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商君書》壞在哪裡? 1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蒼天一浮塵
《商君書》是一部為秦孝公統治秦國稱霸戰國的戰略規劃,它有完整的理論體系。
首先,它的戰略宗旨是維護維護君王的統治,君王的利益至高無上;戰略目標是滅六國,稱霸天下。
如何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它提出幾項基本戰略措施:
第一,舉國之力發展農業,限制甚至禁止其它產業,尤其是商業;
第二,實現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杜絕享樂的慾望,只允許人們專心務農勞作,禁止一切讀書禮儀、音樂、奇裝異服;
第三,強軍,全民皆兵,平時務農,戰時當兵;
第四,愚民、弱民、窮民、固民。包括:
1、禁止讀書、傳播各種思想言論、禁止傳播各種學說;
2、公開宣傳愚民強國、弱民強國;
3、閉關鎖國,隔絕國內民眾與外國人的接觸;
4、不允許人口流動,要求民從固守在自己勞作的土地上;
5、實施奸民管理基層,反對使用善民管理基層;
6、民眾獲得利益的一切渠道均掌握在君王手中,且只有兩個渠道:只一種是務農,另一種是在戰場上立功,其它的途徑全部堵死;
7、將農民的糧食統統收入國庫,斷絕農民自主謀生的道路,要想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是求得君王的賞賜,當兵參戰。
第五,將上述措施上升為國家法令,嚴苛刑罰。包括輕刑重罰、未犯先罰;五人編為伍,十人編為什,一人犯法,全體連坐;鼓勵告密,告密者可以獲得被告密者的財富和爵位;制定殺敵數量最低標準,達不到標準者不僅自己有罪,也會侏連家族。
顯然,從一個正常人的思維來看,上述政策基本上都違背常理,不合倫常。為什麼會提出如此荒謬的政策?這是因為《商君書》這部戰略規劃是建立在以下的四點世界觀和價值觀基礎之上的:
第一,君王的利益高於一切,甚至,世界上唯有君王的利益才值得維護,其它都是狗屁;
第二,人性本惡;
第三,當代的國民變得狡詐和邪惡了(即已不純樸了);
第四,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是互害的關係,當然君王與民眾之間的關係也是互害的關係。
因為君王的利益高於一切,所以國家和民眾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為維護君王的利益服務;為了君王的利益,可以犧牲一切,可以不擇手段;人性本惡,駕馭民眾唯有刑罰,必須奸民治理,而仁政和善民治理是行不通的;因為人與人之間,君王與民眾之間的關係是互害的,兩者之間互為消長的關係,所以,要提高君王的實力就必須弱民、愚民、窮民、苦民。
世界觀和價值觀決定了方法論和政策措施。《商君書》奉行了如此邪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必然就有如此病態的政策措施。《商君書》就是這樣一部,從世界觀、價值觀到政策措施都流著壞水的書,一部反人性、反文明、反人類的馭民術大全。它的整體都是壞的,不是局部的壞,這就與文革一樣。
在某些情況下、某個局部,君王與普通民眾的利益也並非水火不相容,那麼,維護君王的統治在某些情況下、某個局部,會出現與維護民眾利益相容的情形;而在某些情況下、某個局部,君王的利益會與統治階層的官員相衝突,因而,這種情況下,打擊官員階層的措施同時又有利於民眾,這時,《商君書》看起來似乎有了維護民眾利益的思想。在其法治思想方面,甚至提出了民眾自治的思想,從表面上看這種思想甚至包含了現代民主的觀念。但是,這是一種錯覺,它的法治思想也好,民主自治措施也好,其根本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君王的勢力。法治維護的是王道,民眾必須自學遵守的也是維護王道。君王為本,其它是為這個本服務的,這便是《商君書》作為一部千年流著壞水的禍害中華奇書的核心內容。
