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羽戈:「三品以上皆渾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6 06: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899年秋,因戊戌變法失敗而流亡日本的王照,託人給時任京城左營游擊的哥哥王燮帶去一封密信,「以大亂在即,請早託病去職」。當時,義和團尚且在華北小打小鬧,並未形成氣候,不知遠在異國的王照何以先知先覺,預感到大亂將至。可惜他深沉的危機感,對王燮不起分毫作用。等到來年,義和團進京,王燮的頂頭上司輔國公載瀾系其信徒和強援(如史料記載:「有拳匪數萬人到京,某城門守者堅不肯納。方爭持間,忽有人持輔國公載瀾令箭,令開門,守者不敢違。」),遂拉王燮入團,王燮不從,找官居侍郎的堂舅父華金壽商量,準備辭職。華金壽勃然大怒,斥道:「你曾祖剛節公被洋人打死,今國讎家仇一齊報復,你反而出此泄氣的話,天良何在?」——王燮和王照的曾祖父,便是抗英名將王錫朋,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任壽春鎮總兵,與英軍血戰於定海,被亂刀砍死,謚「剛節」。當華金壽拉出王錫朋的牌位,王燮不敢反駁,回去之後,將家人遣散,隻身待命,不出數日,被義和團當作私通洋人的姦細而殺害。另有一說,《逝去的武林》口述者李仲軒是王燮的外孫,他則認為外公死於八國聯軍刀下,下葬之時,連頭都沒有,只好做了個銅頭。

  王燮之死,華金壽顯然脫不了干係。他若能明辨時勢,不以大義責人,同意王燮辭職,也許王燮的悲劇命運將會改寫。說起華金壽這個人,極端守舊、排外,與剛毅、徐桐等政壇大佬本是一丘之貉。1900年6月,義和團進京前夕,他以戶部右侍郎的身份,出任福建鄉試正考官,其背後用意,則在「銜命宣傳大計,一路勸化魯、蘇、浙、閩四省督撫也」,這個「命」,即朝廷有意驅使義和團對抗列強。對此任命,其子華學洓曰:「父親藉此逃難,好極了。天津、北京不久必失,不能走者苦矣。」華金壽斥之曰:「你小孩子懂什麼,天道六十年一變,今滅洋之期已近,我豈逃哉。」華學洓答曰:「無怪乎人說三品以上皆渾蛋也。」

  這個故事,出自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此書作於1927年秋,王照年近七十,垂暮憶舊,滿紙蒼涼。後來紀果庵讀到這一節,感慨「以子詈父為渾蛋,大奇」。隨之談起北地風俗:「北俗罵人喜用渾蛋,官場尤甚。憶某筆記記某公宣統間為奉天監司,名其科長曰:大渾蛋二渾蛋。一日客至,欲為雀戰而鼎足闕一,乃以電話召其科長曰:『叫大渾蛋來』。斯更渾蛋之異聞也。」(《風塵澒洞室日抄》)

  哪怕「渾蛋」是日常用語,兒子這麼說老子,未免聳人聽聞,何況是華家這樣的書香門第和官宦世家。不過反過來看,則可見華學洓對官場觀感之劣,對父輩怨憤之深,以致口不擇言,言為心聲。彼時朝政,為守舊派所把持,其領袖包括80歲的徐桐、71歲的崇綺、63歲的剛毅、61歲的啟秀等,被譽為「直隸京官領袖」的華金壽正是其中一員幹將,這幫人不僅老邁,而且昏聵;不僅愚蠢,而且自負;不僅自高自大,而且盲目樂觀(如華金壽聲稱「今滅洋之期已近」,啟秀告訴外放貴州主考、前來辭行的駱成驤:「俟爾回京銷差時,北京當無洋人蹤跡矣。」)。對於他們的精神狀態,紀果庵用「不曉事」三字來評價,可視為「渾蛋」的委婉說法。

  我曾引述「三品以上皆渾蛋」一語及其典故,有人質疑,認為既然能爬到三品以上的高位,怎麼可能是蠢人呢。這個問題,首先關乎何謂愚蠢。如朋霍費爾所云,愚蠢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而非理智上的缺陷,智商與愚蠢並不必然相通,有些人智商高,卻可能是蠢人,有些人智商不高,卻可能不是蠢人。要言之,愚蠢與否,考量的是常識、邏輯、視野、是非觀、善惡感與反省能力,具備這些元素,未必需要超群的智商,相反,絕頂聰明之人而缺乏常識、不分善惡、混淆是非,比比皆是。

