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亞洲最優秀的士兵」?廓爾喀傭兵是如何走上神壇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5 0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15年7月24日,法國薩爾特,受檢閱的廓爾喀士兵,手握彎刀

  《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

  二百多年來,英國陸軍中一直存在著一支獨特的部隊——來自尼泊爾的廓爾喀雇傭兵。在西方媒體的包裝下,這支部隊成為「亞洲最優秀的士兵」。在1982年的馬島之戰中,手握彎刀的廓爾喀士兵的照片的確極大地震懾了一個多世紀沒打過仗的阿根廷軍隊,以致兩個連的阿根廷軍隊在發現向自己衝來的敵人正是廓爾喀人時竟然立即選擇了投降……這支部隊儼然具有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聲望,但事實的真相果然如此么?

  大英帝國的手下敗將

  說起來有些滑稽,「廓爾喀人」這個名字本身從一開始就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實際上尼泊爾根本就沒有「廓爾喀」這樣一個民族。

  「廓爾喀」其實是個地理名詞,是位於加德滿都以西約100公里的一個縣城。16世紀時,為了逃避信奉伊斯蘭教的德里蘇丹國的迫害,一支印度拉賈斯坦邦馬代浦的拉其普特印度教王公移居到這裡,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廓爾喀王國,「廓爾喀」的意思即是「牛的保護者」(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經過若干代的經營,這個王國逐漸強盛起來。1769年,在第十代國王普里特維的領導下,廓爾喀王國終於征服了富庶的加德滿都谷地,統一了現今尼泊爾的全境,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尼泊爾王國。普里特維麾下的東征大軍包括了許多民族,尤以馬嘉人和古隆人為主。這兩個土著民族與王國的印度裔統治者不同,屬於蒙古人種,服裝、語言和風俗習慣上都與西藏很接近。結果其他地區的尼泊爾人卻不分青紅皂白統稱他們是「廓爾喀里」(Garkhalis),意即「追隨廓爾喀國王」或「來自廓爾喀」的人,「廓爾喀人」的誤稱就這樣沿襲了下來。

  

  1959年皇家伊麗莎白第6廓爾喀步槍團標誌

  崛起的尼泊爾王國還在繼續向外擴張,半個世紀時間,它的版圖擴大了十倍,在東起不丹、西至克什米爾、北及西藏、南達恆河平原邊緣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廣大地區建立了宗主權。19世紀初期,王國達到了興盛的頂峰,這個地區霸主擴張的步伐已向英國人的邊境邁進。東印度公司和尼泊爾人首先在靠近尼泊爾南部邊境、土地肥沃的特萊平原相遇,雙方從1804年起就不斷發生小規模的衝突,尼泊爾人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甚至令時任英屬印度總督摩拉(Lord Moira)驚呼「廓爾喀和英國之間似乎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和平,除非我們將恆河以北的省份都讓給廓爾喀,令恆河成為兩國之間的分界線」。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整個次大陸已經被英國人視為禁臠。甚至奪取尼泊爾涼爽多山的地區作為避暑勝地,也是苦於印度酷熱氣候的英國官員覬覦已久的目標。1814年的秋天,東印度公司以尼泊爾軍隊在又一次邊界衝突中殺死了18名英國士兵的「暴行」為由,悍然決定發動對尼泊爾「懲罰性的征服」。

  1814年11月1日,英軍正式對尼泊爾宣戰。多達3萬英軍攜60門大炮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同時向尼泊爾腹地推進。而尼泊爾方面竭盡全力,連婦女和兒童都徵召到前線,也不過集結了1.2萬人,不到英軍的一半。雙方爭奪的焦點是尼泊爾西部重鎮德拉頓(今印度北阿坎德邦首府)的卡拉加要塞。守將巴拉·巴德拉手下只有600人,主要使用冷兵器,只有一門加農炮。1814年10月24日,英軍以兩倍於守軍的兵力(步兵1300人)向要塞發起進攻,結果卻慘遭失敗,帶隊的中尉戰死。惱羞成怒的英軍指揮官吉爾斯皮(Rollo Gillespie)少將親自上陣,指揮3000英軍在11月1日再次發起進攻,依然在傷亡近400人後狼狽撤退,連吉爾斯皮本人也被廓爾喀人唯一的那門加農炮當場擊斃。

