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文化的閱歷,最能詮釋生命的跨度

[複製鏈接]

258

主題

259

帖子

156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shsrose 發表於 2018-11-2 2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江畔一排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

  這是《射鵰英雄傳》的開篇,重溫這些語句,頓感心神搖曳,五識空明,欣欣然就回到了暖洋洋的少年時光——應該在一方簡陋斑駁、開著搖頭扇的出租屋內,翻檢書架上一排排的金庸全集。當然,書的封面會很殘破,裝訂線也早已散架。不過,要命的是,故事線條偏偏迴環迂曲,又明朗無比。那時候,特別想自己也能掉下山崖,擁有一段和白猿、九陽神功的奇遇。

  有這般爛漫想象的,何止筆者一人。武俠的世界,是那個時代所有閱讀者可以共享的「心靈花園」。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先生去世了,享年94歲。老先生真正歸隱了,舟遙遙而衣飄飄,漫然遠去。而我們那個時代的精神原鄉,是不是也漸行漸遠了?好像沒有,因為從社交網路中,分明看到了那麼多的依依惜別,念念不忘。有這麼多人在意,老先生此行不孤。

  儘管如此,在金庸的「粉絲群」中,還是看到了一絲絲代際感的端倪——

  「90末」或「00初」的孩子們似乎在這個話題上處於失語的狀態。不少孩子們對巨星隕落的新聞一掃而過。你得承認,代溝不是年齡斷層天然形成的,這其實是一個文化上的裂痕。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娛樂,不同的文化消費,不同的娛樂偏好,很容易形成兩代人之間的溝通障礙。當我們提倡「你們應該多讀點原著」,向「小屁孩」們推薦「自以為是」的經典時,他們卻在「玄幻」「仙俠」「種馬」的網文中樂此不疲,在同樣不乏情節和人設的手游中找到了代入感。

  最近,文化曲藝界、娛樂演藝界不斷有人離去。從金庸回溯,是李詠、師勝傑、單田芳、常寶華、朱旭……隨著這一串名字的謝幕,我們慢慢學會了告別,適應了告別。而更年輕的一代人,可能對這一串名字有些「無感」,雖然知道但沒有興趣「深究」。

  筆者曾經擔心,當這一批孩子長大了,他們拿什麼來追憶青春,他們沒有「部隊大院」,沒有「金庸武俠」,沒有「四大天王」,不知道「泰坦尼克」,沒看過「一萬年期限」的月光寶盒……一群生來就扎進電子產品中的人,在看似熙熙攘攘的都市街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享受著「大隱於市」的寂寞。

  而那些稍微年長一些的人呢?在沒有網路的年代里,慢慢走過紙質閱讀、只有一台收音機、一台黑白電視、一個隨身聽的視聽環境,於是,他們的眼界和成長,與書籍作者、說書人、娛樂大咖形成了一種高度粘合的陪伴,並融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聽到白眉大俠徐良的我,會立刻放飛到在地里撿棉花的「課外田園」,這裡有一段怒放的生命,有一段活過的年代。這裡任何一個有關文學和文化的符號,都會上升為生命的圖騰。

  這圖騰成為群體「認同」的牽引。真的可能,在當下一部分孩子心中,對文學這個概念的認識是模糊的。因為,他們的世界里只有電競的刺激,沒有閱讀的愉悅,在包裹性能良好的耳機和炫目的光電滑鼠的陪伴下,在白天與黑夜中顛倒,遑論星空與朝陽?

  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武俠、評書、有點氣象的節目,就一定被奉為經典圭臬,就必須要帶著傳承的大義,成為對下一代人吆五喝六的資本和逼著進食的「必需品」,我只是說,面對閱讀和文化探討日漸稀薄這件事,是否仍然可以被歸結為「年輕一代的不同基質」,而被寬鬆看待呢?

  在金庸和這麼一大批名人逐漸凋零而去的時候,我們不光審視他們曾經的傳奇,還要反求諸已,還要對後人有所示意——

  畢竟,人的一生,真的不能「遊戲」一切。要知道,有文化的閱歷,最能詮釋生命的跨度。

  面對名人的終結,我們首先焦慮的倒不一定非是敘事宏大的「影響力終結」。即便真和孩子們溝通不了,若能做到讓少年情懷不老,那也就不簡單了。再世俗一些,讓自己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珍惜當下生活和眼前人,做一個對別人知冷知熱的人,不也很好嗎?那樣,即便真到了終結的時刻,你也可以像李詠那樣,說一句「雖有不舍,但無遺憾」了。

  總之,「大人們」可以沒有和孩子們分享的江湖,但總要讓更年輕的人看到:這群不被自己理解的人,竟然活得不苟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09: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