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將剩菜變成「旗袍的靈魂」后,整個香港都來為他點贊。這個26歲小伙改變了中國人對「廚房垃圾」的偏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InsDaily-每日lnstagram最新資訊

  本文授權轉自:有束光

  ID:onelight01

  

  這是司馬推送的第 528 個與眾不同的人

  很多年前,在大多數人眼裡,90后一直帶著備受爭議的標籤,比如「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非主流」......

  但是隨著90后的成長,他們一次次用行動證明自己是「玩的酷、靠得住」的新新人類,今年26歲的Eric就是——不當公務員的他,居然在廚房的垃圾桶里找到了「商機」。

  這個小伙讓司馬相信,遇上了對的人,垃圾也能變成寶貝。

  

  

  「你一個堂堂大學生,

  幹嘛喜歡撿這些垃圾?」

  如果把這一堆沒人要的蔬菜擺在你面前,

  可能一轉眼就「嗖」地一下,

  入了垃圾桶。

  

  

  Eric卻專門喜歡到垃圾桶「翻找」那些世人眼裡的垃圾,比如不要的洋蔥皮、品相不好的紫椰菜、爛掉的白菜葉......

  

  不嫌臟嘛,況且撿來作什麼用呢?Eric沖你眨巴了一下眼睛,帶著你到了他的工作室,喏,你看。

  你一定想不到,這些「垃圾」到了Eric手裡之後,立馬變身成染料,賦予一件美麗的衣裳或是絲巾以靈魂。

  

  

  嗯,這衣裳和絲巾的美麗色彩都是用廚房垃圾做的~

  「廚餘垃圾並不是醜陋得只配進垃圾桶,

  它們也可能化作一抹美好。」

  7年多時間的摸索,Eric的小小工作室

  讓6公噸臭烘烘的廚房垃圾

  變身成美麗無害的染料,轟動了整個香港。

  

  Eric

  你可能怎麼也沒想到,擁有如此浪漫情懷的他竟是地地道道的理工科生。

  Eric,90后小伙兒一枚,2012年畢業那年,香港公開大學環境學理系的他,原本可以和同專業的學生一樣做一份安安穩穩的公務員工作,他卻選擇了另外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創立了香港第一所天然剩菜染坊「染樂工坊Dyelicious」工作室。

  

  說到具體業務嘛,

  就是利用廚房裡剩餘的食材,

  製成大自然的色彩,

  再混合扎染工藝創造出各種藝術品。

  

  就像這樣~原料都是蔬菜水果等......所以100%純天然,對環境沒有污染。

  因為整個工作室的「靈魂」來自於食物,所以他還給自己取了個酷到不行的名字——食物設計師。

  至於「棄公創業」的原因,並不是為了掙錢,而是香港的廚餘浪費讓他心痛了。

  

  所謂廚餘分兩種,一種是可以繼續食用的食物,另一種則不能食用,比如雞蛋殼,橙皮......

  香港每天約有3600公噸的廚房垃圾,

  裡邊有很多完好的水果蔬菜,

  因為顏值低就被人拋棄了,

  而不能食用的也是隨意被扔在垃圾桶里,

  散發出陣陣惡臭,

  人們經過的時候都要繞道走。

  「難道廚餘的宿命只有這個?」

  早在2010年,

  Eric就開始在香港的廚餘垃圾上動起了腦筋。

  

  很多蔬菜僅僅因為不新鮮就要面對被丟棄的命運......

  

  因為學的專業是環境學,Eric平時特別關注環境保護這方面的東西,但一直沒有頭緒。

  那天,他在一本書上看到廚房垃圾能變成染料,立馬就來了靈感:有了,我可以把廚餘做成染料!這樣既避免了浪費和環境污染,又能讓它們物盡其用,豈不兩全了。

  

  

  

  恰巧,有段時間社會上

  有大學生髮起回收婚宴剩食的活動,

  Eric就想效仿他們,

  就連後來畢業設計定的課題都是利用廚餘染布,

  這個26歲的小夥子也沒有料想到,

  讓臭烘烘的垃圾變身成美好的染料,

  竟然會當成他此後的事業。

  

