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際網路合併浪潮中,員工該何去何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3 03: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月1日,是 Uber中國員工們的「黑色星期一」。

  7月29日,當他們還在為了打敗滴滴出行,在公司里埋頭加班時,並不知道8月1日這天,等待著他們的是什麼。

  周一上午,當Uber中國的員工和往常一樣來到公司,準備開始新一周的工作時,發現已經無法進入公司郵箱和控制系統,業務全面陷入癱瘓,電腦里的文件統統亂碼,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氣氛沉重又緊張。

  直到滴滴出行宣布與優步達成戰略協議,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的新聞在網上瘋傳,許多Uber中國的員工仍舊覺得難以置信:曾經在Uber中國奮鬥的無數個日夜,仿若電腦里消失掉的文件般,一夜之間,均被無情抹去。

  「我們被公司拋棄了,被賣給了競爭對手。」一位Uber中國的員工說。

  雖然Uber在宣布合併的當晚就召開會議,提出了「員工獎勵方案」:Uber中國的員工會獲得6個月的基本月薪+6個月的股票價值,前提是員工需在一個月後仍與滴滴或Uber保持雇傭關係。

  但在1個多月後的今天來看,約定的期限一到,大批拿到賠償金的Uber中國員工,還是選擇了離職。他們中有的選擇了創業,有的被挖到了易到用車、神州租車等其他競爭對手那裡,總之是不願意留在滴滴了。

  也許,Uber中國員工的命運令人同情,但他們並不是歷屆公司合併案中,下場最凄慘的那一批。

  在資本推動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發展的今天,公司合併與收購事件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僅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併購數量就多達304起。

  

  表面上,我們看到的只是網路上幾條熱極一時的新聞,被反覆複製轉發。而每一次合併背後,成百上千名員工在合併浪潮中的焦慮與擔憂,卻是我們看不見的新時代網際網路人特有的「流行病」。

  今天,100offer通過採訪我們平台上那些親身經歷過公司合併的候選人,給每一位身處這個時代的網際網路人以警醒。當有一天,公司合併這件事落在你身上時,希望你能從這篇文章中汲取乾貨,從容面對、冷靜處理。一、公司合併有哪幾種類型?

  同樣是合併,不同類型的合併對內部員工產生的影響有時千差萬別。目前,市場上的公司合併案例中,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控股合併

  2.吸收合併

  3.新設合併

  第一種合併類型,是主並方獲得被並方的半數以上股權,被並方作為獨立法人存在,合併結果是A+B=AB。

  目前,國內發生的大部分公司合併案,基本都是此類合併,比如滴滴快的、58趕集、優酷土豆、美團點評、蘑菇街美麗說等。這種類型的合併雖然會將兩個公司的品牌繼續分開經營,但多數情況下,最終都是主並方的品牌壓倒被並方,被並方從品牌到核心領導層再到核心部門,都是名存實亡的存在,被主並方吞噬只是時間問題。如被優酷合併后漸漸在大眾視野中消失的土豆網,和滴滴合併后消失的快的等。

  第二種合併類型,是指兩家企業合併后成為一家企業,其中一家企業將另一家企業吸收進自己的公司,並以自己的名義繼續經營,被吸收的企業合併后喪失法人地位,解散消失。合併結果是A+B=A。

  這類合併一般被稱為收購,比如谷歌收購YouTube,微軟收購領英,阿里收購雅虎中國。收購方一般會收購一些自身欠缺或能夠和當前公司互補的企業,被收購之後的企業作為收購方的子公司存在。相對控股合併,吸收合併里基層員工被裁員的幾率相對較小,變動比較大的一般是高層領導者。

  第三種合併類型,是幾家企業合併以後成為新的公司,合併之後,合併前的幾家企業均不復存在,合併結果是A+B=C。這種情況下,公司在業務整合和組織框架的重建過程中,也難免要經歷一番自上而下的人員裁減。

  無論上述哪一種類型的合併,都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那麼,在企業合併前期,一般會有哪些徵兆出現,員工是否可以根據這些徵兆提前做好防禦工作,從而將個人損失降至最小?這要從公司合併的流程說起。二、公司合併前,有哪些徵兆?

