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半飽的人生(深度好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4-26 22: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胃有空間,心靈才有空間。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女性朋友正在減肥,贅肉倒是沒減掉多少,可是通過減肥卻總結出一套人生感悟來,令我們刮目相看。

  她說她現在一天的進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寧可少一點欠著一點,舒服。

  胃有空間,心靈才有空間。

  做人,也是這個道理。

  她說自己以前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滿意度,可往往事與願違。

  比如,朋友做了錯事,就不予原諒,搞得朋友尷尬,自己疲憊,還錯失了不少朋友。

  後來經過了一些事,也就漸漸想通了: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坦然。

  她認為:

  半飽,不僅是對朋友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態度。

  積極,但不十全十美,盡人力,聽天命,不給自己過不去,不給朋友找彆扭,對人對事,半飽即可。

  這樣的人生,豁達而從容,寬厚而仁愛,幸福而美好。

  當你要求自己盡善盡美的時候,反而束縛了前進的步伐。

  

  她總結出來的半飽理論,同樣適用於感情生活中。

  對待感情,夫妻之間的要求也是以半飽為好。

  很多夫妻一生都沒鬧明白,為什麼夫妻感情從親密無間漸漸地就變成親密有間了呢?

  有人認為,夫妻之間應當不再有什麼秘密,毫無保留才能證明夫妻感情的真實。

  實際上,夫妻之間如果彼此有一點私人的空間,不能視之為對愛情的不忠,反而是一種夫妻相處的藝術。

  吃飯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三四分。半飽,表面上看是虧損的,實則是豐盈的。香港人歐陽應霽在《半飽——生活高潮之所在》一書中說:「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藍天。」

  對現實保持一種滿足,對未來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總有更好玩的事情,會在下一個階段出現。」

  因為半飽,呵護好自己的腸胃,以及讓精神時刻處於一種半饑渴狀態,能讓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達口中時,得到最大的享受。

  因為半飽,當你在下一個街口發現了新的美食的時候,你才不至於胃口沒有了容量。

  一位科學家拿兩窩小白鼠做過一個實驗:

  一窩給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窩只給予少量的食物,結果餓鼠的壽命是飽鼠的兩倍。

  這說明:

  在一定條件下,動物或人類的壽命是與攝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許半飽才是最恰當的生命狀態。

  國學里也有「不飢而食、食不過飽」的說法,吃飯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

  

  古人曾說過:「若要身常康,腹中三分飢」。《紅樓夢》第四十二回中寫王太醫給巧姐兒診病,就說:「我說了,姐兒又要罵我了,只是要清清靜靜餓兩頓就好了……」《戰國策·齊策四》中講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齊宣王要任用名士顏斶做官,以利祿引誘他,說,做官多好啊,「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他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所謂的「晚食以當肉」,就是在飢餓的時候再進食,吃的時候就有一種山珍海味的感覺。

  半飽,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約束,收納更多誘惑的生活哲學。為人不要太過貪心,不給自己過不去,不給朋友找彆扭,取捨有度,方是做人最高境界。

  為人不要太過貪心,取捨有度,方為做人最上乘的境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07: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