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獨家24小時·社長說】成為記憶的強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4-3 1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4-02 16:30人類

  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能成為記憶的高人,渴望能過目不忘,少些讀書背書之苦,還能自如地引經據典,高談闊論,或者才思泉涌,妙筆有神。歷史上與現實中一些記憶強人,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描寫了張松與楊修鬥智斗勇的故事。當時,楊修向張松介紹,說丞相曹操才華非凡,仿《孫子》十三篇創作了《孟德新書》。張松看了一遍,大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書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楊修不相信,說「丞相秘藏之書,雖已成帖,未傳於世。公言蜀中小兒暗誦如流,何相欺乎?」結果張松將書從頭至尾全背了出來,竟無一字差錯。其貌不揚的張松具有超強的記憶力,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讓恃才放曠的楊修都佩服不已。

  說傳奇不一定真實,而博聞強記、記憶力驚人的卻大有人在。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欄目里,中外高手過招時,就展示了驚人的記憶力。在規定時間內,有的能從幾百幅相近的圖案中找出對應的圖片,有的能從幾百把扇子里迅速找到細微差異,令人嘆為觀止。腦科學作為人類自身之謎,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

  

  人腦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獲得外部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儲存后,形成了記憶。從「記」到「憶」的過程,包括了識記、保持、再認、回憶等環節,有著複雜的形成機理,成為最令人著謎的研究領域之一。拜倫、高斯、愛因斯坦、笛卡爾等名人,逝世後腦子都被取出,放在實驗室里供人們繼續研究。有人可以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也有人對剛發生的事情遺忘殆盡,記憶與遺忘的博弈,困擾著人類,也讓腦科學研究充滿了魅力。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1885 年在《關於記憶》一書中描述了一個試驗,即背誦三個字母(兩個輔音夾一個母音)一組的無意義音節,觀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背誦下來,經過一段時間后,又要通讀多少遍才能背出。他發現,最先學習的東西,開始會很快遺忘,隨後會緩慢下來,而長時間記住的東西,則很難被徹底忘記。這就是「遺忘曲線」,又稱「艾賓浩斯曲線」。掌握了這一遺忘規律特點,就能夠提升記憶能力。「世界記憶大師」的標準要求為1 小時內正確記住1000 個阿拉伯數字,1 小時正確記住10 副撲克牌,2分鐘內正確記住1 副撲克牌。擁有這種超強的記憶能力,堪稱人類的奇迹。

  

  研究表明,大腦灰質內部的海馬體有著記憶儲存箱的功能,但形成記憶的全部機理,依然不甚明了。有的認為,是「概念細胞」使感知與記憶相互聯繫,通過抽象化和稀疏編碼的方式表示語義知識,如人、場所、物體,以及構成有意義的概念。2000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坎德爾、格林加德等認為,人的記憶功能在突觸部位,但突觸的結構性變化、突觸的可塑性、突觸改變發生以及神經遞質的種類、神經傳導通路的變化等,都可能影響記憶。而神經心理學家萊士利則認為,腦內不存在記憶相關的特殊結構,記憶痕迹是瀰漫存在於腦內的。因為從記憶功能的受損程度上看,受腦損害範圍的影響大於受損位置的影響。

  

  人們確信,超強記憶是有規律可循的。「世界記憶大師」袁文魁說:「記憶能力確實是後天培養的」。美國記憶冠軍尼爾森·德利斯說:「以前我的記憶力很糟糕,通過幾個星期甚至更少時間的訓練,就能創造出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記憶奇迹。事實上,人們都擁有這樣的潛力。」可見,科學記憶的方法,注意力高度集中、強烈的興趣、豐富的聯想,對於增強記憶力至關重要。

  在科學研究技術、方法、手段更加完備的今天,人類記憶的奧秘正在逐步破解。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你不必為記憶力不強而感到羞愧,只是沒有找到最適合的方法而已,通過科學的訓練,你完全可以成為記憶的強人。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5: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