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江陰三嘆

[複製鏈接]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1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廟三穿九孔橋

  江陰城內,有―座文廟,此廟建於宋景佑三年(1036年),明正德二年在廟前修泮池,並在池上修了橋,就是照片中所示的三穿九孔橋。

  這是江陰老城內倖存的唯一一座老橋,雖然有些面目全非。

  人們經常從橋上走來走去,看到的是機制的石欄、機制的條石,卻很少有人注意在這嶄新之下那沉重的歷史。

  我曾多次長時間的坐在泮池邊上,在喧囂的人聲中默默地凝視橋基,那被風霜侵襲了數百年的石塊,那精巧的結構,舒展的線條,那石縫間頑強生出的小草,無―不引跡我對歲月的沉思。

  大凡有些文化的老城,都有文廟,大凡有文廟的地方,都有傳奇的故事。

  江陰這座文廟的傳奇故事充滿著血腥和悲壯。

  當年清兵入關后,直下江南,―路之上,連屠三城,江陰是這三城中受傷最重的一座。史載:順治三年(1645年),閏六月初一,江陰倡義守城,廿一日,清馬步兵計十萬餘人圍城,七月初九,前任典史閻應元入城中主持抗清,八月廿一日城陷,前後八十一天,清兵死三王十八將數萬人。於是惱羞成怒、大肆屠殺,城內軍民死六萬七千人,城外軍民死七萬五千人,共計一十四萬二千人。

  這文廟所在之處,據說就是當年的軍事指揮部。

  幾百年後,特別是1966年後,這裡的地上建築蕩然無存,什麼都沒有了,之後又建了新的廟、新的牆、新的樓閣,唯一目睹那場驚天慟地、血雨腥風的,僅剩下這座默默地被壓在諸「新」之下的這座三穿九孔橋。

  據說,典史閻應元在破城之後,於東門牆上留下了兩句話:

  「八十日戴發效忠,

  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大明沒有了,大清沒有了,民國也沒有了,再長的朝代,也終將被新的朝代所替換。

  歷史是不可抗拒的,對抗的結果只有兩個字:「悲壯」。

  倒是後人有一首詩,頗值得回味:

  腐胬白骨滿疆場,

  萬死孤城未肯降,

  寄語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二)、廣濟泉

  江陰城內,有兩處著名的古井,一曰「舜過井」,建年不詳,清乾隆年重修,據碑記:此井本有亭,趙孟\手書,可見有些年頭了。惜現己破敗不堪,慘不忍睹。

  另一口目前尚在使用,位於現民運巷內,據說成於宋嘉佑年間 (1061年),由乾明院和尚宋壽所鑿,其水清冷,不竭不溢,稱為「廣濟泉」。由於井口分為四個,故俗稱「四眼井」,從地圖上看,這口井基本處於古城中心,可見當年是這小縣城居民用水的一個主要來源。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四個井口,有一個是水泥的,其餘均為石制,井繩拉出的痕迹依舊,井圈外依稀可辨「義、勇、關、泉」四字,只是水泥欄有些草草的勉強。

  一口古井,本無甚出奇,但其中若有四百個冤魂,就不得不說一說了。

  清初,江陰軍民為抵外虜,與清軍展開血戰,凡八十一天,死十餘萬人,清破城之後,連屠三日,殺盡了全城的百姓,為了不死在刀劍之下,有的人紛紛跳入了這口養育他們的井中,後來統計,凡四百餘人。

  遙想當年之慘烈,我不禁毛骨悚然,朝井口望下去,黑洞洞波瀾不驚,似乎也不甚大,何以能容下四百血肉之軀,難以想象。

  從地上的水跡看,如今這井仍在使用,但不知是不是食用,這用水者是不是想到過200多年前,這井幾被活人填滿,而這被逼自盡的弱者中,還可能有他們的祖先?

  牆上有一小碑,是雍正二年所制,想來時隔不久,仍有顧忌,故未提到此事。此井是否自那次淘后才重新使用,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此時此地的居民己心安理得地梳上了辨子,成了忠順的大清臣民,不足100年前的那幕慘劇,早已變成遙遠的記憶,僅留在不多人的腦中,絕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這井裡內容的歷史。

  歲月可以改變一切,首先改變的是人。

  中山公園要改造了,不知這井是否可以倖存,如有幸不死,希望政府能再刻一塊碑,講講這段塵封的歷史。

  換了好幾個朝代,大概沒什麼不好說的了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三)、「忠邦」碑

  在江陰老城中,有一個「中山公園」,此處的前身,是自宋明以來的江蘇學政署,(相當於現代的江蘇省教育廳),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頗有江南園林之風。

  在園中有九顆古藤,很有氣勢,是江陰四大名樹之一,據說最老的一顆為宋代所植。

  古藤環抱之中,有一小亭,內有一現代水泥碑,上書「忠邦」二字,無台頭、亦無落款。初來此地,孤陋寡聞,見到此碑時,一是不解,二是奇怪,后經調查,才知道這裡原有一段離奇的故事,拿給用筆混飯的「文學家」,足可漲成一部三十集的電視連續劇。

