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禹如何把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君主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1 05: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風林秀 魚羊密史

  

  (圖)大禹治水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君主制的國家,因為在此之前都是禪讓制的。要知道,這個變化是非常偉大的。它不是國家政權的更替,而是一個制度的更替。

  在夏朝之前,實行的是禪讓制。堯禪讓舜,舜禪讓禹。禹的偉大之處就是能想出了一個取代禪讓制的制度,這就是君主制。而且,這個制度,一傳就是幾千年!實在是了不得,大禹真是太聰明了。

  那麼,大禹是如何做到的廢除了禪讓制?因為,一個制度的廢除是相當相當困難的。夏朝留給後世的資料比較少。我們根據這些有限的資料把當時的情況做一下場景還原。

  一是禪讓制經歷了三代,堯舜禹。

  二是堯舜期間鬧洪水,堯派人治水失敗,舜接著治水,派的是禹的父親鯀,結果也失敗。

  三是舜派禹治水成功,並且為了防止水患,在東海插了一根定海神針,如果不是後來被孫悟空把定海神針拔出來,恐怕現在的中國都不會出現水患了。

  四是禹的兒子啟非常平庸,即位不久還曾經發生過動亂。

  上述四條就是我們所掌握的基本資料。下面開始分析了。

  禪讓制是不是一個完美的制度?

  如今許多學者一提起禪讓制總是不吝讚羨之詞,好像禪讓制是一項最偉大的制度。其實呢,情況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卻比想象的糟的多。這問題就出在了舜的身上。

  舜是誰提拔的呢?當然是堯。舜的好名聲傳到堯的耳朵里是因為舜的孝順。我們翻翻二十四孝就知道了,舜的故事叫做孝感動天,因為舜有一個後母,還有一個弟弟叫做象,他的後母與弟弟對待他已經不單單是不好,而且經常對他進行加害,可是舜就是特別特別的孝順。客觀地說,如果舜的後母與弟弟只是對待他刻薄,那是人品問題,可是對他進行反覆加害,就是觸犯了法律了。按照當時的制度,不能因為是你的親人就加以縱容,所以直到後來舜做了王之後也沒有對他的後母與弟弟進行任何地處置,就有些善惡不明了。

  

  (圖)舜行孝感天

  也許有人說,舜這樣做才是大孝啊,說明他有容人之量嘛。如果說,沒有舜其他的行為,這裡就不追究了,一孝遮百惡,可以通過。但是,要知道,舜可是殺掉了堯的兒子。這段歷史許多人不清楚的。當時,堯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等到舜即位之後,丹朱仍然是舜的大臣,舜就派丹朱去治水。大家想,堯本身就不能治水,主要是沒有辦法,他兒子本來就平庸,所以對治水也沒有辦法。於是呢,舜就又派鯀(禹的父親)去治水。這時候,鯀是治水的總指揮,但是丹朱並沒有被調回來,而是協助鯀治水,於是,丹朱由治水的總指揮變成了治水副總指揮。這樣,丹朱的職務莫名其妙地被降級了,降職務其實是一個表面的東西,實質是在打壓丹朱的自信與其在百姓中的威望。

  鯀與丹朱繼續治水,結果水是越治越大,按照法律,現在注意,法律來了,舜就殺掉了鯀。同時呢,也要殺掉丹朱。關於這段歷史,有兩個版本,一是丹朱與鯀一起都被殺了,二是眾大臣求情,結果只殺了鯀,丹朱被流放到三苗人聚集的丹水附近,後來說丹朱組織反叛,結果失敗而自盡。

  不管丹朱是直接被舜殺的也好,還是丹朱反叛自殺的也好。我們想一下,舜明知丹朱才能平庸為什麼還要讓丹朱去協助治水?其實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找一個殺掉丹朱的理由。所以我們回過頭看舜對後母的孝順,就知道有多麼的虛偽了。舜的作為,不過是為了賺一個孝名罷了。換一個角度說,對於自己的後母與弟弟犯了罪(屢次設計殺他)不加追究,對於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堯的兒子卻毫不手軟,要知道,堯對他的恩情可是天高地厚啊,不但把王位給了他,還把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而他卻設計把小舅子一步一步送上了斷頭台。

  前面說到這裡,都是我們後世的分析,而在當時的情況,當時的大臣們肯定對這件事情是頗有微詞的。也就是說,人們對堯禪讓帝位給舜這件事是有看法的,因為堯禪讓給舜,舜的一切都是堯自己考察的,難免失之偏頗,所以說,當時人們對這種禪讓制並不是那麼感冒。況且說,舜還是堯的雙帽子女婿,一個姑爺半個兒,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自然就是他的一個兒子了,可是他這個兒子居然連堯的親兒子也不放過。

  

  (圖)舜(shùn,約公元前2277 — 約公元前2178),姓姚(一說媯姓), 名重華,字都君,顓頊帝的六世孫。

  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繼續說下一個問題,還是治水。舜把鯀殺了,卻繼續啟用了鯀的兒子禹來治水,這就是舜的高明之處。表面上,大家看,舜殺了鯀,完全是出於公義,然後繼續重用鯀的兒子,很大度的君王啊。可是實際上,舜這一招棋很陰呢,因為大家治水治了這麼多年了,誰能治理的好啊?所以,表面看讓大禹治水是信任才委以重任,但如果治水仍然不成功呢?那麼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殺掉大禹了。在這裡,當時的眾臣也都是心知肚明的。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這大禹是天命所歸,他居然想出了疏導治水的辦法,就把這水給治理了。這一下子可是不得了了,禹的民心指數大增!要知道,在舜治水以前,每年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啊。在這種情況下,舜無論如何都要把王位禪讓給禹了。原因有三:一是,他殺掉了堯的兒子,如果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那麼天下肯定不服,到時候不但父子王位不保,舜的賢明也不保;二是,他自己的兒子確實也無能無德(史料記載),實在找不出傳給自己兒子的理由;三是,大禹民心歸指,傳他就是順民心應天命。而憑藉舜的聰明,他無奈之下把王位傳給了大禹,也全了自己的一世賢德之名。

  大禹為什麼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取消了禪讓制了呢?