  

  繪畫,1815年,表現英尼戰爭期間的8名廓爾喀士兵

  戰爭的第一年對英國侵略者而言著實是個災難年,英軍在尼泊爾軍隊機動靈活的山地游擊戰面前顯得狼狽不堪。但英軍依靠先進火器的威力仍能向前推進。戰事捱至1816年2月初,英軍決心直接攻擊加德滿都,大衛·奧奇特羅尼(David Ochterlony)指揮兩萬英軍從東面直撲尼泊爾首都。尼方自信加德滿都周圍的兩條主要通道上的重要關卡都是安全的,留給英軍只是難以通行的森林地帶。但英軍卻在森林裡發現了一條直通加德滿都的小路,輕裝上陣的英軍孤注一擲,「大部分人沒有食物,大家和衣而睡,士兵飢餓難耐只好吃樹葉」,但成功的喜悅支撐英軍繼續前進。2月27日,英軍突然出現在位於加德滿都南部,距離首都只有3天路程的馬克萬普爾(Makwanpur),這是一次堪比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的奇襲,令對方驚慌失措,傷亡800多人後甚至來不及帶走受傷者就放棄了加德滿都的最後屏障。當英國人用大象拖來大炮準備發起進攻時,尼泊爾政府被迫決定投降,匆忙派出使節前往英軍司令部求和。英尼戰爭就此結束,廓爾喀人就是以這樣一場敗仗進入了英國人的視野。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5 05:22 | 只看該作者
  鞍前馬後200年

  1816年3月4日,尼泊爾王國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簽訂了城下之盟《薩高利條約》,並為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得不從長達800公里的邊境線上撤回到了現有的疆域。地形狹長的尼泊爾像一段香腸一樣被斬頭去尾,從西部的德拉頓到東部的錫金失去了1/3的國土。但是尼泊爾人終於在戰敗后保住了自己的獨立,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英國人對清帝國的忌憚:「(吞併尼泊爾後)英國和清帝國之間將共有一條長達七八百英里的邊界,若兩國互相輕蔑,則這邊界上只能滋生事端而無和平可言。」

  這場規模不大的戰爭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後果是一個連綿兩百年的傳奇的開始。甚至在英尼戰爭還未結束的1815年,英國人就開始招募廓爾喀俘虜——這些俘虜和英軍士兵一樣每天要消耗物資,與其派人看守這些需要吃喝的士兵,還不如讓他們到前線去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初,為了阻止他們反抗英國人,這些廓爾喀人被解除武裝,只是讓其從事他們擅長的土木工作。但是,在以後的作戰中廓爾喀軍團的編製不斷擴張,其中只有極少數英國軍官,其餘大多數都是廓爾喀人。

  

  約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時期的廓爾喀營的士兵和他們的英國軍官,發展到後來成為廓爾喀第1步槍團

  在英屬印度爆發了反抗英國殖民者的大起義(1857年)之後,面對5萬名起義者,英國能夠調動的兵力捉襟見肘,廓爾喀人很快就被他們的僱主派上了用場。廓爾喀士兵作為先鋒,幫助英軍攻克了莫卧兒王朝的京城德里,可以說,要不是效忠大英帝國的廓爾喀聯隊為英軍浴血奮戰,英國對南亞的殖民統治恐怕難以延續到20世紀。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印軍中的廓爾喀部隊已經發展到20個營,每個營有1000人,一共有2萬人。戰爭開始后,作為印度遠征軍的一部分,廓爾喀人也踏上了歐洲的陌生土地。他們的裝備比英國本土軍隊要差得多,每個廓爾喀營配備 2 挺機關槍而不是像英國本土軍隊那樣配備4挺,每營配備30門野戰火炮而不是英國軍隊通常的76門,還沒有迫擊炮。另外一個啼笑皆非的原因也妨礙了他們戰鬥力的充分發揮:身高。廓爾喀士兵平均身高只有1.6米,結果,在持續的塹壕戰中,別人挖的戰壕對他們來說太深,自己挖的對於換防部隊又偏淺。

