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蒙談讀書:如果用瀏覽代替閱讀,我們的閱讀就完了

[複製鏈接]

702

主題

780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3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茶閑話 發表於 2017-2-23 09: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讀書的非精英化對文化的民主和提高全民素質是一件好事,但又無可避免地會碰到,非精英化閱讀變成一種消費、變成一種解悶的方式的問題。

  人當然要解悶,但只有解悶,就會走向低俗,像古人那樣認真讀書求真理、求學問、求經世致用的讀書人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

  

  自古以來,鼓勵和貶低讀書的說法各自有之

  中國古代特別是宋代以來,鼓勵讀書的說法特別多。比如宋朝皇帝趙恆在《勵學篇》中說,「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你只要讀書,比擁有多少房地產還重要;「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用發愁找不著好配偶,只要書讀得好,美女自然就跟著你來了……這些話雖然有點庸俗,但也不能說完全不對。

  有句話叫「讀書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當然指的就是這些事。宋朝汪洙曾做過一首《神童詩》,他寫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歐陽修也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明朝馮夢龍還說,「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還有很多,比如「勞於讀書,易於作文」,講的是如果讀書下的功夫大,作起文來就非常容易了。「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說的是外邊任何東西你接觸久了都會厭煩,讀書則不一樣,越接觸越覺得味好。

  

  貶低讀書的說法也有很多。最厲害的就是莊子,莊子有篇文章叫《輪扁斫輪》,輪扁是誰?他是一個做車輪的齊國人,名字叫阿扁。斫是什麼?就是現在北京木匠經常說的錛子。講的是,齊宣王在讀聖賢之書時,這個叫阿扁的木匠就問齊宣王在幹什麼,齊宣王說,我在讀聖賢之書。木匠說,糟粕而已。

  齊宣王就火了,你一個木匠說話還這麼大口氣,你說說,為什麼聖賢之書是糟粕?木匠說,做裝軸的木輪子,我拿一個錛子刨圓,勁大了軸松,車走起來晃蕩;勁小了軸緊,車走起來費勁。要做到不緊不松,只能靠自己摸索,你看多少書都沒有用。一本書連怎麼用錛子都教不了,還有什麼可讀的呀?

  莊子對書還有一個說法,說古書就是古人的鞋印。古人走過很多路,那時不能錄像拍下視頻,就寫成書了。可是後人只能看到鞋印,看不到鞋,看不到腳,看不到腿,更看不到人;至於是什麼人,到底什麼思想,則弄不清楚。這也是莊子貶低讀書的一個說法。除此,還有很多,比如「從來文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讀書」,等等。

  

  還有另一類說法,表面上說對讀書要略有保留,但其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最有名的就是陶淵明,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很喜歡讀書,但不跟書較勁,不死摳字眼,知道大意就行了。

  陶淵明這句話,「好讀書」是根本,「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中國的漢字比較複雜,一個字就代表一個意思,而且在不同地方字意還有可能不一樣,有些人讀書一輩子就考據這一個字。我們經常說中國的文化如何之精彩,如何之博大精深,但是一遇到這些字,你腦子馬上就「爆炸」了。光對這一個字的解釋,從古至今,太多了。所以,「好讀書,不求甚解」情有可原。

  

  書,為什麼還是非讀不可?

  我不讀書,從生活實踐中學習,行不行?就像做車輪一樣,我不讀書不也可以做到嗎?為什麼非讀書不可?我們讀的書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世界是一體的,還是異體的?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我曾多次說過,讀書最大的快樂在於,從書中發現生活,發現自己過去所不理解的生活。生活當中最大的快樂在於從生活當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對於某一種處境、某一處風景、某一種感受,你覺得書中所寫與你閱讀所感完全一樣,這就是最快樂的事情。書與生活可以互證、可以互補、可以互見。就是說,通過讀書,我看出生活是怎麼回事;通過生活,我看出書是怎麼回事。

  