由商鞅而變法,由變法而秦滅六國,此後,中國便走上了重農抑商,愚民、弱民、固民、去強而王道至上的道路達兩千多年之久。自由的人格和尊嚴、由個人自由保障的科學技術創造力、由自由和商業貿易所激發平等原則,、由商業貿易平等原則所帶來的民主政治理念,這些能夠帶來現代化國家的要素,從此便與中華民族無緣,中國因此陷入了王朝重複更疊但似乎「永遠沒有歷史的歷史」。從李約瑟之迷至錢學森世紀之問的全部答案,都在於此。
商鞅變法和《商君書》的歷史功績,不過如此。
為了維護王道,《商君書》提供的主要戰略措施,不完全統計,有以下7個方面。
1、赤裸裸的遇民政策、階層固化政策
不要因為外國的權勢來給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樣百姓就不會看重學問,也不會輕視農業,百姓不認為有學問尊貴,就會愚笨,百姓愚笨無見識,就不會到外國交遊。百姓不到外國交遊,那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墾令) 
讓百姓不能隨便搬遷,那麼百姓就會愚昧遲鈍。百姓愚昧遲鈍就安居不遷移,就一定會去務農了。 (墾令)
國家的大臣諸大夫們,對那些有關博學多聞,能言巧辯,到外周遊居住外鄉之類的事都不準做,更不準到各郡縣去居住遊說,那麼農民就沒有地方能聽到奇談怪論、蠱惑人心的學說。農民沒有地方聽到異端學說,那麼有智慧的農民就沒有辦法脫離他們原來從事的農業,而那些愚笨的農民就會無知識,不喜歡學問。愚笨的農民無知識,不喜歡學問,那麼就會積極務農。 (墾令)
治理國家假如放棄權力而任用喜歡空談的人,那麼雖然自身品德好可功績卻少。因為使用《詩》、《書》的空談遊說之士,那麼民眾就會四處遊盪輕視君主;任用那些隱逸之士,那麼民眾就會疏遠君主並且誹謗君主;任用勇士,民眾就會爭強好勝不重視君主的禁令;手工業者被任用,那麼民眾就輕浮好動而喜歡遷移;有錢的商人生活安逸而且贏利,那麼民眾就會依靠他們而議論君主。如果這五種人被國家選用,那田地就會荒蕪而軍隊的戰鬥力會削弱。喜歡空談的人的資本在於巧言善辯,隱士的資本在於他的高潔心志,勇士的資本在於勇氣,手工業者的資本在於一雙巧手,商人的資本在於他自身。所以,這些人以四海為家,資本隨身攜帶,民眾把自己謀生的資本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而且到了國外都投靠外國挾帶藉以安身立命的本事歸附私門,就是像堯、舜這樣的賢明君主也難以將國家治理好。(算地)
民眾愚笨,那麼智慧就能稱王天下;世上的人聰明,那麼雄厚的實力就可稱王天下。(開塞)
2、極其荒謬地只准許從事農業,而禁止其它一切產業;全體國民,包括貴族階層,只能從事兩種職業:種糧食和當炮灰。
商人不準賣糧食,農民不準買糧食。農民不準買糧食,那麼懶惰的農民就會努力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商人不準賣糧食,到了豐收年就不能靠賣糧謀利來增加享受了,那麼飢荒之年也沒有充裕的厚利可圖。沒有厚利可圖,那麼商人一定會害怕經商,會想去務農。懶惰的農民努力從事生產,商人也想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墾令)
不準僱用傭工,那麼卿、大夫、族長就沒有辦法建築修繕自家府院的房屋,他們那些嬌生慣養的兒女就無法不勞動吃閑飯,懶惰的人也不能偷懶,那些靠給人作傭工生活的人就沒有地方混飯吃,這樣他們就一定去務農。卿、大夫、族長不建房修房,那麼農業生產就不會受到危害。卿大夫嬌生慣養的兒女和不願從事農業生產的懶漢不再偷懶,那麼原有的農田就不會荒掉,農業生產不會受危害,農民更加努力從事農業生產,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墾令)
廢除旅館,那麼姦邪偽詐、不安心本職、私下交遊、對從事農業生產遲疑不定的人就不會外出四處周遊,而且那些開旅館的人就沒有辦法謀生,那麼他們一定會去務農。這些人都去務農,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墾令)
加重關口、集市上商品的稅收,那麼農民就會討厭經商,商人就會對經商產生懷疑甚至懶得乾的思想。農民討厭經商,商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業懷疑,不願意經商,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墾令)