  我們看,從堯舜禹三王來看,堯是真正的仁德治國,舜也是順天應人治國,而禹呢,是完全的憑能力治國的。禹這人不作秀,因為他憑的是自己的真本事,老百姓跟著他真正能得到實惠,最起碼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居樂業。即使在堯治理時期,洪水都是弄的許多百姓無家可歸的。所以,從三王來說,大禹是真正的得民心的。

  那麼說,既然前面都是禪讓,禹不禪讓大家不反對嗎?我們說,不反對。因為,禹的能力太強了,恰恰因為他的能力強,所以手下的人有能力也顯現不出來,大家都一樣的平庸,那麼禪讓給誰呢?堯禪讓給舜是因為舜有一個大孝之名,舜禪讓給禹是因為治水成功,這些在當時都是舉國皆知的事情。而在禹的時代,並沒有出現這樣特別出類拔萃的人物。於是呢,禹傳給同樣也不算出眾的兒子,最起碼不會被大家反對。況且說,大禹已經具備了君臨天下的威儀,他要傳子,別人一是找不到反對的理由來,二是誰也不敢反對。

  就這樣,大禹就把禪讓制改成了君主制。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兩個制度,其實很相似。無論是禪讓制還是君主制,都是由王一個人來指定。因此選拔範圍非常之窄。當時的堯時代,如果堯的兒子丹朱也是非常出眾,堯也會把位置傳給丹朱的,據說堯為了鍛煉兒子,還專門發明了圍棋讓丹朱下,想以此讓丹朱出人頭地,可這丹朱確實才智平庸,就是下圍棋水平也不如當時的其他國手,所以堯傳位給兒子的想法只得作罷。因此我們說,禪讓制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是一個偶然,而世襲君主制才是一個必然。

  

  (圖)堯(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古稱河東地區 )人 。

  第一個世襲君主制的國家就這樣誕生了。誕生的很特殊,因為在以後的朝代都是通過武力改朝換代的。正因如此,夏朝第一個王——啟的國家是自己繼承來的,而他才智平庸,在他在位的時候就發生了暴亂。到了晚年,啟沉迷於歌舞酒色,等到他兒子太康時期,仍然不務正業,直到國內再次發生動亂而太康失國。

  大家看,這是第一次失國。這個時期的兩任國王一個是啟一個是太康,有一個共同特點:平庸無能、不勤政、沉迷聲色犬馬。這最起碼是其失國的原因之一。

  失國之後一段時期,禹王的後裔少康勵精圖治,任用以前朝中的老臣,捲土重來,奪回了國家,之後有了少康中興。

  這段時期夏朝興盛的原因:任人唯賢,君主親民。

  夏朝的衰敗是在孔甲時代,這個時代,《史記》記載,「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於是夏朝走向了衰敗。

  夏朝走向衰敗的主要跡象:相信迷信,淫亂。

  夏朝是滅亡在夏桀的手裡,關於夏桀的記載就多一點了,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夏桀的殘暴不仁。殘暴不仁必失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這真是一個不二真理。

  至於說夏桀寵幸妹喜而失國的說法實在是以訛傳訛,許多史學家善於把帝王的失敗歸結於女人身上,實在是走入了一個誤區。

  *作者:風林秀,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喜歡歷史、國學,著有佛教弟子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雙蓮記》。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沙發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6-11-13 14:08 | 只看該作者
堯是治洪水的組織者,聯合黃河流域各部族只有三苗不服,堯先後發兵70萬攻打三苗被困桐柏山,軍糧不羈只好求舜的部族來救,舜是當時最富裕的大地主,讓他出山要有條件就是堯退位、削丹的兵權和嫁堯女給舜,但堯女在半路過後羿村被高大威猛的土匪后羿劫去救不出來,舜拒絕出山堯只好再派小女兒繞路嫁舜,舜得堯女后,依然族人有反對,其母就幾次說害他不成就是天意。舜出兵攻打后羿戰敗,於是詔安后羿為世襲大將軍才救出堯大女兒,舜是這樣娶的堯兩女。丹只交部分兵權並叛亂被殺。鯀被殺后其族人夏人要退出聯盟,舜求禹接替父職維持華夏聯盟,禹在治水后以討伐三苗為由拒交軍權帶軍過長江並聯合后羿在舜死時控制中原自立為王並傳位給啟,大將軍后羿家族的支持才是禹政變的關鍵,夏中期后羿家族殺夏王自立為王不久被其妃子出賣被擒,新夏王廢除后羿家族世襲禁止其族人擁有任何財產,后羿族人變成窮人始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4 19: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