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林漫步】為清朝畫上句號的隆裕皇太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7 08: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黃華平 文史天地

  在大清帝國最後10年間,有兩個重要的女人是不得不提的,一個是眾所周知的慈禧,另一個是則是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這兩個女人,一是姑姑,一是侄女,都出自葉赫拉那氏,都成為皇后、皇太后,大清帝國後宮的主人,但兩者命運卻大不相同,慈禧太后不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還享受過甜蜜的愛情,而隆裕雖貴為皇后,卻沒有光緒皇帝的寵愛,雖是後宮之主,但卻受珍妃等人的排斥。宣統皇帝繼承大統后,隆裕雖成為皇太后,與小叔子載灃共輔幼帝,卻又因革命風起,最後不得已親手簽下退位詔書,成為千古帝制的收場人。

  老佛爺的接班人

  1910年老佛爺走了快兩年,清政府的改革仍在繼續。已經5歲的宣統溥儀顯然只是個虛設的小皇帝,真正掌握實權的是老佛爺臨死之前指定的那幫接班人。其中溥儀的生父醇親王載灃做攝政王,而她的侄女則被安排接自己的位置,做了「裁奪大權」的皇太后。

  

  ▲隆裕(右一),瑾妃(左一),慈禧(中)。

  這位接老佛爺的皇太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后。在人們普遍的認識中,以為溥儀的皇后婉容是中國的末代皇后,而事實上,婉容哪算得上什麼真正的皇后,她的丈夫溥儀6歲的時候就辭職不做皇帝了。在歷史上,最後一位從大清門正式入宮的皇后,應該是慈禧太后的二侄女葉赫那拉·靜芬——後來的隆裕皇太后,她是光緒皇帝明媒正娶的大老婆。  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太后二弟桂祥的次女,雖然相貌平平,但受過良好的貴族教育,端莊賢淑,為老佛爺所喜愛。在靜芬很小的時候,老謀深算的慈禧便打算將靜芬接進宮內,嫁給光緒皇帝,想用牢牢的血緣關係控制皇帝的寶座。於是,她老早就給二弟桂祥撂下一句話,靜芬不準嫁給別人。有了慈禧的話,桂祥不敢違命,靜靜等待老佛爺安排。時光一晃,靜芬已是19歲,她的姐姐和妹妹都分別嫁人,而她卻仍待字閨中。至1889年,靜芬在姑姑慈禧的一手主導之下,被選為皇后,嫁給了比自己小3歲的表弟光緒。

