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所害怕的,就是成長的希望所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30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授權轉載自改變自己:wechanger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保護機制。

  理論上,我們會設計好生活的每個細節,以保護自己遠離不願面對的恐懼和內心衝突。

  麥克.辛格(Michael Singer)在他的《The Untethered Soul》(中文譯本為《起飛》,2010橡實文化出版)一書中寫了這樣一個類比:有個人胳膊上扎了個刺,而這刺正好扎在一根神經上,輕微的顫動都會給整個身體帶來觸電般的痛楚。

  他沒法轉身而不能睡覺,不能運動,也不能和其他人有過多的身體接觸,最後他學會控制外部環境的方方面面以便他能遠離刺痛的煩惱:創造適合他睡覺的工具,設計一個板避免胳膊和其他事物接觸……

  他真的就高枕無憂了嗎?

  事實上,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在掩蓋問題所在。他圍繞著問題打造了他的整個生活。

  他的另一個選擇——痛苦更少,更為簡單——就是拔掉那根刺。

  同樣,你為你內心的那根刺而在其周圍打造了你所生活的一切。

  你埋藏你幼年時期的創傷、你的恐懼和你的不安。一旦有什麼觸碰到了這根敏感的刺,你就會迅速轉移注意、將這些埋得更深,而不是任由其呈現,感受他們,並放下他們。

  Tony Robbins說過:「你的生活源於你的容忍。」你容忍著你的恐懼與內心不安,與它們共存。結果是,你的生活遠遠沒有發揮出你的潛能。

  你我都是如此。

  恐懼的演變

  

  人類在面對威脅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抗-逃離」機制。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時常遭受各種各樣的人身威脅。然而到了如今的世界,我們生存的環境變得安全許多,威脅也從外界轉移到了內心。

  現在,你更擔心不是被老虎殺死,而是對你的自我價值感到焦慮。你在意人們對你的看法,在意自己不夠好,在意是否冒犯了他人,在意失敗的發生。

  身體健康時,你不會為此費太多神,因為身體功能良好運行。但是你醒著的時間裡花費這麼多時間去考慮有關情緒方面的安好,總是想要確保自己感覺良好。就你的情緒健康而言,這說明了什麼?

  健康的情緒如同一個健康的體魄——你無需費神想太多。當問題出現時,比起將它深埋,你該做的是修復他。克服它。讓它成為過去。這樣它才不會染指你的未來。

  但這並非大多數人處理情緒問題的方式。比起修復這些問題,人們更多地是去構建一些特別詭異關係和生活圈子來阻止他們面對他們自己的恐懼或創傷。

  你本身並不是恐懼

  想要活得自由,首先需要做的是意識到你本身並不是恐懼。你只是在體驗恐懼。類似的,你的想法不等同於你,你只是意識到了你的想法。你甚至不是你的身體。你是那個在體驗在操作自己身體的獨特存在。

  你是主體-你的思想、感受以及身體體驗都是客體。

  為什麼大多數人情願繞過恐懼搭建自己的生活的理由也正源於此。他們過分將自己與一種特殊的自我概念聯繫在一起。他們在他們自己周圍創造了一個盒子——人格——去定義他們是誰以及如何行動。

  真相往往更為簡單明了:你是正在體驗你的思想、感受以及身體感官的那個「你」。「你」是一個觀察者,觀察你周圍的外部和內部世界。你要知曉什麼是由你自己來決定的。心理學家稱這種行為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你關注在與「你」有關的想法、感受以及事物。你所關注的一切,不斷擴張。而只有你意識到的東西對你來說才是真實的。

  當你體驗到某種和一種恐懼或情緒煩惱——內心的刺——有聯繫的事物時,你的注意力會立刻從你在做的事情上轉移。但是你要知道你體驗到的想法和感受並不是你的全部,而是一個信號說明你有仍待解決的內心衝突。所以當你遇到這些內心的刺時不要將它們深埋,而讓它們回歸最本真的存在:你的感受。不要逃避、不要讓自己從這些事情上分散注意力。去充分地觀察和體會,從而寬恕自己或這件事,在這個過程重新認識自己。雖然會讓你不適,但跨過去了你就將自己從這件事上解放了。拔掉那根刺。

  活得沒有恐懼

  

  大多數人其實都生活在「黑客帝國」中。而這個黑客帝國是你為了保護自己而建造的盒子。Tim Grover在他的書《Relentless》中寫道:「別想了,你早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並且知道該怎麼做。但究竟是什麼攔住了你?」

  離開虛擬帝國唯一的方法就是直面現實。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將自己暴露在恐懼和情感問題中。在這麼做之前你一直都只是生活在虛幻中。

  你跨出舒適區的第一步便開啟了自己的靈性。「活著」的本質是敢於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Jack Canfield說過:「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恐懼的彼岸。」

  你在怕什麼?

