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孫儷: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原創:凱叔講故事

  每個努力學習的人都知道一個詞「天花板」,都想突破自己成長的「天花板」,長高,長大。但爸爸媽媽對孩子每天說的話,就有可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天花板」。你看好孩子,或者不看好,眼下,他們只能通過大人的話語來感受。

  好的騎手,很少鞭打快馬。

  憑藉《那年花開月正圓》,孫儷又火了。相比角色賦予她的大女主光環,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的育兒之道更值得讚賞。

  

  孫儷做娘,的確很用心。 在她的微博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她曬孩子的各種搞怪表情、塗鴉狀態、原創畫作。在某次採訪,孫儷說:在孩子哭鬧時,她不會呵斥,而是將其理解為一種情緒的發泄。

  她允許孩子釋放情緒,懂得接納孩子,更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語言,經常對孩子的表現予以鼓勵讚賞。

  

  

  這樣的孫儷,對於孩子來說,是媽媽,是朋友,更是夥伴,她從不打擊孩子,而是遵循孩子天性,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理解,去尊重,嘗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讓每個幼兒主動參與的這種自由狀態下,孩子不但不會降低參與積極性,反而以更高的熱情參與活動,更有效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父母若是長期扮演著孩子差評師的角色,孩子越有可能朝著差評的方向遠去

  今年暑假的時候,表姐的女兒蘭蘭在我家住了一段時間,她是跟表姐吵架后,「離家出走」的。蘭蘭跟我吐槽說,她媽總是「嘮叨」:「誰誰誰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誰誰誰考上了重點大學。什麼你這次英文為什麼就考了98分……」因為表姐是離了婚,獨自帶蘭蘭。於是,蘭蘭也總能聽到表姐說:我婚都離了,你要是不爭氣,怎麼對得起我。

  吐槽著吐槽著,蘭蘭就哭了:「我現在特恐懼進學校,一上課滿腦子都是她的嘮叨聲,根本學不下去,如果不是為了我媽,我真不想活了。」

  蘭蘭的話讓我后怕,之前四川有個高考生自殺了,他留遺書說,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他之所以走上絕路,是因為他再也受不了父母的語言暴力和不斷的差評了。他哪怕考98分,都會被父母罵,吃飯打嗝、夾菜姿勢不對,都要被打。

  初一下學期,他全校第五,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不錯。可是他爸問:英語學懂了嗎?後來他上了重點高中,周圍都是學霸,競爭很激烈。第一次月考他考全校73名,他高興地打電話告訴媽媽,但他媽卻說「才73名啊」,聽了這話,他哭了,因為別的同學考600名都有獎勵。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比馬龍效應」,是指評價主體低估被評價者能力,認定被評價者是不求上進的、行為差勁的,以致被評價者將這種觀念內化,促使被評價者表現不良行為。

  這個原本學習還不錯的孩子,在父母的這種言語打壓下,逐漸的被內化,開始自我否定,他由開始的故意不學習,考差點,到後來的高考失利,這個過程中,他變成了父母的「傀儡」,完全失去了自我,既然無論怎樣努力都追不上父母的期望,那就破罐子破摔吧。

  最終,連他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其他,正是自己這種日積月累的差評。

  

  日本有部電影上映后好評不斷,戳中無數人的淚點。那部電影叫《墊底辣妹》。別人都被這部電影傳遞的「夢想、青春、奮鬥」所打動,我卻偏偏為她有位好母親而淚目。

  在眾人眼中,沙耶加叛逆乖張,但她的母親從未放棄她,反而無條件地支持她、愛她、包容她。沙耶加在學習上自暴自棄被教師請家長時,明媽媽說:「我想讓孩子們能做讓他們喜歡的事情。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就算與全世界為敵,我一定會在她的身旁。」

  

  沙耶加在去補習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后,發現自己離理想中的大學是那麼遙不可及,加上周圍老師、同學,以及來自父親及弟弟的冷嘲熱諷,一時間,她的精神幾近崩潰,她奔跑著離開補習班,一頭扎進了大雨中。

  面對渾身濕透、失魂落魄的女兒,媽媽什麼責怪的話都沒說,而是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繼而安慰她說:「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哦,你已經很努力了嘛。」

  

  明媽媽對沙耶加的評價,從來不會因為她取得什麼成績而發生變化。不管她是年紀倒數第一,還是考上日本最好的大學,媽媽都永遠相信沙耶加是個好孩子。

  「你只要做自己高興的事就好了。」

  「不要自己隨便就斷定了這一切,做父母的就該相信子女。」

  「這和考不考得上大學沒關係。沙耶加補課以來,就一直很開心。」

  明媽媽的這些話才是辣妹逆襲,小宇宙爆發的原動力。

  

  發現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希望每一個家長都向明媽媽學習,讓孩子自信滿滿的上路,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告訴他們,縱使人生陷入低谷,只要拚命的去努力試試看,結果真的完全不一樣。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一個經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潛能僅能被開發到20 %~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到 50 %;如果這個肯定來自於家庭,那麼他的潛能將會被開發 70 %~80%。心理學中,對孩子好的表現加以關注和稱讚,會帶來理想的結果,這也就是正強化。

  而不明原因的懲罰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問題,親子矛盾以及抑鬱的幾率大大增加。也就是說,對於孩子而言,家長的信任與鼓勵才是最重要的。根據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諾的需求理論,信任與肯定是個體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實現需求的基礎。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需要父母親的肯定、理解、包容、接納與鼓勵。

  

  首先,作為父母,應該無條件積極關注,接納自己孩子的完美與不完美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點,雙方都在一個愛的狀態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

  其次, 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好的父母,應該在愛跟保護中,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擁有面對未來的能力

  正如黃磊在《嚮往的生活》里,談到對於女兒的教育所說的這段話:「我從未把她當做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再次,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

  這一點孫儷鄧超做得很好,作為明星夫婦,免不了常年在外拍戲,據說二人之間有個不成文的約定,一方出門拍戲的時候,另一方必須在家帶孩子。平時,他們會帶著孩子一起去採摘,一起去動物園,讓小花一起跟著練瑜伽,並且通過親子閱讀,來進一步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最後,學會鼓勵,誇獎孩子

  所謂的「誇獎」,也絕非簡簡單單說幾句「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而是建立在對孩子更多的關懷與陪伴的基礎上。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孩子的溝通更是需要有底線,切不可當孩子的「差評師」。

  教育專家羅玲說,教育孩子要多用正面語言,羅老師建議,父母不要做負面語言的愛好者,對孩子要善於使用「雖然……但是……」為格式的美好期許,把批評化為期望。

  正如物理上的「回聲」現象一樣,

  如果你對外界喊出「你好」,

  回傳給你的也是「你好」;

  如果你喊出的是「你很壞」,

  你聽到的也將是「你很壞」。

  我們希望有一個好孩子,就不要總是指責孩子,不做孩子人生的差評師,我們才能得到一個好孩子。

  作者:青未了

  你是孩子的「好評師」嗎?平日里,都會如何給孩子「好評」呢?在留言區里聊一聊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 12: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