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諸葛亮到蔣介石,戰略僵硬為哪般?

[複製鏈接]

554

主題

562

帖子

3573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5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曾節明 發表於 2019-4-23 1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諸葛亮到蔣介石,戰略僵硬為哪般?







由於舊史的千年頌揚,諸葛亮的形象「高大正」了,所以大家幾乎都對他的「隆中對」戰略仰慕不已,渾然不覺其錯。
諸葛亮的隆中對,之所以似是而非,錯就錯在把「聯吳」當作取天下的必要條件,而採取僵硬的聯吳戰略,即:永遠地聯吳抗曹。
而孫吳絕不願意劉備集團滅曹(當然也不希望曹魏滅劉),因為如果蜀漢或曹魏滅了對方,下一個滅亡的,就輪到自己了。所以諸葛亮的聯吳戰略,是一廂情願。
  試問,孫權憑什麼要幫你劉備進取中原、復興漢室?助你恢復了中原之後,再回過頭來收拾自己嗎?

  所以,孫吳會在劉備集團強勢攻曹的時候,背後狠狠捅刀,抄了關羽的後路...而軍師兼丞相諸葛亮為蜀漢制定的「東和孫吳」戰略,起到了捆住關羽手腳的作用,徒讓荊州丟得更快、更慘:
  關羽痛恨孫權的小人行徑和反覆無常,經常侮辱吳人,與東吳的關係很差,唯忌憚於諸葛亮的聯吳國策,不敢對東吳開戰,結果反而被東吳先下手為強...倘若關羽當年豁出去與東吳撕破臉,坐鎮江陵與東吳全面衝突,死纏爛打,則荊州反而丟不了,至少也不會丟得這麼快,因為即便關羽若與東吳全面開打,就不會北伐荊襄,則東吳就沒有偷襲的機會,只能啃骨頭;在關羽坐鎮的情況下,即便東吳聯合曹魏軍隊合攻荊州,短時間得手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劉備一夥有充足的時間救援荊州。

   只在一種情況下孫權會真誠以劉備為盟友,即曹魏大軍壓境之時,如赤壁之戰戰前的情形。孫吳早有吞併荊州的野心,赤壁之戰後,曹魏威脅大減,而為爭奪荊州孫、劉矛盾難以調和,這時孫劉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蜀漢方若仍按諸葛亮的「和吳」戰略行事,等於自縛手腳。


  其實,蜀漢真要取天下,不僅不應該僵硬和吳,反應該伺機消滅東吳,因為魏強吳弱,滅吳更為現實,且滅吳之後方有滅魏的本錢。蜀漢滅吳的最好時機,是215年劉備橫跨荊州、益州之初,時孫權派呂蒙背盟偷襲荊南三郡,劉備率主力出川,與關羽合軍,準備大舉進攻兵力分散的孫吳,可惜被諸葛亮攪黃...
  就實力來說,蜀、吳要北伐得天下,都須先滅對方,這就是周瑜的「天下兩分法」,赤壁之戰後,周瑜曾力勸孫權乘劉備尚未坐大,滅劉備,取荊州和巴蜀,進而統一中國,可惜孫權猶豫不決。應該說周瑜的戰略,才是取天下的正確戰略,因為南方政權,只有掃平長江流域,才有北伐制勝的本錢。

  推翻蒙元、統一中國的朱元璋,也是先消滅荊州的陳友諒和江東的張士誠,才北伐推翻蒙元的;朱元璋要是採取類諸葛亮的和吳戰略,「東和張士誠,北伐蒙韃子」,恐怕早就成了關羽第二了。


   對比諸葛亮僵硬的聯吳戰略,孫權的戰略非常靈活,也非常現實,那就是:「魏強則聯蜀抗魏,蜀強則聯魏攻蜀」,三國中孫吳存在最久,與這條戰略不無關係。
  而諸葛亮的親吳戰略,僵硬到什麼程度?僵硬到荊州淪喪、關羽被殺,仍然反對討伐東吳的程度!諸葛亮及其親信趙雲諫阻劉備伐吳的理由,所謂「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云云,貌似冷靜,實則避重就輕,因為:
  一則,關羽是劉備結義兄弟,遭孫權背盟襲殺,東吳且攻取蜀漢大片領土,對此行徑如果不敢興師復仇,劉備威信必大打折扣;
  二則東吳竊取荊州舊郡,導致蜀漢地盤大縮水,如果不乘東吳在荊州立足未穩時奪回來,今後奪取必更為困難,且彼時東吳依靠荊州人力物產,實力大增。

