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變易之為源——生生不易

[複製鏈接]

187

主題

243

帖子

733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刺蝟 發表於 2017-8-24 10: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易」之根本義在於變易,故《繫辭下傳》謂:「《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周易》所表達的根本道理就是變易的存在領悟。作為一切存在者之源,變易是指生生的不易,《繫辭上傳》謂:「生生之謂易」,生生即變易,而生生變易本身是不易的。孔穎達疏云:「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次於前生,是萬物恆生,謂之易也。」[11] 易以陰陽運行、萬物恆生,這固然不違生生之義,卻並非本源的理解。生生即存在本身,這說的不是存在者的存在,不是說的「什麼」生以及生「什麼」,而是說的生生本身。《周易》「生」之觀念,也有的表示存在者的存在,例如《繫辭上傳》:「天生神物,聖人則之」,這是說蓍龜的存在;《繫辭下傳》:「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裡也是說的存在者的存在。陰陽運轉到天下萬事萬物莫不是生生的顯現,故說「生生之謂易」。
     生活儒學的基礎觀念——生活與生生觀念是一致的。「生活本身」說的是本源存在。許慎解釋「生」作:「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12] 黃玉順先生指出:「當遠古先民在想到、說到、寫到他們自己的、人的生活的時候,他們居然用了這樣的詞、這樣的字來表達:不是人生活在大地上,而是草木生長在大地上」[13] ;「今天我們至少還可以領悟到一點:說人的生活,卻用草木的生長來說,這意味著在他們的觀念中,人和草木之間是沒有區別的」[14] 換句話說,在本源的生活情境中,主體性尚未生成,沒有人和物之「分別相」,生活本身是前存在者化的,「活」意思是流水聲,生活本身是自流自動的,可見生活即流變本身、變易本身。
     萬事萬物的流變皆是生生、生活的流變。《繫辭上傳》說:「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無論「天文」還是「人文」,皆有其「變化之道」(《周易•繫辭上傳》),總所有的變化莫不是「易」——變易。變易其實就是生活本身的自變自易: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周易•繫辭上傳》)

    易道乃是無所造作,是自變自易、自流自動的,感通無外而「寂然不動」者,自感自通也,這與變易之義並不矛盾。但問題的困難之處在於,至少從字面上看,「變易」與「不易」是不相容的。對此,以往主要有兩種解釋方案,但均是不能成立的:
     其一,形而下的不易觀念。在此種解釋語境中,不易表現為從自然法則到倫理、價值觀念的推衍。「三易」說起始便是此種解釋方向:「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者也。」[15] 這裡,不易是指「位」而言,「位」在易學語境中首先是指爻位,例如《說卦傳》:「《易》六位而成章」,這裡的位就是指爻位而言。這種用法在《易大傳》中很多,例如「柔得位得中」(《同人•彖傳》)、「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渙•彖傳》)、「剛失位而不中」(《小過•彖傳》)等等。位的不易乃是指陰陽之性而言,故有「得位」、「不得位」之說。但在有些情況下,即令不得位,由「陰陽應」也可不失,例如「雖不當位,剛柔應也」(《未濟•彖傳》)。其實陰陽之「位」並非「不易」,而是「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的,古人所謂的不易,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為了論證君臣、父子的「張設布列」,即從自然法則推衍出倫理秩序。不可否認,《易大傳》本身就有這種思路,《周易•序卦傳》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從陰陽變易到父子、夫婦、君臣的倫理皆有其「上下」之「禮義」。這是由家族本位的倫理觀念奠基需要而建構的觀念,漢儒董仲舒便說的很直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16] 這些形而下的倫理觀念並非不易的,我們今天便不再視其為不可易的「天理」,像朱子所說:「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17] 這些觀念都是需要被解構的。說到底,一切關乎形而下存在者的觀念都是可易的,因為形而下存在者總是在不斷地生成、變易。也正因此,現代個體性的生存方式要求解構既有的宗族本位以及家族本位的倫理、價值觀念,建構個體本位的倫理、價值觀念。
     其二,形而上的不易觀念。在此種解釋語境中,不易是指變易現象背後的本質、本體。就此而言,熊十力先生的解釋最為精闢:「此不易義,鄭玄以來皆不得其旨。夫易者,象也。象者,假彼以明此也。不易之義,蓋謂本體之流行,雖現作萬物,變化不居,而其虛無感動清凈炤哲、與不煩不饒、淡泊不失諸德、實恆自爾,無有變易。譬如水,可成冰,亦可化汽,此其變易也。而其滋潤諸德,終不改易,是謂不易。」[18] 熊先生認為鄭玄以來對不易的形而下學化理解都很不切,不易是指變易現象的本質,猶如冰、汽的本質是水,此喻示體用不二,故變易是用,所不易者其體:「詳《緯》之三義,實以不易與變易二義,最為重要。由體成用,是不易而變易。即用識體,是於變易而見不易。」[19] 再例如馬一浮先生說:「三易之義,亦即體相用三大。不易,是體大;變易,是相大;簡易,是用大也。」[20] 這是借用《大乘起信論》之「體、相、用」[21] 統攝「易」之義,不易是指變易現象的本體:「於氣中見得理,於變易中見得不易,於現象中見得本體。」[22] 這也是形而上的不易觀念。然而,形而上學的本體觀念也並非不易的,隨著形而下學問題的變化,形而上學觀念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並反映在對「形而上者」觀念描述的衍變當中,例如「天」(董仲舒)、「天理」(朱子)、「良知」(陽明)、「乾元本心」(熊十力)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儒學用「變易」描述本體觀念是不無道理的。
     要而言之,一切都是變易的,只有生生變易本身才是不易的,故說生生不易。本源的不易既不是指形而下存在者不易,也不是指形而上存在者不易,而是指作為一切存在者之源的生生本身、變易本身是不易的。生生本身總是在自生其生,變易本身總是在自變自易。從古代的生活到現代的生活,生活本身總是在自變自易,故而形而下學問題發生變化,而要求相應的形而上學觀念。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9 06: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