  還記得剛開始那會兒,Eric用的是最笨的辦法收集廚餘,像流浪貓一樣翻找垃圾箱,用鉗子夾出泛著絲絲惡臭的瓜果皮屑,或是跟小夥伴跑去附近的菜市場蹲點,撿到一堆爛菜葉子就兩眼放光。

  沒過多久,菜市場的大叔大嬸都認識他了——「喏,這幫大學生每天來這裡撿菜葉子,說能染布做衣裳,跟瘋了一樣。」

  面對外界的質疑,Eric卻篤定而自信:「用不了多久,它們都能變成別人眼中的寶貝了。」

  

  被人丟棄在菜市場垃圾堆的畸形胡蘿蔔,楚楚可憐。

  可是,將廚餘變成染料,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每回到菜市場和超市旁的垃圾箱「掃蕩一圈」之後,第一件事是將這些廚餘消消毒,接著,把它們按照顏色分好類,用專業的工具搗碎,只見Eric工作台旁邊放著試管、鍋碗瓢盆。

  這架勢,就像做實驗的節奏。

  

  

  因為學校沒有老師做過類似廚餘染的研究,

  所以Eric根本沒人可問,

  一切只能依賴自己看相關資料,

  然後做實驗摸索。

  

  

  有時為了配出想要的顏色,

  Eric還會站在鍋子前就是一天,一邊煮著什麼,

  一邊時不時往鍋里加醋、加糖、加鹽,

  就像烹飪一樣。

  

  「最開始,失敗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因為香港關於廚餘染的資訊特別少,外國的相關資料也不能盡信,

  而廚餘染液製作過程繁複,即使是氣候和食材的微小區別,也會影響最後的結果,比如同樣是菠蘿皮,國外能染出鮮黃色,但是我們卻沒法實現。」Eric回憶道。

  

  如果出現一點差錯,小則染液串色,大則整桶發臭報銷,只有重新到外邊去「淘垃圾」。

  

  

  但無論怎樣,Eric仍然堅持使用真正廚餘:「曾經發現坊間一些聲稱廚餘染布的工作坊,竟然使用新鮮食材來製作,這樣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令我最生氣的。」

  就這樣一邊摸索一邊改良,失敗了上千次,Eric終於成功地從常見的廚餘中提煉出天然色素。

  

  相對簡單的,

  比如橙皮和西柚皮可以製成粉橙色的染料;

  

  要想得到藍色程序就比較複雜了,

  原料是紫椰菜,

  先切碎曬乾,加入葡萄糖,用攪拌機打碎,

  再真空保存180天,專業名詞叫「厭氧發酵」,

  待它變成糊狀后,

  要使用時混入一些水分,染料就大功告成!

  

  

  

  

  黃色的研發過程最為「磨人」,

  靈感來自法國料理:

  「法國人煮洋蔥湯時,

  如果想顏色好看一點,會加入洋蔥和洋蔥皮,

  不過煮出來的湯顏色還是偏暗,

  所以我還加入了咖喱、姜皮和金盞花。」

  姜皮和金盞花、洋蔥皮是從垃圾堆翻找來的,

  咖喱則是茶餐廳用剩下的,

  而且不是簡簡單單取用,「要先冷藏撇去油分,

  再加熱隔渣,剩下的就可以用了。」

  

  基礎的顏色配方製作好,Eric都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我們想廚餘垃圾製成的染料,以最天然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染布是一門技術活,特別是Eric想要的那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染布工藝。

  

  但是,Eric想要的工藝在香港更是少之又少,周圍一看,基本都是化學染布的,會對水源、空氣造成二次污染。這個他不能忍。

  所以為了學到傳統的染布技術,Eric專門飛到日本奈良的染布坊,學藝取經。

  

  蹲點了幾十天,

  他終於從染布的門外漢變成說起

  「扎染」「板染」這種專業辭彙來

  頭頭是道的染布小能手。

  

  「扎染」相對簡單, 會用到橡皮筋,彈珠,

  小木板這樣的小工具,

  在布料上面做出一些圖案,

  然後染色、晾曬就成。

  

  「板染」相對複雜。

  這天, Eric一大早就來到工作室,他正和搭檔 Winnie研究怎麼用紫薯片,染制一件日本傳統服飾「甚平」。

  

  思量再三決定用「板染法」比較妥當。

  先把衣服用水浸透,

  晾乾后,在上面放上圓木板,用夾子夾好。

  (就像這樣~)

  

  

  有圓木板夾住的部分,染料事不會染到的,這樣就有了圓形花紋~

  把事先製成的紫薯皮染液與溫水混和,

  再倒進放了衣服的盆子里,

  用手細細地搓揉,讓布料均勻地沾上染液。

  

  最後用清水沖洗、

  拆下木夾、晾曬風乾,

  一件紫色的甚平就染制完畢!

