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書心得|關於《全球通史》的幾點體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9 0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封強

  一、讀這本書的緣由/推薦給大家的原因

  

  1.系統的歷史框架結構

  一直對歷史比較感興趣,但總感覺學到的知識都是零零碎碎,缺乏系統的梳理過程。《全球通史》這本書給學習歷史搭了一個很系統的框架,從全球空間對人類出現到21世紀的歷史進行了一個很好的梳理。

  

  2.20世紀最偉大的十本書之一

  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與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阿爾貝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基礎》、歐內斯特·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J.M.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讓·保羅·薩特的《存在與虛無》、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維微克·拉納戴夫的《未來之路》等並列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本書。北京大學翻譯的中文版在2015年11月已經第52次印刷,足見其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和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二、作者簡介

  

  1.人物生平

  L.S.斯塔夫里阿諾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1913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在克拉克大學獲文科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歷史教授、西北大學的榮譽教授和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斯塔夫里阿諾斯博士曾因傑出的學術成就而榮獲古根海姆獎、福特天賦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荷亞去世。

  

  2.代表作品

  最主要的是《全球通史》,除此之外,還有《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等。

  

  3.作品影響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摒棄了西方傳統的世界歷史的闡釋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現)代」的「三分法」,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劃分成兩個基本的階段,即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西方的興起並佔優勢的世界。這樣一種劃分方法對許多中國讀者來說是不習慣的,因為大多數中國讀者已經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對歷史的思維定勢。但這樣一種劃分卻有利於消除中國讀者頭腦中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時間位差」,把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和認識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理解和認識中去。眾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是中國歷史學家對世界歷史最為常見的階段劃分,也是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一種世界歷史闡釋體系,實際上是西方學術界「三分法」的變種。它無視「中世紀」只是歐洲乃至西歐獨有的歷史經歷這樣一種事實,而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鑲嵌到一個統一的框架之中,同時也把中國歷史的階段劃分置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1840年開始的中國「近代」要比世界歷史上的「近代」晚幾百年。中國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國與世界兩個不同的時間表來理解中國的過去與世界的過去。

  三、書的框架與觀點

  《全球通史》共八編,分為《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後的世界》兩部分。《1500年前的世界》包括史前人類、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500年之前)、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1500年後的世界》包括公元1500年以前孤立地區的世界、新興西方的世界(公元1500年-公元1763年)、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年-公元1914年)、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1.全球史觀

  世界文明是全人類的共有財富,然而,世界史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卻始終沒有擺脫以西方為中心的研究角度。斯塔夫里阿諾斯與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出版,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作者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那些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歷史事件,著重分析了各種歷史事件之間的有機聯繫和相互作用。作者在記錄西方文明發展的同時,同樣對在儒家文化、阿拉伯文明等影響下的各國政治、經濟、文化作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肯定了各民族對世界文明進程所作出的貢獻。作者認為,1500年以前,各種文明是相對平行發展的,而在這之後,隨著「發現新大陸」,各地區文明才真正走上了相互交流之路。

  

  2.強烈的現代意識

  「古往今來」是通史類教科書的必然屬性。但如果歷史學家只是埋頭於「從過去到現在」的敘事,而對讀者的求索目標和心態需求不能給予足夠的關注,那麼歷史作品的「受眾」就只能局限於本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局限於以獲取學分為目標的「專業讀者」之內,而難以擁有歷史專業以外的廣大讀者,歷史作品就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全球通史》並不是簡單地對人類文明的進程加以總結,它的精華在於,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對歷史的發展提出了自己創造性的見解。作者對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至70年代的這段歷史給予了格外的關注。對於人類所面臨的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作者認為,其根源在於技術革命在全球範圍內突飛猛進地發展,而社會革命卻相對沉寂。正是這兩種革命之間的時間滯差,使整個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危機。由於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深厚的社會責任感,《全球通史》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被譽為當今社會的「救世箴言」。

  四、細讀部分-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

  公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世界相互聯繫、相互交流的序幕。世界不再是割裂的,而成為相互依存的整體。為什麼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家,推動了歷史進程;卻又在一個世紀以後迅速的走向衰落,最後淪為金豬四國之二。

  

  1.擴張原因

  (1)宗教。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大部分地區都曾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國家統一后,伊比利亞人急於將新的異教徒從盲目崇拜中解救出來。

  (2)貿易被中斷。歐洲前往東方的通路為控制整個北非和中東的穆斯林勢力所封鎖,歐洲人渴望找到一條「通往香料產地東印度群島」的新路。

  (3)葡萄牙疆域不大,且位於大西洋沿岸,三面被西班牙環繞。從而有效地保護了葡萄牙人不會因受誘惑而捲入歐洲戰爭中去。

  (4)較多的航海知識。通過雇傭義大利船長,獲取航海知識;恩里克王子(亨利王子)還進而加以發展,使葡萄牙人在航海術和地理學方面具有淵博知識。

  

  2.有意思的過程

  葡萄牙往東,西班牙往西。西班牙瞎貓碰上死耗子,撿了個大便宜,發現了美洲大陸。取得這一成果的原因竟然是,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識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進,並正確的估算出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的。

  

  3.走向衰落的原因

  (1)捲入了16、17世紀歐洲的宗教戰爭和王朝戰爭。西班牙的人力和財富,在一次次的對外戰爭中逐漸被耗光。

  (2)經濟上一直依賴西北歐。在經濟中屬於從屬地位,出口的是原料,得到的是產品,在國際市場中沒有競爭力。

  (3)大批金銀進入國家,引起急速的通貨膨脹。導致工資過高,產品昂貴,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這反而刺激了西北歐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就這樣,西班牙人在經過漫長而危險的長期航行之後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一切,他們以鮮血和努力獲得的一切,外國人輕易、舒適地奪走了,運回自己的祖國。

  五、個人對歷史的幾點看法

  

  1.歷史的真偽性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不管被塗抹了多少油彩,但終將會剝落。

  

  2.地理環境對歷史進程的作用

  大陸文明,引致農耕文明,容易產生專制。

  海洋文明,引致商業文明,形成平等、信用的社會準則。

  (來源:工信部電子一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8 09: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