  「作為Uber的內部員工,我們得知滴滴收購Uber中國這一消息的時間和外界是一致的。消息剛出來時,大家都懵了,覺得難以相信。」

  曾經在美國Uber總部擔任工程師一職的候選人Joe告訴100offer,「我有一個在Uber Growth China 團隊工作的同事,前腳剛飛到青島參與那邊的一個技術支持工作,後腳就得知Uber中國被收購的消息,又馬不停蹄地飛回了美國。」

  此次Uber中國被滴滴收購,影響的不僅是Uber中國的團隊,美國那邊的團隊多少也受到了一些影響。「Uber內部有一個 Growth China 團隊,專門負責中國地區的業務增長。Uber中國被收購后,整個業務部的工作陷入了停滯階段,100多號人無事可做,休了差不多一周左右的假,才被安排進其他部門繼續工作。」

  而對Joe所在的技術部門來說,之前工作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以中國為先,很多技術上的bug和問題也來自中國,這部分工作內容消失后,整個技術團隊的工作壓力減小了很多。

  這次合併,Uber美國的員工毫不知情,即使是Uber中國區的中層管理者,也是在最後時刻才知道真相,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毫無徵兆。

  根據Joe後來的回憶,就在Uber中國被滴滴收購的前幾周,公司做過一次部門重建,整個技術組都進行了重新規劃,新增了一些項目和組名。

  「這次部門重組很可能就是為後期收購做準備。」Joe猜測道,「因為Uber中國被收購后, Growth China團隊的100多名員工被解散分到了各個組裡,其中一部分就到了之前新設的那些項目組的空缺里去。」

  公司高層在合併前期做出的種種舉動,在內部員工不知情的情況下,往往是不明其所以然的。公司合併向來是資本方和高層才有資格參與的權利的遊戲,作為企業的基層員工,往往只能聽天由命。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了解更多公司合併的操作流程,只有充分了解合併這個「黑盒子」里發生的一切,才能在合併后的去留問題上做出正確的判斷。

  通常情況下,公司合併的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步,董事會和投資人確定合併方案、股權方案,哪個創始人走,哪個創始人留;

  第二步,董事會和高層確定合併之後的業務戰略和整合方案;

  第三步,根據業務戰略確定各層組織架構;

  第四步,產出具體的人員合併及裁員方案。

  一般從第二步起,公司可能就會在正式宣布合併前,做一些部門和人事的調整,或其它一些異常舉動。

  比如在滴滴宣布收購Uber中國的前幾周,Uber中國的全體員工曾收到過一封來自舊金山總部的郵件,強行命令全體員工在電腦里安裝一款名為「Global Protect」的「安全軟體」,確保公司系統更安全地運行。而正是這款「安全軟體」,造成了宣布收購新聞的當天,全體Uber中國員工電腦文件集體亂碼的詭異景象。

  所以,對於基層員工來說,公司合併都是瞬間發生的事情。合併之後的高層運作、組織調整、業務方向等信息,員工獲取到的會嚴重不對稱。這時公司內外謠言四起,即使你焦慮緊張,惶惶不可終日,也只能聽天由命,期待合併后裁員的大刀不要落在自己頭上。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多拿點補償金走人。三、公司合併后,會發生哪些改變?

  對於大多數基層員工來說,噩夢從得知公司合併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

  對於兩家曾是競爭對手的公司來說,合併后最棘手的問題在於整合。公司合併的目的自然在於減少兩家公司無效競爭帶來的資金損耗,通過合併減少運營和人力成本,實現最大化的盈利。對於那些業務高度重合的公司來說,比如攜程和去哪兒、滴滴和快的,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規模裁掉冗餘人員,將人力成本控制在最低。

  合併后的新美大員工將近3.5萬名,超過了BAT中的騰訊,這個數字對於一家還未上市、燒錢不斷的公司來說,背後所承擔的人力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8月18日,有媒體報道美團將裁員近一萬名,遭到了美團的否認,但據美團內部員工透露,公司目前確實面臨著人員調配的難題。

  那麼,在公司確認合併后,哪些部門將受到裁員威脅呢?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職能部門。財務、人力、法務、行政,至少要裁減一半員工。此外,嚴重重合的職能部門也將面臨大規模裁減,如美團和點評的地推團隊,合併前打得火熱朝天,合併后也是「不是你走、就是我亡」的悲慘境地。