  大婚之初的隆裕並沒有新嫁娘的歡樂,也沒有後宮之主,母儀天下的榮光。光緒皇帝的異常冷淡讓她獨守空房,成了典型的活寡婦。  光緒皇帝為何對皇后如此冷落呢?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大體上有這麼幾種說法。一是,隆裕長得不夠漂亮,當年在選后妃之時,光緒就沒有相中這位表姐,自然是說明這一點;二是因為隆裕的特殊身份,是慈禧太后的內侄女,在光緒看來,這位表姐是太后安排在自己身邊的卧底,專門來監視他的一行一言,無疑徒增對她的幾分怨恨;還有就是人們普遍認為隆裕心胸狹窄,是個十足昏庸愚蠢,愛告黑狀,精於攻心的妒婦。此番種種,除了隆裕確實不是美人和慈禧內侄女身份外,其他皆無可考的憑證。  不管怎樣,光緒與隆裕之間,事實上的夫妻名分雖存,但情薄意寡。沒有皇帝的寵愛,對隆裕來說已是極大不幸,更讓她心灰意冷的是想從姑姑那裡獲得親情也是望穿秋水。隆裕之所以能進宮,是因為慈禧太后一手主導的,但自隆裕進宮以來,慈禧似乎並不喜歡這個侄女。對隆裕來說,慈禧的要求異常嚴格,據葉赫那拉·根正回憶,其爺爺即隆裕的弟弟在任御前侍衛之時,曾和隆裕有過單獨會面,姐姐曾傷心地跟他說:「我雖然貴為皇后,但總是得處處小心謹慎,老太后比皇上對我還要嚴厲,稍微疏忽一點,我肯定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隆裕的說法當然有點誇張,老太后慈禧怎麼可能會要她的命呢?不僅不會要她命,而且還會保護她,極力維護其後位的。就算慈禧對其要求非常嚴格,那還是希望侄女能夠和她一樣,將來能夠獨當大任,所以每當隆裕表現差勁之際就會覺得很惱火,在一次慈禧命人杖責珍妃之時,隆裕當場嚇暈,這一表現令慈禧非常失望。  在沒有愛情和親情的深宮,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將如何度過漫漫的長夜呢?隆裕面對兩情相悅的珍妃和光緒,又不得不處處討好慈禧,同時還有同治帝留下的后妃,個個都不是省油燈,處處是危機四伏。但隆裕有個信念,就是沒有愛情,至少要保住后位。正如她曾對自己弟弟所說的:「很多人對我這個皇后位置,心存忌恨,恨不得我能早死。而我在這個宮裡還剩什麼啊?唯一能讓我堂堂正正維持我自己尊嚴的就是這個位置了。可還是有人要打擊我,想把我從這個位置上趕下去,我現在的主要任務,也是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是想方設法保住我的位置,否則我就什麼都不是。」  珍妃死後,威脅隆裕后位的不再是珍妃,而是她的姑姑慈禧,在帝黨和后黨紛爭之時,慈禧太后欲廢掉光緒皇帝,如此的話則隆裕的后位自然不保。好在有驚無險,經庚子之亂之後,由於西方列強反對慈禧廢帝,而使光緒能安然坐著虛君。隆裕在慈禧和光緒的陰影之下度過了漫長的20載。

  從後宮走到歷史的前台

  1908年的初冬,大清帝國最重要的人物,光緒和慈禧先後染病,而且似乎病得很嚴重。垂垂老去的慈禧,雖已是面容消瘦,但仍然是這個王朝說一不二的人物。慈禧自知命不久矣,於11月13日召集重臣討論有關身後接班人的問題。事實上,在這個老太婆心裡早就打算好,只不過走個過場而已。但對隆裕而言,曾經一度風平浪靜的心又懸了起來。  本來隆裕接班皇太后是順理成章的事,只不過當年同治皇帝死的時候,老佛爺讓年僅4歲的光緒接班,首開了兄終弟及的先例。為平撫皇室內外的不滿,慈禧曾承諾光緒的兒子將繼承同治,兼祧光緒。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光緒也沒有子嗣,只能從近支貴族選擇一人入承大統,承繼同治是肯定的,但是否兼祧光緒那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慈禧對光緒沒有好感,兩人之間矛盾重重,因而慈禧會不會同意兼祧就存在懸念。如果,新皇不兼祧光緒,那麼光緒皇帝的皇后就不能上位成為太后,這對隆裕皇後來說是極度不利的。  果不其然,慈禧太后初只提讓醇親王載灃長子溥儀為大阿哥,作為儲君,以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承繼同治帝。在側的軍機大臣奕劻、世續及張之洞等都提議新君應兼光緒皇帝之祧。尤以奕劻,堅請太后在諭旨中應加入「兼祧大行皇帝」一語,太后聽了,默不作聲,臉上頗有怒容。奕劻跪地力請,瞌頭不已,太后才點頭應允,於是始傳出醇王監國之諭。

  

