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社會學家暨哲學家拉扎拉(Maurizio Lazzarato)在《役民於債》(Governing by Debt)一書中曾寫道:美國學生群體代表了金融化社會的一種理想情境:一大群借款人與一小撮富裕放款人的子女;在知識的生產中,階級份際不再仰賴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對抗而維繫,而是由貸方與借方的博弈與權力關係而定義。拉扎拉托亦曾追溯了負債與信仰的二元性:沒有對未來的信心,借貸與信仰都無法成立。消費與債務驅動的經濟體需要不斷製造對未來的榮景,在高槓桿事實上無法也不可能清償的情形下,風險定價的信心必須奠基於不確定的未來,加劇了經濟「脫實向虛」的金融化。
民間金融急難救助的傳統,其實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自保險」,兼具公益與私利的性質,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市場失靈的窘境。這正是政府「看不見的手」可以發揮正面作用之處。透過金融科技創新,例如以區塊鏈技術建立的債權交易平台、信用風險監控與信息交換協定、透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的強制執行程序、尊重知情權、促進實質交易公平的消費者保護機制,配合公私部門的真誠合作,共同維護運營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成為「准公共產品」(quasi public good),才更能加速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