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曉松:我是如何躺著變成你們口中的人生贏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視覺志

  這幾天很多人都在羨慕高曉松一家的生活。一篇他教育女兒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不過高曉松已經回應了,那篇文章並不是他寫的。文章是假的,但生活是真的。

  他女兒學琴,學騎馬,學瑜伽,但不被強制要求取得什麼成績。她可以盡情做喜歡的事情,不用求結果。就像高曉松所說:

  如果一個孩子被教育只能學對升學有用的課,上大學只能幹對就業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為了買車買房,生而為人豈不浪費?

  

  甚至高曉松全家都奉行著這樣「隨遇而安」的生活。

  高曉松的母親,就是說「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女人,她在用一生踐行自己的話。

  現在,她還在背著背包全世界旅行。

  高曉松的妹妹,也是如此。騎著摩托車橫跨非洲。

  妹妹寫給高曉松的明信片中這樣說:

  哥,我騎了一個寶馬摩托,好開心。我看到沙漠深處的血色殘陽,與酋長族人喝酒,他們的笑容晃眼睛…

  然後她說就開一寶馬摩托,壞了,整個非洲都沒這零件,她說你知道我現在在做什麼嗎?我在撒哈拉一個小村子里給人當導遊。

  

  高曉松本人也是這樣。

  他說,如果我的錢只夠做一件事,在旅行和買房子之間,我會選擇旅行。

  有段時間他的生活是,每到一個地方,買一輛車,玩一段時間就把車賣了,再去下一個地方。就這樣,他玩了30多個國家。跟沿途遇到的人交朋友,甚至跟著人家一起組樂隊賣藝,跟著人到處跑到處彈唱,到荷蘭,到西班牙,到丹麥……

  

  很多人說,「還不是因為他的生活足夠富足,所以才能做到。「

  其實,這都是在他一窮二白的時候「玩的」。而後來,他竟然因為這些「玩」,成了別人眼中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

  人人都知道,高曉松是一個學霸。在清華念電子工程系。考入清華的時候,他超出分數線60多分。按照這個步調,大學畢業,出國留學,讀博士,成為某個領域的學者或者科學家。

  這是當時高曉松的父母給他的規劃。

  沒錯,他的父母也是正常父母,望子成龍,希望他成為一名學者。課餘時間學學藝術陶冶一下情操,想讓他來個文武兼修,從來沒指望他用這個養活自己。

  沒想到,一上大學高曉松就抱著他的吉他,開始了低吟淺唱。大二的時候他跟家裡說要組樂隊,家裡沒同意。高曉松就跟他媽媽打賭:我要是能用吉他養活自己,你就同意我退學組樂隊。

  

  於是高曉松被扔到天津。他彈吉他唱歌賣藝,結果一天下來賺了五毛錢。

  失敗了,灰溜溜的回了家。

  

  下次再有機會擺到他眼前,他沒有慫。帶著老狼去海南唱歌,結果沒兩天就被辭退了。身上剩下的錢就夠去廈門,於是他買了張去廈門的票,就在那住下了。

  廈門的這次「隨遇而安」,讓他離開了清華,走上了音樂的道路,寫出了《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老狼 - 校園名曲精選

  

  他的一腔才情終於得到釋放。他的歌詞中,能聽到文化的底蘊。比如《白衣飄飄的年代》就是紀念顧城三部曲的第一首。

  白衣飄飄的年代來自視覺志00:0003:46

  高曉松從來不怕隨遇而安,所以當他做唱片公司賠了錢,心灰意冷跑去週遊世界。「哪怕錢全花光也沒關係。」他就抱著這樣的想法出發了。

  這才有了他後來在《曉說》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遠方。行萬里路,才能回到內心深處。」

  

  這次在外人看來沒用的旅行,讓他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後來又一次開始流浪后,他選擇了在洛杉磯定居。他抵押了車子,過得一窮二白,有時候不得不借錢為生。

  他在洛杉磯幹什麼呢?還是旁人看起來跟他的工作沒什麼關係的事情。他喜歡青樓文化,然後就花大量時間研究;喜歡歷史,就研究這個國家的一切;曾經有的電影夢也撿起來,給各大製片廠寫劇本;更多時候他就是在看雜書,歷史,人文,所有他感興趣的一切。

  另一段在外人看來,虛擲光陰的時間,就是他因為酒駕坐牢的時候。但高曉松卻說,那是他「最快樂」的時間。

  他明白了很多。比如,自由,珍惜,比很多事情更重要。

  他說:「人不能一直奮鬥,那會失掉很多有趣的東西。」所以他開始有意識地做一些別人看起來無用的事情。

  

  人人都說文化類節目不會紅,但他堅持要做。才有了後來《曉說》上的侃侃而談,有了《奇葩說》上的理性論辯,有了《曉松奇談》。

  在互聯網這樣一個新的大航海時代,各位公子都去為了理想和夢想奮鬥,因為你要去橫槍躍馬征服世界,所以你沒空讀閑書,我來替大家讀書。你朝九晚五,你996,你沒空聊天,我來替大家聊天。我讓大家工作之餘過得更有趣一點。

  他還和朋友開了一家免費「雜書舘」,並出任館長。他為雜書舘開館作序時說:

  以史為鑒,無非再添幾分偏見;以夢為馬,最終去了別家後院。不如大雪之後,清茗一杯,雜誌兩卷,聞見時光掠過土地與生民,不絕如縷。

  

  大家努力活得有用的年代,他說,我努力讓大家活得有趣點。

  他在致敬李宗盛的《越過山丘》中寫下這樣的詞:無論相遇還是不相遇,都是獻給歲月的序曲 就讓我隨你去,讓我隨你去……

  

  越過山丘楊宗緯 - 越過山丘

  

  過隨遇而安的生活,不追求事事都做得有用,才是他生活的態度。高曉松主張做些無用的事,因為正是那些無用的事情,成就了今天的他。而在他做那些無用之事的時候他也沒有錢,也沒有房子,也擁有一條被規劃好的成功道路。

  曾經的「不務正業」,成了人們眼中值得羨慕的生活。

  

  讓生活更豐富的,往往是那些無用的事情。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教育要做有用的事情,上學時要讀有用的書,工作了做每件事都要是升職加薪的鋪墊,戀愛了就結婚,結婚了就趕快生孩子。如果沒有做到,就會被套上不務正業的標籤。

  但正如約翰·列儂所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算浪費時間。

  當我們在選擇哪件事能獲得更多的錢,他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當我們在求生中厭倦,他已經將喜歡的事變成賺錢的事;當我們理想永遠在嘴上,肉體永遠在床上,他已經動身出發……

  當我們羨慕他能夠詩和遠方,還成了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或許更該明白: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以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有很多了不起的變化,都來自這種時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5 0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