  (神奇~)

  

  喏,看下面這件則是以紫椰菜染液做出來的浴衣。為了令染出來的布更有故事,Eric他們會在染布時加入設計元素。

  「去奈良取經的時候,我們發現他們的布品經常加入傳統圖案,其實我們也可以用一塊布說一個香港故事。」

  一番考慮之後,他和搭檔決定把水磨石地磚、通花鐵閘的花紋印在布上。

  

  雖然有時一件浴衣制染

  得花上一整天時間,

  但是,每一次看到陽光底下飄搖的美麗衣裳,

  Eric他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而且當他們拿著染出來的布到菜市場和超市

  收集廚餘原料的時候,

  菜場的大叔大媽態度都變了,配合得不得了:

  「因為他們覺得我們真的在做

  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用蔬菜瓜果染布做成的旗袍,對河流都不會造成任何污染

  一晃7年,Eric初心不改,不止堅持研究怎麼把廚餘製作成純天然的染料,還帶著廚餘染料去到了義大利、德國、英國、日本、新加坡、台灣......讓越來越多人加入進這個有意義的事業里來。

  Eric說:「我們希望透過染之工藝,把食物的故事、染藝的樂趣帶給每一個與之有緣的人,最重要的是想物盡其用,看似是垃圾的廚餘,其實也能擁有美麗的靈魂。」

  最近這股「廚餘垃圾」變身「大自然顏色」的颶風,也刮到了與香港隔岸相望的大陸這邊來。

  

  

  

  用廚餘打造出的藝術品

  這些遠遠不夠。在搜集廚餘的過程中,Eric他們發現人們的環保意識雖然有些許改變,但香港人點外賣的風氣還是不減, 每天有待處理的廚餘還是堆成了山。

  所以,除了廚餘扎染之外,Eric還和一幫90后推出了「歪果計劃」,想用另一種方法改變廚餘在人們心目中的偏見。

  

  歪果,就是賣相醜陋畸形的蔬果,例如兩隻腳的胡蘿蔔,其實那是因為它們在泥土中生長時遇上石塊,外形上就跟標準版的胡蘿蔔不一樣,但營養價值是相同的。

  「人們不願購買它們,以為它們是轉基因蔬菜,

  蔬菜批發商也不願意收購,

  這些歪果到頭來只有農夫自己吃,

  但其實他們也吃不了這麼多,

  結果這些好好的水果也只能像廚餘一樣

  被丟棄、浪費掉。」

  Eric他們為此專門組織了一場活動,

  把一批歪果胡蘿蔔製作成漬物,

  就連大學教授都參與進來,辦講座,

  分析不同歪果的成因,消除人們對歪果的誤解。

  

  「歪果仍然是好食物,

  希望這麼做能讓農夫的付出不會白費。」

  其實,不管是廚餘扎染還是歪果計劃,

  物盡其用,減省浪費,

  才是Eric他們最大的初心。

  

  每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被丟棄的水果或蔬菜,心中已經毫無波瀾。

  這幫熱血的90后,卻選擇用7年的堅持和行動,將那些醜陋的、被丟棄的廚餘垃圾變得有用,變得美好。

  正應了那句話:遇上了對的人,垃圾也能變成寶貝。司馬想說,Eric,你們這幫90后還是挺靠譜的!

  

  本文圖片和視頻授權自facebook@DyeliciousHouse,

  網址dyelicioushouse.wixsite.com

  感謝Dyelicious 染樂工房授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93

主題

491

帖子

980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80
沙發
chuntianchayuan 發表於 2017-10-15 18:52 | 只看該作者
突破認知,厲害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0: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