  

  1945年2月,英印軍第23步兵師的廓爾喀士兵,他很可能來自皇家廓爾喀第5步槍團第3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更大,英國也動員了更多的廓爾喀雇傭兵。不少於 25萬名廓爾喀人在歐洲、北非及南亞為英國政府效力。在歐洲戰場,他們參加了在義大利對德國的戰役,在非洲他們參加了托布魯克戰役。在亞洲,他們參加了遏制日軍南進的緬甸戰役。兩次世界大戰中共有 4.5 萬餘廓爾喀士兵戰死沙場。

  戰爭結束后,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也走到了盡頭。出人意料的是,廓爾喀傭兵的歷史卻仍在繼續。早在1945年4月,印軍總司令克勞德·奧爾布萊克將軍(General Claude Auchibleck)寫信給英印總督韋維爾(Lord Wavell),聲稱由於廓爾喀的聲譽已經是各階層的英國人所熟悉的,因此應該繼續使用他們。到了1947 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終於獲得獨立。原本屬於英印殖民政府的廓爾喀軍團面臨被分割的境地,由於巴基斯坦是一個伊斯蘭國家,而廓爾喀士兵都是印度教徒,所以巴基斯坦不會接受任何廓爾喀士兵,實際上是英國人和印度人之間在談判,最終 10個廓爾喀團中的4個劃歸英國,其餘6個歸屬印度。根據傭兵來源國尼泊爾的要求,此後的「廓爾喀士兵不應用來對付印度教徒和手無寸鐵的暴徒」——在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中,聽命英國統治者的廓爾喀雇傭兵曾用機槍向和平示威人群掃射長達一個小時,數以千計手無寸鐵的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死於非命。

  獨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馬上為了克什米爾的歸屬兵戎相見,三個廓爾喀團參加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熟悉在陡峭的山區作戰的廓爾喀士兵在克什米爾高原如魚得水,表現出色。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廓爾喀士兵利用夜色的掩護進行襲擊,在沒有炮兵的支援下攻擊了巴基斯坦的一個據點。滑稽的是,廓爾喀軍人並沒有因戰功而獲得勳章——當時的印巴雙方還是英聯邦下的兩個自治領,因而雙方都把申請給予勳章的名單送給國王請求批准,而英王喬治則不打算批准這些申請,所以任何勳章都沒有頒發。

  時至今日,留在印度的 6 個廓爾喀團不但一直得以保持各自團的原有身份,而且每個團從原有的2個營擴展為5個營。而4個劃歸英國的廓爾喀團最終則被整合成一個旅。印度每年招募 2000 名廓爾喀雇傭兵,而與此同時僅230名廓爾喀人加入英國軍隊。這段延續達200年的傭兵傳奇仍在繼續。

  絕非所向無敵

  在西方媒體的描述里,廓爾喀雇傭兵在大多數時候充當的角色就像現在一個國家的特種部隊。他們總是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併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著名的美國《讀者文摘》曾經撰文聲稱,「(廓爾喀)這些喜馬拉雅山麓下的矮個子兵居然贏得了不可思議的聲譽……廓爾喀兵幾乎具有完美的軍隊素質,是『亞洲最優秀的士兵』,或許是現代歷史上最優秀的步兵。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廓爾喀雇傭兵所用武器的最大特色是其獨特軍刀。這種 「庫克銳彎刀」狀似狗腿,刀身以較大角度向前彎曲,刀刃極其鋒利,刀身較沉,所以其不能當作擲刀使用,但在肉搏戰中卻非常有用。在步槍失勢或彈藥用盡時,便可以拔出廓爾喀彎刀與敵拼殺。如若對付正面出現的敵人,廓爾喀士兵往往採用左右斜向揮劈的方法;如果敵人位於體側,那麼只需向後抽拉刀刃,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割斷敵人的喉管和頸項。據說一般成年廓爾喀男子都能一刀將水牛的頭斬下,如果一刀斬不下就不能被認為是男子漢。

  