命令運送糧食的人不能花錢雇別人的車,更不準運糧車輛在返回時攬載私人貨物。車、拉車的牛、車在運糧時的載重量服役時一定要同註冊登記時一致。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運糧車就會去得迅速回來得也快,運糧的事就不會危害農業生產。運糧不會危害農業生產,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墾令)
聖賢的君主懂得治理國家的要領。因此命令民眾都把心放在農業上。民眾專心務農,那麼民眾就樸實好管理,有誠信就容易役使,民眾誠實便可以用來守城作戰。民眾專心耕種,那麼就很少有奸詐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願遷移,民眾專心於農耕與作戰,那麼就能用獎賞和懲罰的辦法來鼓勵上進,民眾專心於農耕與作戰,就可以用他們來對外作戰。(農戰)
逃避農耕,那麼民眾就會輕視自己的居住地。輕視自己的居住地,那麼就一定不會替君主守土作戰。凡是治理國家的人都害怕民眾散漫而不能集中。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希望民眾能將心思集中在農耕上。如果民眾專心於農耕和作戰一年,國家就能強大十年;如果民眾專心於農耕和作戰十年,國家就能強大一百年;如果民眾專心於農耕和作戰一百年,國家就能強大一千年,強大一千年才能稱王於天下。(農戰)
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應專心於農耕和作戰,清除那些無用的東西,禁止民眾學習那些空洞浮華的學問和從事遊說等不正當職業,讓他們專心於農耕,這樣國家就能富強,民眾的力量也可以集中了。(農戰)
從事農耕,是民眾認為痛苦的事,而打仗,是民眾認為最危險的事。對民眾所追求的名和利的來源,不能不考察。利益的來源是土地,那麼民眾就會竭力耕地;名譽來源於對外作戰,那麼民眾就會拚死打仗。對內讓民眾竭力種地,那麼荒地就不會荒蕪;對外讓民眾拚死作戰,就能戰勝敵國。能戰勝敵國而荒地又不荒蕪,富強的便可以唾手可得了。(算地)
堵塞民眾從耕戰之外獲得私利的途徑,那麼民眾就一定會歸屬到農耕上;民眾歸屬到農業上,就一定淳樸。民眾淳樸,就一定害怕法令。(算地)
對內役使民眾歸屬農業,對外讓民眾專心於作戰,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多制定禁令,用來限制民眾對農戰不利才能的發揮,利用實力來斷絕民眾的欺詐行為。這兩個辦法普遍使用,那國內的民眾就會一心了,同眾一心,就會專心務農;專心務農,那麼就會淳樸,民眾淳樸,就會安心住在家鄉而討厭外出了。(算地)
統一教化,讓那些見聞廣博,聰慧而富有辯才的人,所謂的誠實廉潔、精通禮制音樂、有道德修養、結成朋黨、保舉信譽、顛倒黑白的人,不能因為這些才能而富貴,不能因他們的本事而質疑法令刑罰,不能因為他們的智慧而獨自創立私人的學說,並用私人學說向君主陳述自己的思想。頑固不化的要摧垮他,鋒芒畢露的要挫敗他。即使所謂的聖明睿智、花言巧語、阿諛奉承、忠厚純樸的人,也不能憑藉不是在戰場上立功而欺騙君主得到好處。那些富貴的家族門第,也只能在戰場上立功受賞。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進富貴的大門。那些驕橫跋扈的人,就會受到一定刑法的懲處而不能得到赦免。這樣,那些父親伯叔、兄弟、相知相識的朋友、男女親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說:「我們務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過在戰場上罷了。」因此,那些正當年富力強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戰,年老體弱的人努力從事防守;那些死在戰場的人不後悔,活著的人互相鼓勵,這就是我說的統一教化。民眾中想要得到富貴的,都是到死後蓋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貴的門一定都是面向當兵的,所以民眾聽說要打仗便互相慶賀。民眾起居飲食時所唱的歌謠,全是打仗的事。(賞刑)