  對於產品、運營、市場等部門來說,如果合併后是雙品牌運營,將會相應保留,但處於弱勢一方的團隊必然不會再強力擴張,最好也只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局面,隨著公司資源逐漸向強勢品牌的傾斜,逐步趨於收縮。就像滴滴與快的合併后,快的在品牌、產品、運營上都逐漸趨向弱化了,直到現在基本消失在公眾視線中。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3 03:34 | 只看該作者
  最後,網際網路公司中最重要的研發團隊也逃不開裁員的大刀。合併之後的兩家公司,往往在技術架構和語言選擇、系統思路上皆有所不同,在整個系統的整合遷移過程結束后,誰走誰留,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公司裁員只是合併后內部員工逃過的第一關,對於那些成功躲過裁員的員工,後面還有更多關在等著他們。

  首先,作為合併中相對弱勢的一方,核心業務的剝離必將導致員工在工作中的受重視程度降低。100offer平台上的不少求職者,就是在這種無所事事、不受重視的狀態下選擇跳槽,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曾經在去哪兒高星酒店業務部工作的林月就是一個鮮活案例。高星酒店業務曾是去哪兒網最核心也是戰鬥最久的一塊業務,今年1月,卻被全部轉交給了攜程。除了核心業務被剝離后的無所事事,心理上的落差和情感上的難以接受,是林月選擇從攜程離職的主要原因。

  其次,作為合併中被收購的一方,在融入新公司的團隊時,在資源和企業文化上,往往也處於弱勢地位。久而久之,被收購一方團隊的集體出走,也在情理之中,而留下來的那一批員工,最終也會被打散到收購方的不同團隊中去,不再作為一支獨立團隊而存在。

  沈嘉南在一家國內知名電商網站工作,4年前,公司收購了一家做支付產品的網際網路公司,並將對方團隊的員工併入了公司的子部門,開發一款金融類app。與此同時,公司內部也誕生了一款以金融理財為導向的同類型產品,兩款產品共用一個技術底層,在業務和功能上也有許多重合之處,唯一不同的是兩支團隊的人員構成:一個是由原公司的純系員工組成,另一個則是由被收購公司的員工組成。

  兩支團隊分開辦公,一開始還能各司其職。然而兩年後,被收購公司的創始人出走進行二次創業,帶走了大批該企業的核心員工,而沒走的那批,如今在合併后的公司中也多處於一些邊緣部門。

  雖然沈嘉南去年才加入這支團隊,卻明顯感覺到由於歷史原因,收購方團隊的強勢與被收購團隊受到的排擠。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和對方(指收購方團隊)的溝通成本很高。隨著雙方產品業務的重合度越來越高,發展到後期,儼然已經成為了競爭關係。但由於對方團隊在公司更有話語權,所以有時,我們的產品想找他們要介面或者申請導流,都很困難。久而久之,我們這邊的產品需求越來越少,許多新功能的開發陷入了停滯,運營也只是維持現狀。今年,我們的產品被完全交付出去,與對方部門合併。原團隊中的大多數成員和老大一起,被安排去了其它部門工作。」沈嘉南告訴100offer。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當你以被收購的身份加入對方企業的陣營時,就算融入得再好,也沒有「本家人」親。就像親生子和養子與父母的關係,即使養子與養父母的關係再好,在利益之爭中,終究比不過血緣之親。

  從Joe和沈嘉南的經歷中還可以看出,在許多公司的合併案中,不論是外部合併還是內部合併,員工多少都會經歷換組的安排。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相當於一次新的跳槽。隨著彙報上級、工作內容、身邊同事的改變,不能快速融入新環境的員工也將面臨淘汰。

  今年夏天,去年才加入某BAT的張立經歷了入職以來的第一次部門合併。從未經歷過部門合併的張立一開始還對此事感到十分驚奇,直到公司里的老員工告訴他:公司里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併是家常便飯,每年都會發生幾次。

  合併前,張立所在的部門曾經倍受公司重視,作為一個直接連接商戶的平台,公司曾在該部門成立之初對這款產品寄予厚望,希望靠此轉型。

  產品上線前,團隊也是充滿激情、加班加點地做開發,997都是家常便飯。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他們發現,高層一開始制定的計劃很難實現,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曾經倍受關注的產品開始走下坡路,由於無法為公司帶來盈利而又在不斷消耗人力成本,受到冷落便成了一件彼此間心照不宣的事。

  「前陣子,我們部門被合併到了另一個核心部門裡,400多號人全部打散。雖然大家都知道平台效益不好,被合併是早晚的事,但沒想到會這麼快,合併前後基本只花了一周時間。」