  1982年5月1日,英國第7廓爾喀團的士兵正在使用油彩塗臉偽裝,為鎮守馬爾維納斯群島附近的軍事要塞做準備

  手持庫克銳彎刀的廓爾喀士兵的照片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但是,即使在冷兵器的較量中,也很難說他們是所向無敵的。1791年8月,廓爾喀軍隊長驅直入日喀則,闖入班禪額爾德尼的駐錫地扎什倫布寺大肆搶掠17天。消息傳到紫禁城,乾隆皇帝決意反擊,以心腹愛將(即野史里傳說的其私生子)福康安掛帥出征。1792年6月,福康安率領漢、滿、藏、索倫各族戰士組成的6000清軍翻越喜馬拉雅山,兵鋒直指加德滿都。在這場被列入乾隆朝「十全武功」的戰爭中,清軍就曾與廓爾喀人展開白刃戰。7月,清軍在東覺要塞與廓爾喀人短兵相接。經過8晝夜苦戰,自詡驍勇善戰的廓爾喀軍隊終於在肉搏戰中敗下陣來,損兵達780餘人,奪下東覺的清軍也有100多名將士陣亡。

  事實上,在整個戰爭中,人數不佔優勢的清軍一路連勝,至8月中旬,已經逼近距離加德滿都僅有32公里的堆補木。清軍最後撤軍更多的也是因為惡劣的天氣以及需要翻越喜馬拉雅山的艱難補給(清軍僅出兵不滿萬人,消耗軍費竟達白銀859萬兩),而非廓爾喀軍隊有多麼彪悍善戰。在乾隆皇帝眼裡,「區區廓爾喀」不過「后藏邊外彈丸」而已。

  至於在成為英國人的雇傭軍之後,廓爾喀軍隊同樣屢有敗績。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英軍將廓爾喀士兵投入到中東戰場。面對早已成為「病夫」的奧斯曼軍隊,1915年,「查爾斯·唐什恩德少將所部在庫特拉馬拉(今屬伊拉克)向土耳其軍隊無條件投降」,2600 名英國人和10486 名印度及廓爾喀人淪為俘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廓爾喀人同樣未能挽狂瀾於既倒。1941年5月,「沙漠之狐」隆美爾揮師猛攻托布魯克。6月1日,作為第10印度步兵旅的一部分,廓爾喀4團2營奉命阻擊德意聯軍。在戰鬥中,他們裝備的反坦克炮對德國坦克如隔靴搔癢,隆美爾的鐵騎洪流輕易地衝垮廓爾喀人的防守,2營大部淪為戰俘。相同的命運也落到了7團2營的身上:6月21日,托布魯克陷落,7團2營在與其他部隊完全隔絕,戰至彈盡糧絕,全營最終向德國人投降。在所有英國部隊中,「他們(廓爾喀人)總是損失最重的」。

  而在同一時期的緬甸戰場,在這裡作戰的廓爾喀營的數量比二戰中參加其他戰區的廓爾喀營的總和還要多。應該說,廓爾喀人表現出色,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及英聯邦軍隊中,共有 100 人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其中的 31 枚誕生於緬甸戰場,僅廓爾喀營就獲得了9枚。戰後的廓爾喀老兵聲稱:「他們(日本人)是善戰的士兵。但還不如我們廓爾喀兵那樣善戰……最後,他們投降了,戰爭也就結束了。」但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在緬甸戰役的初期,廓爾喀人曾由於河谷上橋樑被炸而阻於錫唐河東岸,4個廓爾喀營在傷亡 2000 多人後鎩羽而歸。只是類似這樣徹徹底底的失敗,在後來營造廓爾喀傭兵「神話」以便「建立一種對敵軍的心理上的優勢」時,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為什麼選擇廓爾喀人

  難以否認的是,廓爾喀雇傭兵的確是英勇的戰士,但他們也是普通人,絕不是超級賽亞人或者奧特曼,做不到以一當十力挽狂瀾。甚至在大英帝國的殖民歷史上,他們也絕不是最為難纏的對手:1842年1月,英國侵略軍從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撤退,途中遭遇普什圖部落的阻擊,幾乎在這個帝國墳場之中全軍覆沒。但是英國人卻從來沒有起過雇傭那些彪悍的普什圖山民的念頭,而是堅定地選擇了廓爾喀人。究其原因在戰場之外。