所說的統一獎賞,就是指利益、俸祿、官職、爵位都專一根據在戰爭中的功績賜給,沒有其它不同的恩惠。因此聰慧、愚昧、富貴、低賤、勇敢、膽怯、賢德、不賢德的,都全部用盡自己的智慧、竭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賣命。(賞刑)
3、近乎偏執地推行清教徒式的生活,滅絕一切生活樂趣,將人降格為動物甚至勞動工具
供人享樂的音樂和奇異的服裝不準在各郡縣流行,那麼農民在外出勞作時就不會看見奇異服裝,在家裡休息時聽不到使人喪失意志的音樂,那麼他的精神和意志就不會渙散。到田間勞動時看不見奇異的服裝,那麼他的心思一定會專心在農業生產上。心思專一且意志不渙散,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墾令)
《詩》、《書》、禮制、音樂、慈善、修養、仁愛、謙潔、善辯、聰慧,國家有這十種人,君主就無法讓民眾守土作戰,國家用這十種人治理,敵人到了,國土就一定被割削,敵人不來國家也一定會貧窮。(農戰)
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價錢,加重收取這些東西的賦稅,讓租稅的數量高出它的本錢十倍,如果這樣的話,賣酒、肉等東西的商人就會減少,農民也就不能縱情飲酒作樂,大臣也就不會荒廢政事而吃喝享樂。從事經商的人少了,那麼國家就不會浪費糧食。農民不能縱情飲酒作樂,那麼農民就不會懶惰。大臣不荒廢政事,那麼國家的政事就不會拖延不辦,君主也就不會有錯誤的舉措。國家不浪費糧食,農民不怠慢放鬆農業,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4、將統治者與民眾的關係歸結為單純的互害關係,治國就是馭民,就是制服民眾。
稱王天下的君主掌握了統治民眾的辦法,所以不等君主實行賞罰民眾便親附於君主了,不等君主封爵加祿而民眾便從事農戰了,不等君主使用刑罰而民眾就拚死效命了。(農戰)
過去能控制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眾的人。能夠戰勝強敵的人也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眾的人。因此制服民眾的根本在於控制民眾,就像冶鍊工人對黃金冶鍊的控制,制陶工人對泥土的使用一樣,這個根本不堅固那民眾就像飛鳥和野獸,有誰能控制他們呢?治理民眾的根本方式是實行法治。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就是用法律來遏制民眾,而名聲和土地就都增加了。(畫策)
由於人們愚昧,那麼他們就不會吝惜自己的力氣而難以有技巧;世人有技巧,就容易有智慧而不願出力氣。古代神農教會人們耕田而成為天下帝王,這是因為人們要學習他的智慧。商湯和周武王創造了強大的軍隊而征服一天下諸侯,這是因為諸侯們屈服於他們的強力。現在世人多機巧而且民眾多放蕩,正是仿效商湯和周武王的時候,可是君主們卻做神農當年做的事,順從世俗的禁忌,放棄了法治。(算地)
憑什麼知道民眾被君主使用了呢?那就是民眾看見打仗,就像飢餓的狼看見了肉一樣,那麼民眾就被使用了。(畫策)
國家受到他國的重視,國君受到尊重,就在於自己的力量。力量是提高國家和君主地位的根本,而國君沒有全力追求這些,為什麼呢?國君役使百姓,勞苦的事就是耕田,危險的事就是戰爭。這兩件事,孝子為了他的父親、忠臣為了他的國君,都難以做到。現在想役使百姓,交給他們孝子忠臣都難以做到的事,我以為除非以刑罰來迫使他們,以獎賞來驅使它們不可。(慎法)

233004sashn74933fv9uz3.jpg (13.88 KB, 下載次數: 0)

233004sashn74933fv9uz3.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15: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