  諸葛亮僵硬的聯吳戰略,荒謬到什麼程度?荒謬到雙重標準、輕重倒置的程度:
  在荊州、上庸已丟失,蜀漢實力大減的情況下,諸葛亮一方面拚命反對與東吳有任何衝突,一方面卻竭力主張討伐比東吳強大得多的曹魏,為之不惜六齣祁山,五伐中原,如此勞民傷財,窮兵黷武,結果是次次無功而返。

  劉備死後,蜀漢的國力比東吳都大不如,敬陪末座,絕對反對伐吳的諸葛亮,卻拚命討伐最強的曹魏,這不是自不量力嗎?除了勞民傷財,動搖蜀漢國本之外,還能收穫什麼呢?蜀漢之所以於三國中第一個滅亡,與諸葛亮及其接班人姜維的一根筋伐魏,是脫不了干係的。


  筆者絕不相信,以諸葛亮之智,會看不明白以上的輕重利害關係,諸葛亮莫名其妙的一根筋親吳,其原因恐怕真的就是電視劇新版《三國》中,張飛在劉備面前粗口大罵的:「還不是因為他那個鳥哥在東吳當官!」
  而諸葛亮為什麼自不量力地伐魏?或許真的就如陰謀論所說的:只有頻繁地調兵遣將作「北伐」秀,才能夠把蜀漢的大權(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確實也是諸葛亮「五伐中原」的客觀唯一用處——或許諸葛亮是真是一個大奸若忠、善於欺世盜名的人物。
  


  與諸葛亮僵硬親吳伐魏戰略相仿的,是蔣介石僵硬的「反共抗俄」戰略,這導致國民黨大陸政權在四十年代末,錯過了釜底抽薪打擊中共,保住大陸中華民國大半壁江山的最後機會:
  雖然中共是蘇共的兒子,但是老子與兒子的利益並不一致,中共要的是一統天下,而蘇共要的是中國分裂,中共割據北方,因為這種情況下中共才會最聽話、最容易駕馭,狡猾的戰略家斯大林深知:中國是個大國,一旦中共一統天下,羽翼豐滿了,對蘇聯是潛在的威脅,因此,斯大林並不希望中共統一,蘇聯一直有意與蔣介石做交易,直到三大會戰後國民黨大勢已去。
  1946年夏秋,在遭美國「調停」坑害、拋棄與制裁的情況下,蔣介石只要向斯大林求和,承認外蒙獨立,訂立的「中蘇友好」條約,則蘇聯必然大幅削減對中共的扶持,這對中共無疑是釜底抽薪的打擊,毛澤東打天下的夢想不必然成為泡影。

  但是蔣介石卻一根筋地死硬到底,堅決不與斯大林重新談判。其實,「君子固本」,只要能保住中華民國半壁江山,「中蘇友好條約」再喪權辱國,也是值得簽訂的,「二戰」后的芬蘭領導人,不就是靠簽訂賣國條約,保住了芬蘭的自由嗎?倘若「芬奸」領導人象蔣介石一樣,對斯大林硬到底,結果會是什麼?當然是芬蘭的亡國——百萬蘇聯紅軍攜戰勝德國之餘威,攻陷芬蘭,開啟芬蘭四十多年的共產災禍。

  蔣介石僵硬亡國,但與諸葛亮不同的是,他不是欺世盜名的內奸,而是中了理學的毒,他太好面子,不講實效,自比文天祥的蔣介石,寧可亡國,也要「名節」。

  現今的中國反對派,應該汲取蔣介石僵硬的教訓,民運的力量太弱小,必須採取靈活的戰略:只要有利於倒共,什麼喪權辱國的承諾都可以答應,因為只要上了台,盡可以不遵守所有的賣國承諾,當年列寧不就是這樣做的?列瘋子在對德《布列斯特和約》中割讓了烏克蘭,但1918年末德國一投降,次年蘇俄紅軍就毀約開進了烏克蘭...倘若列寧象蔣介石那樣硬到底,會有什麼結果?結果當然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被德軍的鐵拳砸得粉碎!
  雖則馬克思主義腦殘列寧在治國上,是十足的瘋子;但在外交上,列寧是大策略家。中國反對派人士也應該學習列瘋子的優點。







曾節明 2019.4.22 春暉紐約州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4 0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