  

  1993年,英國比斯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來自皇家伊麗莎白第6廓爾喀步槍團的中尉頒發女王獎章

  實際上,由於英國本土距印度十分遙遠,而一旦印度遇有戰事,英國不可能從國內調兵前往路途十分遙遠的次印度進行鎮壓。因此早在英尼戰爭之前,英國已經在南亞次大陸大量招募土著士兵加入英國軍隊(印度人與英國人人數比例為6:1)。

  但這支軍隊實在是問題重重。一方面,拿破崙時代的英國陸軍士兵本來就是威靈頓公爵口中的「地上的渣滓」「一群流氓」「一群混吃喝而來的只能用鞭子管教的人」。不遠萬里前來印度當兵的英國人素質更是不問可知,他們酗酒、嫖娼、吸毒、包養情婦、體弱、戰時逃亡……據統計,在 19 世紀前半葉,平均每年有 1/14 英國軍人死亡,大多數死於酒精中毒。

  另一方面,印度土著士兵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英國人招募當地士兵傾向於挑選高級種姓(婆羅門和剎帝利)出身的人,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好,身體健壯。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軍隊有很多工作比如搬運食物和飲用水,對於來自高種姓的士兵而言是不願從事的,而且印度士兵進餐時有很多飲食禁忌和煩瑣的程序,以至於「既想成為一個好士兵,又想做一個忠誠的印度教徒似乎越來越困難。一方面要遵從部隊的緊急調遣,另一方面要尊重種姓體系內的等級安排」。這樣的衝突最後成了1857年印度大起義的導火索(傳說新子彈上塗有豬、牛油脂,對軍中的穆斯林及印度教徒將是莫大的污辱)。

  結果,為了守衛英尼戰爭后大大增加的地盤,深感軍力匱乏的英國殖民者開始招募廓爾喀雇傭兵。而從個人生存角度而言,到英軍中當雇傭兵對於窮困的廓爾喀人也的確是個不錯的謀生手段(英軍廓爾喀戰士的薪酬是尼泊爾平均收入幾十倍)。或許可以說,這是一個雙贏的決定。尼泊爾雖然在名義上是印度教國家,廓爾喀人卻沒有嚴格的種姓觀念(因為許多廓爾喀人實際上是薩滿教徒或佛教徒),他們幾乎不花時間在宗教儀式上且沒有煩瑣的進餐儀式,廓爾喀士兵甚至看不起印度士兵,他們自認為自己比印度士兵尊貴。狡猾的英國人也有意識地利用這一點,故意將廓爾喀士兵與印度士兵隔離開來,使廓爾喀士兵擁有顯赫的威望,他們不僅享受比印度士兵明顯優越的待遇,而且東印度公司還極力拉近他們與英國軍官和士兵的關係——這阻止了廓爾喀人和印度人的聯合。在1857年的大起義中,同樣為英國人效力的廓爾喀士兵沒有像印度士兵那樣對英國人倒戈相擊,他們從一開始就力阻起義的發生,並且最早與起義者劃清界限,站到英國人一邊。在一次戰役中,當起義者大喊「來吧,廓爾喀人,加入我們」,一隊廓爾喀人回應道「我們來了」,然後躍出戰壕,在30米外開火,殺死對方大約40人。

  廓爾喀戰士的堅定站隊更加贏得了英國殖民者的信任和讚賞,「還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像你們這樣的忠實的朋友」。畢竟,維持廓爾喀軍團這樣一支軍隊的花費要比維持一支同樣規模的英軍的花費少得多。二戰之後,維持一個營的廓爾喀軍隊花費是每年15萬英鎊,而維持一個英國人組成的營需要24萬英鎊。這也就不難理解,當英軍中的廓爾喀士兵經過努力鬥爭,爭取獲得同英籍士兵相同的薪資、權利和養老金待遇,使得雇傭廓爾喀軍團的廉價優勢不復存在時,英國國內立即出現了撤銷廓爾喀雇傭兵團的呼聲,這比任何宣傳都更有力的證明,無往而不利的廓爾喀傭兵戰士,只不過出現在神話中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8 02: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