  舉個例子,我是1934年生人,1940年開始上小學,1941年上小學二年級時,開始讀我這一輩子的第一本書———《小學生模範作文選》。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秋夜》,文章的第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皎潔的月兒升起在天空。」我看后非常興奮。什麼原因?那時我快滿7歲了,已經知道什麼叫月亮。我還把月亮與太陽作了一個比較:太陽很亮、很刺眼,曬在身上很熱;月亮也很亮,但跟太陽的亮又不一樣,那叫什麼呢?不知道。我讀到這篇文章后,知道了叫「皎潔」。從此我只要看到月亮,就想到「皎潔」;我給月亮的亮命名了,就叫「皎潔」。從書中,我認識了世界,世界對於我來說,不再陌生。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出生以後,開始對世界有所感覺,但這個世界對於他來說,是多麼陌生。在母親的子宮裡,我們哪裡知道這個世界哪危險,哪快樂?而通過讀書,通過一個語言的符號,完成了你對這個世界一部分特色的掌握,這就是讀書最大的快樂。你看到了一朵花,鮮艷、芬芳這些詞知道得越多,對這朵花的感情就越不一樣,感悟也就越不一樣。

  

  1979年,「文革」剛結束不久,我國一下子出版了很多我們過去不能出的書,其中有一部美國短篇小說集,裡面有一篇杜魯門·卡波特寫的小說《災星》。小說一上來就描寫了一個孤獨鬱悶又聰明智慧的女孩,她穿著高跟鞋從石頭台階很快地走下來了。他說女孩走下台階的聲音就像吃完了冰激凌用小勺碰到玻璃杯壁的聲音一樣,這個形容非常可愛。

  我從看完這篇小說以後,就開始尋找玻璃杯和小勺相碰撞的類似於女孩高跟鞋走在石階上的聲音。一直到2009年,經歷了30年的時間,有一次我去武漢大學講文學,講到這個例子時,拿起武漢大學給我放的一個玻璃杯,用筆一敲,非常像,所以我當時非常負責任地宣布,武漢大學有這種玻璃杯。

  

  大事情就更不用說了。比如在我小時候,北京到處是垃圾堆,我會經常看到窮人的孩子在垃圾堆裡面揀煤核兒——就是還沒有燒透的煤球或煤塊。那時我剛好看到一本書,講的是窮人如何受壓迫、受剝削,怎樣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頓時心生同情與憐憫之心。由此可見,讀書與生活是可以互相發現的,在書中可以體會到生活,從生活中可以體會到書中的情景。

  我看《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裡面講到卓婭上中學時迎接新年學生活動的場景,我那時正好在北京東城區做團的工作,一看更有同感也更興奮了,因為這事我們經常參與呀。這是讀書與生活相一致的一面。

  

  我們現在讀書,還面臨什麼問題?

  有人說,現在中國人均讀書量居於世界后列,平均每人每年還不到兩本書。那我們現在到底是面臨著一些什麼問題呢?

  第一,閱讀的民主性和精英性如何能夠結合得更好,更平衡?中國古代讀書人居少數,被稱為「高人」,一個人能讀書,能背下書來,簡直不得了。當時讀書還要有一個環境,如讀經典時要齋戒沐浴。古代把書看成了少數人的特權,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書充滿了一種崇敬、敬畏的心理。

  回憶一下中國古人對讀書的態度。在孔子時期,孔子對讀書並沒有太多的想法,而是勸學,勸學並不一定指讀書。孔子說「見賢思齊」、「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他說的是向生活學習,向老師學習,向聖人學習,並沒有特別提到讀書。

  孔子談讀書談的最多的是什麼?是讀《詩經》。他說「不讀詩無以言」,就是說你要是不讀《詩經》,見了人就無話可說。而且那時的說客,如蘇秦、張儀之流,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要引用《詩經》上的話,君王才愛聽。

  

  《詩經》是千百年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告訴了人們該怎麼做人,怎樣為政,怎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少數人的讀,是在認真地從書中尋找真理,尋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到了現代,多數人都在讀書。多數人的讀書是消費性質的,現在的多數人喜歡看什麼呀?爆料的,娛樂的,或者稀奇古怪的比較低級的東西。讀書的非精英化對文化的民主和提高全民素質是一件好事,但又無可避免地會碰到,非精英化閱讀變成一種消費、變成一種解悶的方式的問題。人當然要解悶,但只有解悶,就會走向低俗,像古人那樣認真讀書求真理、求學問、求經世致用的讀書人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

