儘快回到正常軌道。
縱觀整個世界貿易史,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靠加征關稅「發家致富」;也從來沒有哪個國家,能靠加征關稅擊垮「對手」。
(四)「不遵守規則」?——到底誰在開歷史倒車?
認為中國不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對其貿易夥伴採取了不公平、不對等政策,這是美對華發動貿易戰的另一個重要借口。
指責中國踐踏規則,實在有種「賊喊捉賊」的感覺。曾經是世貿規則的主要設計者,如今卻成為地地道道的規則「破壞者」。
據世貿組織爭端裁決的研究報告,美國是迄今為止不遵守世貿組織裁決的最大「不守規矩者」,世貿組織的三分之二違規都是美國引起的。
過去一年多來,美國更是動輒加征關稅,挑起一場極限施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曾對此評價:這是美方依據其國內法採取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做法,是把美國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是對貿易組織多邊規則的無視和破壞。
破壞規則,不守承諾,美國不僅是「代言人」,更是「頭號玩家」——
蔑視多邊。不僅根據「301調查」結果對他國肆意發動關稅戰,違反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原則和約束關稅義務,還反對啟動世貿組織上訴機構遴選程序,導致這一組織面臨上訴機構停擺危機。
背信棄義。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全球移民協議、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一言不合就「退群」已經成為美國的任性常態,也是其蠻橫無禮的直接表現。
肆意妄為。以安全審查為由,頻繁叫停他國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在美國的正常投資;將華為等企業列入技術出口管控「實體名單」……「國家安全」似乎成了美國踐踏規則的慣用借口。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說,美國的一系列行為,破壞了國際經濟秩序和世貿組織規則,衝擊了全球價值鏈和國際分工體系,是典型的反全球化、開歷史倒車。
通俗地講,就是腦袋跟不上身體的節奏——身體已進入21世紀,腦袋卻還停留在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的舊時代。
有專家指出,如果其他國家因此不再與美國合作,國際制度將有可能崩潰,共同利益會逐漸消失,「美國優先」將變成「所有人的最後」。
相比美國的不守承諾和踐踏規則,中國始終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堅定捍衛者——
加入世貿組織18年來,中國不折不扣地履行「入世」承諾:貨物貿易關稅總水平由15.3%降至7.5%;履約后自我加壓,服務貿易開放部門從100個繼續擴增至近120個,並主動放寬投資市場准入門檻……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斷以實際行動踐行負責任大國擔當。
行勝於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一年多來,從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再到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一以貫之持續實施改革新舉措、展現開放新姿態。
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正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大進步和繁榮。
(五)「盜竊知識產權」?——到底誰在抹黑市場契約行為?
美國一再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橫加指責,甚至提出美國在美中貿易中有30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被盜竊。
這種拍腦袋說「數字」的抹黑行徑,實在荒唐。
斯蒂芬·羅奇發文明確指出:關於中國涉嫌從美國竊取知識產權一事,「大家都知道」的全部情況都來自不可靠的模型所提供的不足為信的證據。
把自願說成被迫,是美方栽贓的一大伎倆。
平等自願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只要合作夥伴遵守市場契約精神,實現互利共贏,都屬於正常的商業行為。
賠本的買賣誰會做?今年1月,美國公司特斯拉首家海外工廠在上海正式開工建設,成為第一個獲批在中國獨資建廠的外國車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微軟、英特爾、高通、寶潔、通用電氣、朗訊等美國公司相繼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多年來,美國企業積極同中國企業合作,獲得了可觀回報。
試想,如果知識產權無法得到保護,哪個外國企業會來中國研發?誰能強制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公司來中國?
2017年,非本國居民在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二位,商標註冊申請量居世界第一位,美國獲得23679件中國專利授權,在各國排名第二,美國高通公司則成為2017年獲得中國專利權最多的外國企業。
包括美國在內的全世界權利人「用腳投票」,給了美方一個響亮的耳光。所謂「盜竊知識產權論」,無非是美方滿足單方訴求捏造出的一個幌子。
2017年,中國對外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286億美元,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初的15倍。美國是中國第一大版權引進來源國,2012年至2016年,中國自美國引進版權近2.8萬項。中國對美國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從2011年的34.6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72億美元,六年時間翻了一番。
美方的指責,罔顧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進步和為此付出的努力。「喬丹」商標爭議行政糾紛系列案、高通訴蘋果專利侵權糾紛案、法國迪奧爾公司與商標評審委員會商標駁回複審行政糾紛案……越來越多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案當事人選擇中國作為訴訟地。
截至2018年底,中國(不含港澳台地區)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60.2萬件,商標有效註冊量為1956.4萬件,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7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營商環境改善幅度居全球第三、東亞太平洋地區之首。
中國擁有9100萬科技工作者,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中國整體研發強度由1996年的0.57%,提高到2017年的2.12%;中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配套,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正加緊完善,執法效能有力提升……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高銳說,中國為保護知識產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已成為全球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的典範和領導者。
謊言和謬論,重複一千遍也成不了真理。
未來,中國仍將堅定不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擴大開放、融入世界經濟的需要,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在知識產權領域,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壯大的,中國人民身上也有著堅忍不拔、愈挫愈勇的品格和力量。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和考驗洗禮,中國經濟這片大海愈加遼闊深邃。「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止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腳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0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