  順治初年,江陰人因不願屈從外族統治,與清軍展開了長達八十一天的殊死血戰,死十餘萬人,血流飄杵,驚心動魄,日月為之失色。

  到了一百多年後的嘉慶年間,有一狀元叫姚文田,被朝廷派到這裡來做教育廳長,他深研此事後,對江陰民性之剛烈頗為敬仰,於是手書「忠義之邦」四字,以示欽重之意。

  道光二十二年,知縣金咸在修建城牆時,將此四字刻成磚匾,砌嵌在南門的城門之上,此後100多年,過往的行人仰頭看時,無不以先祖的英烈之舉而頓生自豪之情。

  「民心齊,人性剛」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代表了江陰人的性格特點。

  1937年日寇入侵江陰,城樓被炮火襲擊,磚匾碎裂,僅存「忠邦」二字,被人撿回藏匿。

  抗戰勝利后,某方姓人任縣長,為了重豎此碑,他終日奔走,又製成一「忠義之邦」碑,落款處加了「縣長方驥齡重建、復旦大學文學士孫俊在書」字樣,擇日置於城門之上。

  不料此舉激怒了黨部書記長(相當於現代的縣委書記),該人特赴南京,大走門路,竟請來了蔣總裁的親筆手書,我曾見過照片,是「忠義之邦」四字,落款為「中正 書」,蒼勁端莊、力透紙背。

  於是縣長大敗,蔣之碑替下了原來的方之碑。最初姚某的 「忠邦」二字殘片,則被存放在中山公園內妥善保管。

  1949年江陰又一次改朝換代,老蔣的字自然不能存在,立時被毀。

  十幾年後的「10年」更是徹底,把從清中期到民國的一切記載一掃而光,沒有了半點兒實物痕迹。

  我看到的這兩個字是70年代某教育局副局長的手書,此人還算聰明,沒有落款。但其字無神無韻,只含一段歷史而已。

  (整理於2004.11.)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作者及照片攝影者:大漢

  http://www.usa-mil.com/aspnet/bbs/dispbbs.asp?boardid=30&id=8891&star=1#8891

編后:夢女斑竹,這就是我跟您提到過的那位老知青的作品,凝重的歷史背後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慨嘆……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沙發
夢女 發表於 2005-3-11 22:11 | 只看該作者
時間關係,我還來不及細看,但是這些,您肯定費了不少心思……呵呵不知道該說什麼表示感謝的……

我就學學古人的「大恩不言謝。」吧:)
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3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1 22:19 | 只看該作者
我就住在這座古橋邊不遠處,曾多次登臨古橋,無聲地注視著橋下永不止息的流水……歷史就如同這橋下的流水般掩蓋了不知多少辛酸與惆悵。。。我的老大哥是那種能夠居高臨下看世間的人,如有幸介紹你們認識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89

主題

6023

帖子

447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無級別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4477
4
hee10 發表於 2005-3-11 23:53 | 只看該作者
文物保護的意識太差了,我們的文管局的官員該引咎去官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5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2 17:56 | 只看該作者
豈止是一個文物保護意識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5-3-13 10:02 | 只看該作者
是民心的問題了吧,人心散了,烈朝出烈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7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3 20:48 | 只看該作者
蝸牛看到了事物的原本。是的。這文章在國內的論壇上屢遭封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3152

帖子

103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38
8
夢女 發表於 2005-3-14 09:28 | 只看該作者
這三聲嘆息太沉重了!每一段歷史似乎都離不開某種破壞,人文景觀、社會道德、群眾心理……
看到最後卻想起了魯迅的「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了。

文物被破壞嚴重的事幾乎在每一個地方都有,每每想起那些漠視的眼神心裡就……可是這樣的事還是在繼續……

說人們的保護意識太差了,還是歸咎於政府?其實更多的要靠共同的維護。
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靜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9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14 16:10 | 只看該作者
殘破的橋欄上依稀可見「……子年之變,橋欄盡毀」的字樣,正是清兵入關殺戮百姓的時間,那些欄桿和那些殘存的圖案都在無聲的訴說著當日的凄慘。龍城就住在萬安橋畔,所以,和古橋日夜相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205

帖子

15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助教(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6
10
玲瓏.顰 發表於 2005-3-24 00:30 | 只看該作者
「江陰三嘆」嘆出國人對於民族文化的沉澱的特殊性沒有能夠起到正確的保護意識,

這也是國人的普遍而深刻的弱點。對此,人人都有責任。一句話,素質決定一切。
花若有夢花解語,香如有情香玲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5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6
11
雲在風中 發表於 2005-3-29 14:53 | 只看該作者
你的江陰三嘆勾起了我的鄉愁.屈指算來離開江陰已二十三年,故鄉的一切依然歷歷在目.老家在南門的忠義街上,這條街就是因"忠義之邦"的橫匾而得名的,據說南門是抗清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清兵的三王就死於此.文廟在我的學生時代是江陰縣中,記得"批林批孔"的時候曾經在此開過批孔現場批鬥會;中山公園在文革時顯得破敗不堪,現在則改建得不倫不類;四眼井的水一直在供人食用,它的隔壁從前是育嬰堂.
大風起兮雲飛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0

主題

2727

帖子

135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4

積分
1353
12
 樓主| longcheng1 發表於 2005-3-29 23:13 | 只看該作者
有時間和機會回家看看吧,我並非江陰人,作者也非江陰人,我們都是四海飄零的孤舟,江陰這地方歷史厚重,人文景觀很值得探究。只可惜,了解歷史的江陰人寥寥無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0: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