  張立是第一個從原部門合併到現在部門的員工,他原來所在的技術團隊,有一半人申請了在公司內部換組,另外一半和自己一樣接受安排來到了新的部門。

  「在這次部門合併中,大部分同事選擇了換組,真正因此離職的反而很少。其實在我們這種BAT級別的公司里,待得越久的員工,換組的可選擇性更高,在一個組做得不開心了可以換一個組繼續做,很少會選擇跳槽。」張立說,「大公司部門與部門之間差異很大,有時在內部換組,身邊的同事、上級和工作內容都會發生變化,也相當於一次跳槽。有些人在換組之後不能很快融入新團隊,也會面臨淘汰。」

  其實,不論是公司外部合併還是內部合併,非核心、不盈利、與公司原有產品重合度高的部門往往都會漸漸失去重視,面臨淘汰。而那些在合併浪潮中無法以最快速度適應變化的員工,也將成為公司合併的犧牲品,變相被裁。四、面對合併,去還是留?

  討論完公司合併前和合併后的種種現象,我們再來討論大多數員工最關心的終極話題:面對合併,去還是留?

  關於這個問題,要特殊情況特殊分析,因為不同職級的員工,往往有不同的選擇。

  對於公司高管來說,「一山不容二虎」,兩家公司合併后,處於弱勢一方的創始人必然會出局。這時,作為高層管理者,跟著創始人走,開始一番新的創業,不失為一次「歸零重啟」的好機會。

  事實證明,公司合併案中的出局者,往往更容易開啟一番新事業。遠有喬布斯離開蘋果公司后二次創業,收購了皮克斯動畫這家偉大的未來之星。近有趕集網創始人楊浩湧出局后創辦瓜子二手車,目前已成為一家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企業,和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出局后創立追光動畫,再次創業做得風生水起。

  但如果你和新的主家三觀合,在新公司中沒有直接的同職位競爭者,並且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晉陞空間,也可以選擇留下,和新東家一起繼續高速前進。

  對於中層管理者來說,離開還是留下往往和你的直接老大有不小的關係。他有了不錯的新去處,你可以選擇和他一起走;他在新體系中獲得重用,你留下繼續跟著他做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如若你的上層人脈已經全線崩塌,而你還留在合併后的企業,那麼你在新平台的前景會有一段模糊期,和新領導的磨合,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亞於跳槽所需要的適應期。

  對於基層員工來說,公司合併后不要著急跳槽,而要根據公司合併的原因做出不同的選擇。如果公司是同業競爭的合併,必定產生大量冗餘職位,這時候需要考慮自己在新公司的業務中,還是否佔據話語權,或者新公司的文化和體系,自己能否適應,如果不適合,及早套現走人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公司合併是基於業務上的互補,那麼在新公司中的職位會相對穩定一些,可以留下觀察新公司的業務重心在哪,未來是否會對自己有利,再做出去留決定。

  從這些角度考慮,公司合併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員工來說並非絕對的壞事。

  而一旦決定留下,還是有不少事項需要注意,比如續簽合同時,若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發生了變化,記得要求公司將自己的工齡連續計算,如果公司既想變更籤訂主體,又不想將勞動者工齡連續計算,員工有權要求公司按變更主體前的工齡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金。

  其次,對於變更后的主體,要核實了工資、福利、工作崗位、工作地點等項無誤后再續簽合同,以免用人單位利用併購的契機對員工進行壓榨。

  100offer上有位候選人,就是因為公司合併后,薪資體系發生了變更,原公司的諸多福利也被取消而選擇了離職。

  如果你在合併浪潮中不幸成為「被宰的羔羊」,被迫離開公司,也要盡量爭取到自己的最後一份權益,將個人損失降至最小。

  一般情況下,多數公司會按法定支付相應的經濟補償金(N或N+1,N為員工在該企業的工作年限),也有不少企業願意支付更多的經濟補償,如N+X,例如Uber。

  

  100offer說:

  總的來說,公司合併是資本運作的必然結果,是公司高層之間的利益之爭,也是網際網路時代公司盈利與生存的非常手段。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普羅大眾,我們往往身處金字塔的底端,渺小又無奈。

  我們能做的,也僅僅是在選擇每一份工作時,做出更理性和更具前瞻性的判斷,避免加入不靠譜和前景堪憂的企業;在每一份工作中,充分利用公司資源全方位磨練自己,使自己不致於犧牲在合併的洪流中。

  而真正優秀的人才,從來都不會被一次公司合併打敗。

  (註:應被訪者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08: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