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彈片材料新技術「活性毀傷元」 二次爆炸威力加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7-2-8 07: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2-08 04:39:43 來源: 觀察者網(上海)

  (原標題:中國彈片材料新技術「活性毀傷元」 二次爆炸威力成倍提升)

  【觀察者網綜合】科學網2月7日報道,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海福,二十年痴心不改強軍夢。在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有66項成果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其中有一項名為「活性毀傷元技術」的項目獲得了二等獎。文中提到,「活性毀傷元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戰鬥部材料技術。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從國外一些類似設想來看,這應該是一種大幅提升導彈武器戰鬥部的毀傷能力的新技術,理論上可讓導彈毀傷飛機的半徑增加一倍。不過目前世界上其他國家,包括最初提出類似構想的美國,都尚未取得實際研製成果。

  


  美國海軍曾在2002年提出過類似爆炸毀傷元的想法,號稱能100%提高導彈毀傷半徑,然而這個項目似乎沒有了下文,似乎又是一個美國負責「想」,中國負責「干」的例證

  

  北京理工大學王海福教授和他的團隊

  《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原文如下:

  突破兩大技術難題

  王海福1985年進入北京理工大學,1996年獲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三十多年來,他一直都在與「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打交道。

  據介紹,武器主要有三項技術性能指標,即射程、精度和威力。而王海福要解決的便是威力問題:「就好比踢足球,不管中后場踢得多好,到前場都是臨門一腳,如果踢不進,那就是不行。」

  但大幅度提高武器的威力是世界公認的重大瓶頸性難題。王海福主持的項目正是針對該技術難題。

  「我們發明的新型爆炸材料毀傷元,既具有類似金屬的力學強度,又含有與高能炸藥相當的化學能,還具有與惰性材料類似的安全性,可以直接機械加工,只有高速命中目標后才會發生爆炸。」王海福說,以前的惰性金屬毀傷元只能通過純動能毀傷目標,而這種新型材料毀傷元具備動能穿孔和爆炸作用的雙重毀傷能力,威力會成倍性提升。

  而對於該研究成果的技術水平和地位,王海福坦言:「近二十年來,如果把我國武裝裝備研製和發展看作是一個從全面跟蹤追趕,到部分並跑甚至有限領跑的過程,那麼本項技術發明成果無疑屬於並跑或引領。」

  從奇思妙想到技術創新

  「活性毀傷元技術」項目使我國在國防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防科技成果,從技術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再到在各軍兵種武器平台上的推廣應用,凝聚了王海福及其研究團隊近二十年的心血。

  1996年,王海福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后,就開始探索高效毀傷技術的創新思路和新途徑。他敏銳地洞察到了活性毀傷元及其彈藥戰鬥部技術這一創新研究方向。然而,這一技術概念當時並不被主流學界所認可,多次申請立項也以失敗告終。不過,已經「找好了研究方向」的王海福卻並不氣餒。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王海福首次獲得了某國防領域基金項目的研究立項支持。雖然經費只有十幾萬元,但這項初始研究卻為技術概念和可行性的初步驗證提供了關鍵支持。2006年,王海福在此基礎上獲得了武器裝備某前沿創新計劃的大力支持,為該項研究全面進入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了可能。

  作為2006年度北京理工大學唯一獲批該武器裝備前沿創新計劃項目的負責人,王海福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機會。由於技術創新顯著、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軍事意義重大,2009年研究工作獲批轉入前沿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研究,進一步突破了武器化應用關鍵技術,並最終獲得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不忘初心,為國磨鋒礪刃

  從創新想法的產生,到技術驗證和應用,再到技術成果的取得,王海福的研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能20年堅守下來,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一名國防科技工作者,能使研究成果在武器裝備研發中得到應用,特別是對國防科技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為國防增加幾分硬度,既是一種職業的追求,更是一份莫大的欣慰。」

  剛剛進入北京理工大學時,王海福並不了解火工與煙火技術專業到底是什麼,但在日後求學和研究中,他逐漸認識到了兵器學科與技術對國家的重要意義,並開始了對它的堅守,一轉眼就是三十多年。

  正是由於這份初心,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王海福才能從容面對,更加潛心研究和技術創新,「因為任何方案、理論、技術甚至經驗,都只有通過科學試驗才能得到充分驗證,也是回答質疑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突破兩大技術難題

  王海福1985年進入北京理工大學,1996年獲博士學位后留校工作。三十多年來,他一直都在與「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打交道。

  據介紹,武器主要有三項技術性能指標,即射程、精度和威力。而王海福要解決的便是威力問題:「就好比踢足球,不管中后場踢得多好,到前場都是臨門一腳,如果踢不進,那就是不行。」

  但大幅度提高武器的威力是世界公認的重大瓶頸性難題。王海福主持的項目正是針對該技術難題。

  「我們發明的新型爆炸材料毀傷元,既具有類似金屬的力學強度,又含有與高能炸藥相當的化學能,還具有與惰性材料類似的安全性,可以直接機械加工,只有高速命中目標后才會發生爆炸。」王海福說,以前的惰性金屬毀傷元只能通過純動能毀傷目標,而這種新型材料毀傷元具備動能穿孔和爆炸作用的雙重毀傷能力,威力會成倍性提升。

  而對於該研究成果的技術水平和地位,王海福坦言:「近二十年來,如果把我國武裝裝備研製和發展看作是一個從全面跟蹤追趕,到部分並跑甚至有限領跑的過程,那麼本項技術發明成果無疑屬於並跑或引領。」

  從奇思妙想到技術創新

  「活性毀傷元技術」項目使我國在國防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防科技成果,從技術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再到在各軍兵種武器平台上的推廣應用,凝聚了王海福及其研究團隊近二十年的心血。

  1996年,王海福獲得北京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后,就開始探索高效毀傷技術的創新思路和新途徑。他敏銳地洞察到了活性毀傷元及其彈藥戰鬥部技術這一創新研究方向。然而,這一技術概念當時並不被主流學界所認可,多次申請立項也以失敗告終。不過,已經「找好了研究方向」的王海福卻並不氣餒。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王海福首次獲得了某國防領域基金項目的研究立項支持。雖然經費只有十幾萬元,但這項初始研究卻為技術概念和可行性的初步驗證提供了關鍵支持。2006年,王海福在此基礎上獲得了武器裝備某前沿創新計劃的大力支持,為該項研究全面進入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了可能。

  作為2006年度北京理工大學唯一獲批該武器裝備前沿創新計劃項目的負責人,王海福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機會。由於技術創新顯著、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軍事意義重大,2009年研究工作獲批轉入前沿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研究,進一步突破了武器化應用關鍵技術,並最終獲得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不忘初心,為國磨鋒礪刃

  從創新想法的產生,到技術驗證和應用,再到技術成果的取得,王海福的研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能20年堅守下來,用他自己的話說:「作為一名國防科技工作者,能使研究成果在武器裝備研發中得到應用,特別是對國防科技發展產生重要推動作用,為國防增加幾分硬度,既是一種職業的追求,更是一份莫大的欣慰。」

  剛剛進入北京理工大學時,王海福並不了解火工與煙火技術專業到底是什麼,但在日後求學和研究中,他逐漸認識到了兵器學科與技術對國家的重要意義,並開始了對它的堅守,一轉眼就是三十多年。

  正是由於這份初心,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王海福才能從容面對,更加潛心研究和技術創新,「因為任何方案、理論、技術甚至經驗,都只有通過科學試驗才能得到充分驗證,也是回答質疑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記者:王之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4: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