  ▲光緒與珍妃

  既然,新皇帝兼光緒皇帝之祧,隆裕成為太后也就非常自然,但慈禧知道自己的這個侄女不是一個呼風喚雨之人,也不可能挑起軍政大權,仿效自己垂簾聽政,所以在發布載灃做攝政王之時,還是沒有提及這位皇后的晉級問題什麼。直至11月15日,慈禧明知不久於人世,才發布最後一道諭旨,要攝政王載灃凡遇軍國大事必須向皇太后請示,這是隆裕後來順利成為太后的法寶。  1908年12月2日,溥儀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宣布明年為宣統元年,尊隆裕為「兼祧母后」,上徽號「隆裕」,史稱隆裕皇太后。隆裕終於從深宮之中走出,走上歷史的前台,雖無軍政大權,但按慈禧的遺命,小叔子載灃在許多大事上必須要聽聽她的意見。入宮20載,既沒有得到丈夫的愛,也沒有姑姑的關照,在他們雙雙離去之時,卻又要她把偌大的家園守住,隆裕甘心情願嘛!她又該怎麼辦呢?  隆裕不善於巴結於人,所以朋友圈不多,自當了太后,時有秉裁軍國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寶座,必須要保住溥儀的帝位,這就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與那些手握實權的親貴與外臣聯合。因此,當載灃樹威立信,籌建統治班底之際,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設法籠絡一些大臣,以防止小叔子權力過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隆裕拉攏的對象是慶親王奕劻,這個慶親王因得慈禧太后的恩寵,受封清王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在朝中權力很大,與練兵起家的袁世凱互為呼應,一個掌政,一個管軍。載灃剛當上攝政王的時候,只有慶親王能與之相抗衡。而隆裕太后對於奕劻本來就感恩戴德,當初不是因為慶親王的懇請,她這個「兼祧母后」和太后之位難保,所以隆裕太后本著報恩引慶親王為自己陣營的人。隆裕太后與慶親王的聯合,並非不是明智之選,對初期制衡攝政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後來卻給隆裕帶來巨大的隱患,由於過分相信奕劻,乃至也將奕劻之心腹袁世凱當作可靠人馬,最終上當受騙。  如果時代昇平,而隆裕太后又足夠強,她未嘗不有可能成為清王朝新一代的女主人。但隆裕一個條件都不具備,儘管有一定的外援,但在袁世凱被罷黜之後,一時難有作為。小叔子載灃也不是個老實人,對隆裕經常性地指手畫腳,頗有微詞,起初,載灃礙於情面,盡量敷衍,後來隆裕越管越寬,居然開始私自決定軍機大臣的任免。這大大刺激了載灃,載灃決定進行有限的抵制,有一次載灃擬提名那桐為軍機大臣,請示隆裕,不想隆裕卻推薦袁世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當軍機大臣。這一下,載灃被惹火,雖然他也答應讓兩人同時入值當軍機大臣,但不無警告地提醒隆裕說,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議,這些具體政務,不必煩勞大駕。載灃雖沒明說,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讓她不要越位。經此一遭,本來就沒什麼實權的隆裕,從此就很少直接出面干涉載灃,對於幼帝只能盡母親的責任,而對這個國家她已是有心無力。