  你在躲避什麼?

  你在逃避怎樣的體驗?

  你在逃避怎樣的對話?

  你又在逃避自己與哪些人接觸?

  如果你鼓起勇氣直面自己的恐懼並從中獲得成長,那生活會怎樣?你與他人的關係又會變成什麼樣?工作呢?

  當你面對自己的恐懼時,恐懼將會消失。

  所以你有兩個選擇:

  1. 和大多數人一樣安逸地生活在恐懼的周圍。

  2. 將自己暴露在所有自己害怕的事情上,然後跨過去建立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埃莉諾羅斯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說過:「你停下直面恐懼的每一次都將獲得力量、勇氣和自信。你能夠對自己說:』我不再害怕這個恐懼。接下來是什麼我都有能力面對。』你必須做那些自認為無法做到的事情。」

  成長的快速通道

  

  追求卓越的關鍵在於擁抱一種有機的長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活在一種靜態的安全的平庸貝殼裡。通常,成長的代價是過去的舒適和安全感。—— Josh Waitzkin

  美國著名國際象棋選手Josh Waitzkin在練習太極的時候注意到人們總喜歡選擇與自己平級或低一級的人來練習,目的是為了成功。可是結果呢?他們一直都止步不前。相反的,Waitzkin每次都找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漸漸地,他將強大的對手一個個都打敗了。他選擇強大對手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輸。輸了以後,他會被迫儘快適應。而他腦中的鏡像神經則會讓他去模仿、匹配並對抗強大的對手。

  通過與比自己強的人比賽,Waitzkin的缺點充分暴露。長此以往下來,他的這些缺點都被發現並不斷進步。

  玉不琢不成器。

  在一個共處的環境里,人們總想要成為那個最聰敏的。而你要做的就是成為那個最蠢笨的。這需要強大的自謙精神。大多數人的自我都是膨脹的,難以讓自我去感知不足。但是,如果你一直保持在社交圈裡的謙卑,你會發現自己的快速成長。

  與其去避免冒充者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一種心理問題,這類人雖然很成功但總是無法認同自己的能力),不如去擁抱它。當你覺得自己是個冒充者時,你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你正在超越你自己。

  幾年前,我開始為創業者和高層管理者提供諮詢服務。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比我大十多歲,而且更有經驗,在經濟上也比我更成功。

  所以諮詢的前幾周,我總是在擔心他們會認為我的能力不足,是個騙子而開了我,然後公開嘲笑我。

  但是這並沒有發生。

  幾周后,我意識這些人和組織都對我建議的戰略和和提出的見解十分欣賞。這種冒充者綜合症紮根在我的腦子裡而不在他們的世界。

  充分暴露自己的缺點和恐懼是實現成長的快速通道。它強迫你處於一種流動的狀態,強迫你去迅速適應失敗。失敗是學習的快速通道。

  就像Waitzkin那樣將自己放在一個很容易失敗的機會中。失敗的幾率越大,你能學到的就更多。你需要適應的速度越快,對你的關注力的要求就更高更深。

  不要與你認為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約見。努力去接觸那些遠遠超過你的人。

  成為房間里的愚笨者。

  置身於一群比你更有錢、更強健、更有靈性的人中。

  保持謙卑,暴露自己,跨出「黑客帝國」!

  克服自己的惰性

  

  大多數人的生活伴隨著恐懼是因為他們最主要的考慮是自己的感受。大多數人追求他們深信能令他們快樂的社會關係或事業有成。

  但是你不能單單追逐快樂。

  快樂是你在追求更高境界時偶得的附帶效應。目標牽引的動力總是大於激情誘發的動力。

  如果你在做事情的時候那個「為什麼」足夠分量,那麼你將會為了它甘願付出一切。你需要一個讓自己真正信服的理由。這樣,當你在投入時,你會願意為此去嘗試失敗。

  重點不在於你,而在於那個理由,是高於你目前能力的那個目標。

  當你愛上了一個人,你將會願意為ta擋子彈,你會甘心為ta而死。同樣的,你也會為了你的所愛去真實地活著。真實地活著只存在於我們的恐懼之外,在你的「黑客帝國」之外。愛能驅逐恐懼。

  你根本不需要一個盒子來保護自己,拋開那個你虛擬出來的自我概念。你真正是什麼樣的人是無法定義的。忘了你以為的自己,相反,跟隨你的恐懼。它們能夠指引前進的方向。

  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而不是你的恐懼定義出來的那個人。活著,為自己,更為那個深入骨髓里你所信仰的嚮往。

  來源:改變自己:wechanger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7: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