  1900年前後,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如是否相信他們的神術,是否指望他們來「扶清滅洋」,決定了一個人是不是蠢人。剛毅是刑部的老法師,徐桐、啟秀、華金壽等都是兩榜進士出身,崇綺還曾考中過狀元,論智商,恐怕沒有一個會低於常人,然而他們偏偏蒙蔽於義和團的鬼把戲,聞風響應,搖旗吶喊,這便是典型的愚蠢。

  相比他們的愚蠢,有待琢磨的是他們何以如此愚蠢。這裡且說一個案例,主角是剛毅、徐桐的同志李秉衡。李秉衡擔任山東巡撫期間,「所延幕友只兩人,足資辦公而已;用僕從只三人,足供使令而已」,足見廉潔自持;其人不僅清廉,而且忠誠,素有「正人」之譽,在封疆大吏當中罕有其匹,「東撫謀國,椎心嘔血,自是當今純臣第一」,足見聲名之佳。不過這只是一面,另一面,則是與華金壽一路的極端守舊、排外(止庵稱其為「裕祿與毓賢的混合體,集前者之逢迎投機、後者之愚昧無知於一身」),如深信義和團的忠義與神異,反對變法,反對開學堂,反對講西學。王懿榮致張之洞信,對李秉衡有一考語:「一不曉洋務,二不知兵,三且不看京報。」這三點,尤其第三點,大抵可以解釋李秉衡的愚蠢之由來,此即我曾強調的「甘於愚蠢」。當一個人沒有機會接受新技術、新信息,其愚蠢猶可寬恕;當一個人明明有機會而拒絕接受新技術、新信息,其愚蠢不可諒解。更可怕的是,如李秉衡之流,絕不會認為自己愚蠢,反而覺得真理在手,天下我有,加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道德感,好似春藥一般,必將強化其胸中的成見和執念,這些人當政而誤國,遠甚於所對應的奸臣、小人。

  說罷愚蠢,再說制度,兩者合力,才能導致「三品以上皆渾蛋」的歷史奇觀。華金壽們所處的政治語境,屬於皇權專制,彼時已經步入末期,專制主義的所有優點被無限壓縮,所有缺陷被無限放大,從而形成了一種逆淘汰機制,對於人才,表現為吸納庸才,過濾英才,欲爬到三品以上,相比才幹,更依賴血緣、族裔、派系與運氣;做官不是比聰明,而是比傻(當然比傻不是真傻,其要義則在裝傻,裝傻不僅考驗智商,更考驗情商,吾友老斯曾評價一位大佬,稱其智商低而情商高,最是適合做官);官員對策,則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欲求無過,只能無為,少說話,不做事。如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曹振鏞,向門生傳授其位極人臣的秘訣:「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並告誡一位即將擔任御史的門生:「毋多言,毋豪意興!」說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其實曹振鏞比華金壽等人,更適用於「三品以上皆渾蛋」之說,他不僅自己渾蛋,還教唆門生當渾蛋。

  晚清政治,還有一大特色:滿人做官,較漢人大為便宜,這一來基於執政者的種族,滿人生下來,嘴裡便含了金鑰匙,他們的仕途,無論起跑還是衝刺,都佔盡先機;二來,滿人流行買官,王照說,各省三品以上大員,「買主多是旗員,漢大員不屑鑽狗洞者十之九」。由此正可解釋,為什麼晚清會出現「三品以上皆渾蛋」的俗語。是時,八旗子弟盡成紈絝,遍地阿斗,由他們出任高官,必定增加廟堂之上的渾蛋指數。這一點,一些清醒的滿人並不否認,反而痛心疾首。譬如肅順有一句名言,叫「咱們旗人渾蛋多」;1908年,王士珍被授正黃旗蒙古副都統,賞頭品頂戴,光緒對他說:「你這要與旗人共事了,他們都糊塗哇!」

  可惜,有此覺悟的兩位滿人,先後折在慈禧手上,一個被斬首,一個被架空,大清的國柄,落入一幫渾蛋的股掌,不亡何待。正如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結尾所感嘆的那樣:「清末王公大臣概皆麻木不仁,識見迂謬,一切用假面具以欺飾天下耳目。天理滅絕,雖不遇國民革命,亦無不亡之理。」

  2017年2月7日

  供思考者iThink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8 09: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