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一):故鄉見聞…(隨著地勢變化開始改變思路)

[複製鏈接]

62

主題

64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4658
花名雞仔 發表於 2019-2-8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花名雞仔 於 2019-2-9 04:44 編輯


(一)…故鄉見聞、(二)…童年時期、(三)…外出謀生、(四)…香港闖蕩、(五)…英國打拚、六…生活點滴、
images (9).jpg
(一):故鄉見聞…(隨著地勢變化開始改變思路)

自從地勢抬高水位退卻,潮汐時海水再也沒有過去湧上來多,但「浪釘壩」下游還是有些海水涌到。鹽田做不了就把一部分「浪釘壩」用簡陋方法用土圍築起來養蝦,我們稱這種地方叫「蝦塭」。「蝦塭」就是利用「浪釘壩」在漲潮時能有水,在「浪釘壩」選塊地方就地取土堆高築成一道土堤,土堤把四周圍繞成一個大範圍堵水。這塊地方就是蝦塭了。在土堤河道方向設一個上下開關閘口,每日潮汐兩次漲潮把閘門打開。漲潮時魚蝦蟹及各類生物會隨流進入壩內,停流時把閘門放下關閉,所有進到壩內的生物都跑不掉。每日反反覆復開閘關閘魚蝦蟹及各類生物只有進沒有出,等這些生物就在裡面自然生長。

「蝦塭」還可以在每天早晨第一次退潮時用個袋網放在閘口開閘放水,魚蝦蟹及各類生物會順流進到袋裡。平時早上退潮,水退得很少沒多久又漲潮,這種開閘放水收入不多,每天只有幾斤收穫。因為壩內範圍很廣,平日小退潮壩內還有水,裡面也有很多溝溝渠渠,魚蝦蟹及各類生物絕大部分還會停由在壩內。養得差不多了來一次大清塭,大清塭要選擇大退潮,大退潮壩內所有水會全部退干,只有那些溝溝渠渠有點水,這時用茶枯把魚蝦蟹及各類生物從溝溝渠渠上游往下趕,這樣一來所有生物在壩址都所剩無幾了,幾乎全進到袋網裡,大清塭幾百斤甚至幾千斤都有,那些隨流進入養了很久的「對蝦」,我們叫「班節蝦」手臂大一個都有。大清塭后再從頭來過這就是「蝦塭」。

丘陵地帶山嶺多導致「媽廟河」彎彎曲曲,每一轉彎處都形成一個「深潭」。這條小河兩邊都是山坡,村民平時作業和投墟圖方便,幾百年下來走出兩條只夠一人通行小路,這條小路對媽廟人影響巨大,節日投墟要靠它、探親訪友也靠它、耕田種地更靠它。小路有如血管通向心臟「媽廟」。小路遇到狂風暴雨時就被滾滾急流「黃泥水」淹沒,河水暴漲時無法通過小路就不能「出勤」耕田種地了。

小時候經常在「媽廟河」河口釣魚、捉蟹,「浪釘壩」也有很多小紅蟹「螃蜞」,農村人窮沒菜食,這些「螃蜞」正好大派用場,附近村民都來釣「螃蜞」腌好做菜用。過去媽廟人在兩條小河岸邊通向村后小山崗路上各築有一座城門,我小時候城門還有,現在已不存在了。「媽廟村」過去經常遭到成群結隊土匪進村洗劫。村民為了護衛家園,在公路一頭備有刀叉大棍,兩個城門裡也各自備有器械對付進村土匪,遇有土匪進村全村人非常團結,青壯男人也早有準備,大多都能奮力抵抗把土匪打跑,那些土匪是外村來的,土匪想進村媽廟人幾乎都能自保,那時村中男人大多都會功夫,村中也請有功夫教頭。

媽廟整個村只有兩個小水塘,其中一個水塘幾乎姓蘇獨佔,這個水塘在兩小山之間,也是蘇姓「水上人」最先到的地方。整個村子的兩個小水塘之水是世代村民的生命水,六姓幾千人就靠這些水飲用,而且還是人畜共用,水塘環境衛生很差,山上、山坡、周圍全是斜地菜園,農作物也全是靠此塘水生存。遇見旱季兩個小塘都會幹涸無水,村民要走一個多小時到「媽廟河」上游挑水飲用。旱季上游也沒多少水,村民就在媽廟河上游鹹水涌不到的地方耙沙築堤堵水。

耙沙築堤所用的工具是把耙田用的耙,用一條條竹片把耙的空隔封實,再用牛拖拉著耙把河裡上下兩方面的沙往上堆,築成一條高高的沙堤壩。沙堤壩幾乎年年都要築,沙堤壩全是沙子築成非常不牢固,遇到暴雨就會缺堤。耙沙堤堵水主要用作附近農田旱季灌溉之用,媽廟人山塘無水用時就是走到這裡挑水飲用。由村裡走到這裡挑水一擔水來回就要費時兩個多小時,「媽廟河」河段下游不能築堤,潮漲時海水會沿著小河往上涌,下游遇到漲潮河水是鹹的不能飲用。
images (9).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1 03: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