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悲歌時代 ,知識界需要更多「燃燈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鳳凰論 作者:鳳凰網評論部
  在新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學者鄭永年認為,值此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偉大的實踐卻缺乏來自知識界獨立的解釋、提升與引導,這是一個知識界的悲歌時代。他指出,知識悲歌的根本原因,在於知識創造者本身對知識失去了認同,知識創造者失去了自身的主體地位,而心甘情願地成為了其他事物的附庸。

  知識、知識人的這種附庸性,例證很多。大學也好,各種公共論壇與學術研討會也罷,其鵠的均在於招徠大官大富、親近政商圈層。似乎知識的力量、知識界的價值,都需要一枚枚圓圓的權力圖章來封印。不然,則惶惶然如喪家之犬,六神無主。先賢哲人一向耳提面命的獨立、尊嚴,蕩然無存。

  流風所及,也影響到一般公共空間,多充斥著讓人不舒服的種種「癥候」,諸如娛樂至死,得過且過;看客心態,冷漠圍觀;習慣性懷疑;鴕鳥心態;思考恐懼症;炫富心態、功利主義、犬儒主義……大家都在爭俗、爭媚、爭名、爭利,知識以及知識界的下行態勢,已經不可避免地浸染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知識人、知識界的自我閹割,已經到了麻木狀態。

  誠然,如弗蘭克·富里迪所言,「知識分子的工作一旦職業化,就不再具有獨立性,也喪失了提出重大社會問題的潛力」,「知識分子的獨立感讓位給了要求獲得機構的肯定與承認」,但其實,這與知識本身的「求是」、「求真」品質並不矛盾。存身於社會網格中的知識人,固然需要有職業精神、機構認可與經濟回報,但同樣也應對政治及社會生活中的惡保持足夠的警覺,並有責任向社會發出警戒。

  這是知識的力量所在,也是知識人共同體的存在基礎。不僅社會公眾希望能夠聽到來自知識界的高質量的討論,社會生活的實踐也需要有精準客觀的解釋、提升與引導。一旦知識人迷失了,知識界淪為附庸與佩飾了,思想必然窒息,公共空間也不會再有生機與活力。

  當下的中國,正經歷著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各種現象、問題、機遇紛至沓來,此前改革開放促成的思想紅利,也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語境下或消耗、或分化、或墜落,而新的時代環境又迫切需要新的思想體系、理論工具、文化價值。這是時代賦予的嚴峻課題,也是知識人作為引領者必須承擔的使命。

  這個時期,不僅需要知識人的覺悟、自省與沉思,更需要各種不同思想、不同工具、不同價值之間的碰撞與重構。很多人每每對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激蕩心生追慕,也對歐洲的文藝復興有美好的想象,事實上,幾乎每一個大時代,都會充盈著知識人的熱力與激情。在時代的迴音壁前,在社會的公共場域中,也都會回蕩著知識人黃鐘大呂般的聲音。

  然而,現實卻不免讓人沮喪。錢理群先生此前批評當今大學多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穎一先生也斷言中國還沒有建立起近代大學,而錢學森先生的「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問號高懸,至今尚無讓人滿意的答案。根源在哪裡?我們時代的知識人都去哪裡了?

  一個充滿物質慾望、犬儒精神的金錢主義社會,縱然在私人領域國民可以有諸多發財享樂、聲色犬馬的機會,而一旦公共領域被堰塞、被窒息,缺乏各種激蕩的聲音,來平衡各種「有力者」,來開啟潛在的公共理性,最終必然會是萬馬齊喑、暗昧無光。在過度物質化的同時,失掉靈魂與良知。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卑微的時代。偉大,在於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由此而來的高度社會認同與公眾信心;而卑微,則在於我們總要面對權力、資本等各種力量對知識、對知識人的吞噬、扭曲與奴役。

  很多時候,答案就在問題之中。知識需要升騰,知識界需要多一些「燃燈者」。不管五四過去多少年,中國仍需要持續的啟蒙,需要公共理性的回歸。紛紛擾擾中,走出悲歌時代的出路在哪裡?學者徐賁說,「訴諸於說理和說服,訴諸於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並盡量提升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而除此之外,還需要知識人都來爭取一個自由言說的環境。

  

  鳳凰評論微信

 

  

127

主題

1268

帖子

1589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89
沙發
chayuanchunse 發表於 2017-6-18 18:57 | 只看該作者
流風所及,也影響到一般公共空間,多充斥著讓人不舒服的種種「癥候」,諸如娛樂至死,得過且過;看客心態,冷漠圍觀;習慣性懷疑;鴕鳥心態;思考恐懼症;炫富心態、功利主義、犬儒主義……大家都在爭俗、爭媚、爭名、爭利,知識以及知識界的下行態勢,已經不可避免地浸染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知識人、知識界的自我閹割,已經到了麻木狀態。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forum/ ... .html#ixzz4kLku6KPI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2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