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馬勇| 中國想象的宗藩關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 0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6-12-1 01:51 編輯

  中日都是亞洲最重要的國家,是搬不走的鄰居,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過往兩千年交往史上,友誼為主流,衝突為支流,兩國人民在相互交往中獲益匪淺。在最近一個半世紀,中日間發生兩次慘烈戰爭,兩國人民都付出了慘痛代價。 痛定思痛,兩國人民沒有不友好的理由。中日友好,東北亞安寧,亞洲和睦,世界和平;中日衝突,兩國人民受傷,世界也不得安寧。回顧歷史,不是記住仇恨,而是記住教訓,讓中日友好世代傳承。

  從大歷史觀點看,近代以來中日衝突,主要因為西方勢力東來,傳統秩序解體。在西方勢力東來之前,所謂東亞秩序,就是中華帝國主導的「宗藩體制」,或稱「朝貢體制」。中原王朝就是這個地區的「老大」,盡心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

  

  西方勢力東來后,東亞秩序發生改變,中國自身需要發展,沒有更多精力顧及原先這些「番邦」兄弟,而西方勢力趁虛而入,不斷在中國邊境集結、窺視、示威、蠶食,並導致中國邊疆危機。 中國邊疆危機因越南問題而起。越南很長時間為中國附屬,后因法國勢力東顧,遂使越南有意脫離中國控制。在1883年開始的中法戰爭中,雙方都無法取得全局性的勝利。1885年,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在天津簽約,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至此徹底喪失。

  

  中國「不敗而敗」表明二十餘年洋務新政經不起考驗,「有限現代化」不足以支持中國抗擊列強,南部邊陲朝貢國也因此一個接著一個喪失。 被迫放棄南部附屬國宗主權,是清政府不得不選擇的戰略。而早在中法戰爭爆發前,已有人意識到,中國真正的危險,除國內騷亂,主要來自毗鄰京畿的北方,中國如喪失朝鮮宗主權,那將失去京畿重要屏障。因此,奕訢、李鴻章等不願在越南這塊「無用之地」與法國人決戰,以免列強乘虛從朝鮮進入中國。在這一點上,清政府有深刻教訓,那就是琉球的喪失。 明清兩代,琉球王國依朝貢體制按時進貢,一直使用中原王朝年號,奉中原正朔。但1609年後,琉球繼位國王也接受日本封號,自願臣服。換言之,琉球成了中日兩國藩屬。由於琉球很長時間自認是中日兩國保護對象,而中國進入近代學習西方以後,對於藩國事務有心無力,再加上中國作為宗主國素來不願干涉屬國事務——「番邦自主」,各種因素疊加,琉球與日本的關係應該說更近一些。 1872年,明治天皇宣布設立琉球藩,以琉球國王為藩王,列入「華族」。日本的做法激起琉球的反抗,琉球派員前往天津謁見李鴻章,請求清政府「盡逐日兵出境」。但清政府終究沒有履行宗主國責任「奉有道而伐無道」,維護琉球正當利益。「自為一國」的琉球生生被日本滅絕了社稷。 日本的戰略目標當然不是一個琉球,它要擴大生存空間,踏上大陸,就必須佔領具有戰略意義的朝鮮和台灣。到了近代,朝鮮在很長時間依舊我行我素,閉關鎖國。但正像馬克思分析的那樣,資本的世界化,不會容忍地球任何一個角落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例外。在資本全球化大潮衝擊下,朝鮮傲然獨立肯定不會持久,隨著中國「有限制地」對西方開放,西方的資本、商品、艦隊、傳教士等絡繹不絕進入內地,也試圖進入中國的番邦。

  

  自1867年始,清政府有意勸導朝鮮與西方和解,建立適當的條約關係,以抗衡日益增長的日本影響。對此,朝鮮並沒有給予積極回應,它既不願意向西方開放,更對日本的變革不屑一顧,以為日本「脫亞入歐」,不過是化為夷狄,與禽獸無別。朝鮮堅守不與日本交往的原則,宣布「與日本交際者處死刑」。 朝鮮的冷淡使日本甚為不滿,日本決心以武力促使朝鮮開放。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江華條約》,由於中國沒有履行宗主國責任,中國在朝鮮影響力顯然下降。為了抵消日本的影響,中國決定推動朝鮮對西方開放,試圖借西方抵消日本影響。

  

  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82年,主管朝鮮事務的李鴻章派員促成朝鮮與美國談判,美國承認朝鮮的獨立,雙方同意建立外交關係,互派使節。此後不久,中國還促成朝鮮與英、法、德等達成類似協議,促成朝鮮對外開放,中國的影響也因此恢復,朝鮮依然自認是中國藩屬。 日本對中國在朝鮮地位的上升心有不甘,其駐朝公使努力在朝鮮培植親日派。1884年,中日因朝鮮問題發生了正面衝突。次年,為協調中日在朝鮮的矛盾,日本專使伊藤博文前往中國在天津與李鴻章達成條約。中日天津談判互有讓步,但在對朝鮮出兵問題上,李鴻章顯然沒有考慮充分。在此問題上,雙方最後議定: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這一條,理論上並沒有感到哪兒不合適。但是第一,這個條款再次確認了日本不承認中國宗主權。從日本觀點看,中日兩國在朝鮮的許可權、利益是相等的,因而要出兵,必須互相知照。第二,日本徹底束縛了中國的手腳。中國此時如果明白這些,此後十年就應致力於重建與朝鮮「正常的國家關係」。

  

  李鴻章

  事後看,李鴻章讓日本分享對朝鮮的出兵權,無疑是甲午戰爭一個無法迴避的導火線,是李鴻章的重大疏忽。但從當時情形看,李鴻章讓日本分享出兵權主要目的在於力保中國對朝鮮一種「想象的宗藩關係」。李鴻章以「大國均勢」原則處理朝鮮事務,不僅思考防備日本,還要防範俄國。李鴻章認為,假如俄國侵奪朝鮮時,日本是可以憑藉的力量。李鴻章此時的目標,是想讓朝鮮保留在所剩無幾的中華帝國宗藩體系架構中。 如果一定要說李鴻章在談判及此後十年有什麼疏忽,主要是李鴻章還不具備「近代國家」知識,不知道適時將「宗藩關係」轉化成正常的「近代國家關係」。假如李鴻章那時有這樣的認識,憑藉中國在壬午兵變、甲申政變對朝鮮政局穩定的貢獻,憑藉經濟影響力,幫助朝鮮走向現代,構建現代民族國家,那麼,朝鮮一定是中國最堅定的盟友,畢竟地緣因素讓中國得地利之先。 無奈,那時的中國根本沒有近代國家從殖民地撤退的經驗,沒有將藩國變盟國的經驗,因而朝鮮問題即便不在1884年爆發,也依然會在一個不確定時間爆發。這是註定無疑的。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修改該文章標題和內容。

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馬勇」微信公眾號,微信號:mayonghistory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3 17: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