  第二,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人腦的一部分功能被替代。古人想找一本書非常困難,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就必須背誦下來,這樣談起話來才能引經據典,表現自己的學問、見解和知識。隨著現在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需要什麼信息,只要上網一查就行了,我們獲得信息比古人更便捷化、舒適化、平面化、淺薄化、數量化。

  

  因為我們獲取信息是以量取勝,而不是以質取勝,所以,追求速度的結果就是幾乎沒有時間去消化,去分析所獲得的信息。古人讀書多費勁,得花時間,得用腦力,以至於有「頭懸樑,錐刺股」的讀書方式。我非常反感這種類似於酷刑的讀書方式,但看到現在人們獲得信息如此之隨便,什麼都不懂卻什麼信息都有,我也非常反感。科學技術代替人的一部分功能以後,人的這部分功能就開始退化。如果一切都依賴網路的話,人類的記憶力就會衰退。

  第三,瀏覽越來越侵佔閱讀,越來越排擠閱讀。瀏覽和閱讀是兩個概念,和苦讀更是不同的概念。用瀏覽代替閱讀就會出現白痴化現象。孔子有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而不去分析它,人是迷茫的;光分析不讀書不聽別人說話,人是危險的。

  網迷、網蟲們就屬於學而不思類型的,什麼都看,什麼都承認,什麼都知道,但他沒有任何的分析思維;整天琢磨分析,卻不學習新鮮知識,不學習真理,則有點「no zuo no die」的意思。我覺得很恐怖。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曾做過一個統計,結果顯示,「最看不下去的書」排在第一名的是《紅樓夢》,這真是中國文化人的恥辱。問題出在哪呢?上網的比不上網的文化高,上網后整天瀏覽的人最多。如果用瀏覽代替閱讀,我們的閱讀就完了,所以我們提倡苦讀、攻讀。攻讀就是讀書像打仗一樣,要經歷艱難才能把它拿下來,但讀書的艱苦其實是讀書快樂的源泉。

  

  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很多書的出版先看市場,追求的是簡簡單單、舒舒服服、樂樂呵呵,讀起來也不用認真,這是白痴化的市場。如果讀書是為了追求真理,改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得用心讀,超前讀。這本書你讀的有點費勁,不能全明白,就更要認真讀。看一遍你覺得知道點,又看了一遍基本弄明白了,你說你的收穫有多大。

  還有,我們不但要讀中文的書,還要讀外文的書,各種書都要讀。讀非母語的書,只要能讀懂百分之四五十的辭彙,我就敢拿來讀。你可以分析啊,不可能一遇到生詞就要查字典。看了5遍以後,我再一查生詞,跟我通過分析得出的結果一樣,是多麼興奮的事情啊,不但這本書我讀下來了,這個詞我也記下來了。如果我們讀書用這樣一個向前走的狀態,而不是躺在那讀,不是窮極無聊地讀,那麼讀書的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因此,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閱讀很重要。我國雖然在經濟上得到飛速發展,但精神面貌和精神能力還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不被市場所主導的,也不被消費人員所主導的,而是為了真理、為了提高、為了開闊、為了使自己成為新時代的真正有用人才的閱讀。

  來源:「永遠的閱讀」的主題演講,標題及內容有改動和刪減


動若清風,靜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爭,意納萬物且自明。

47

主題

150

帖子

68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84
沙發
柯南道爾 發表於 2017-3-14 11:36 | 只看該作者
閱讀能使人聰慧,閱讀使你的人生不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02

主題

780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338
3
 樓主| 茶閑話 發表於 2017-3-15 08:33 | 只看該作者
柯南道爾 發表於 2017-3-13 22:36
閱讀能使人聰慧,閱讀使你的人生不凡!

我愛閱讀!
動若清風,靜如秋水,心容世事而不爭,意納萬物且自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663

帖子

704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43
4
SAGFS 發表於 2017-3-19 05:58 | 只看該作者
" 閱讀能使人聰慧,閱讀使你的人生不凡!"                     ===取決於處於什麼樣的大環境啦,這是一 ;  閱讀,就是正在被洗腦,取決於什麼書啦,這是二 ; 還有三,還有四呢. 你看,多年前的賴昌星,從不讀書看報,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好的人,卻最有"頭腦"之人之一,這就是大環境之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 14: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