  親手簽下退位詔書

  1911年的春夏之交,大清帝國烏雲密布,先是攝政王載灃推出的「皇族內閣」,令立憲派感到失望,緊接是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幹路國有」政策,讓川省民眾群情激憤,繼有川督趙爾豐殘殺請願百姓,而至點燃革命的導火線。武昌的一聲炮響,大清帝國立即陷入全面的危機。  在這個緊要的關頭,本來應該是攝政王載灃苦心建立起來的親貴集團發揮作用的時候,但這群平時威風八面的王爺、大臣們沒有一個敢於挺身而出。只有那個陸軍大臣蔭昌勉強帶著部分北洋新軍前往武昌鎮壓,可是他還沒有到前線,就發現這支軍隊根本指揮不動,只得如實彙報給了載灃。無奈的載灃,只得向隆裕太后建議起用那個曾經被罷黜的袁世凱,可是袁世凱並不買賬,推三推四,意在獲取更大權力。  12月6日,被逼無奈的攝政王載灃只得將大印交給隆裕,隻身退回醇親王府邸。載灃撂挑子跑路,讓隆裕太后一下子變成孤家寡人,這意味著隆裕太后、宣統小皇帝失去了手中唯一可以信賴的救命稻草。那個新任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雖然表面宣稱「某為大清總理大臣,焉能贊成共和!欲使余欺侮孤兒寡婦,為萬世所唾罵,余不為也!」但外人清楚袁世凱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束手無策的隆裕,手中既無軍權、財權和政權,也沒有可用之才,只能將賭注壓在袁氏的身上。  很顯然,在政治方面,隆裕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隆裕本來就不是一個會玩弄權術之人,且久居深宮,要說處理宮闈矛盾倒有點經驗,而對於這樣一件關係國運的大事,只能聽憑袁世凱的擺布。當袁世凱告訴她,南方革命黨人和她談判,退位共和之時,隆裕垂淚說「汝看著如何辦,即如何辦。無論大局如何,我斷不怨汝。即皇上長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看樣子,此時的隆裕已是心力交瘁,也打算撂挑子了。  在隆裕太后全面放鬆戒心之下,袁世凱採用擁兵自重和兩面夾擊的方法,一方面向隆裕太后要權要錢,一方面坐下來和南方革命黨人談判。因為,對袁世凱來說拚死捍衛大清,最多也只能換來內閣總理大臣的高位,而一旦共和了,革命黨人開出的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則將是開萬世的基業,這遠遠比作奴才更有吸引力。  袁世凱開始加緊逼宮,並向隆裕表示會為清王室向革命黨人要求一個體面的下台方式,這就是後來袁世凱與革命黨人所議的《優待清室條件》。1月16日,袁世凱聯合內廷的大臣向隆裕太後上書,請求退位,並不無威脅地暗示,如果不退位將有性命之憂,嚇得隆裕太后哭著說:「皇上還小,務必保全我們母子兩人的性命。」  在袁世凱的步步進逼之下,1月17日、18日和19日隆裕太后在太和殿連續3天召開御前會議,商討皇帝去留問題,以及南方革命黨人提供的優待條件,參加者均是清廷的親王與貴族。  會上有人反對退位,認為民軍不可怕,反對退位搞共和,但更多人都是默不作聲,隆裕一直焦慮,難下決斷。不日,堅決反對皇帝退位的宗社黨首領良弼遇刺身亡,這使隆裕的抵抗信念徹底崩潰,只得選擇退位一條道路。  但為大清皇室的顏面,隆裕向袁世凱提出3個條件,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10字;第二,不提「遜位」兩字;第三,宮禁和頤和園可以隨時居住。隆裕的這3點要求,其實是想為將來滿族東山再起留下後路。在袁世凱應允之後,隆裕才最終答應皇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即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紫禁城養心殿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這一天,文武大官像往常一樣,頭戴翎頂,衣冠楚楚,冠帶一新,來到乾清宮外候駕。領班大臣不是閣揆袁世凱,而是他的代表外交大臣胡惟德,一同在側的包括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郵傳部大臣梁士詒等數十人。  不多時,隆裕太后在兩名太監的引領下,牽著6歲的溥儀來到大殿,慢慢坐上寶座。隆裕太后沒有像往常一樣垂簾,大臣們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行叩首之禮,而只是向太后和皇上三鞠躬,這就算行過禮。緊接著,領班大臣胡惟德代表袁世凱向隆裕告假,隨後即由御前太監將早已準備好的退位詔書遞給隆裕。隆裕看了詔書幾行,已是淚如雨下,心裡不免難過,大清國200多年的江山難道要斷送在我手中嗎?隆裕已顧不得太后的體面,由小聲嗚咽變成了嚎啕大哭,朝堂之上的一干大臣也被這凄涼的氣氛帶動,也不禁潸然淚下,作為袁世凱鐵定的支持者胡惟德、趙秉鈞也不免乾嚎了幾聲。  但胡惟德心裡清楚,今天必須要得到退位詔書,但見太后只顧傷心,難免怕有變化,遂擦了擦眼淚,從衣袖中拿出了一份電報,向隆裕報告說,南方革命黨人發來一封急電,說本朝若不在15點之前頒布退位詔書,即取消皇室優待條件。聽到此,隆裕打起精神,吩咐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在詔書用印,隆裕終於在宣布清王朝的死亡證明書籤了字。  隨即按照程序,由太后將詔書頒給胡惟德,由胡惟德宣讀退位詔書的內容。念畢,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就結束了。隆裕太后,由於過度悲傷,差點摔倒,幸好有太監攙扶回到後宮。  瞬間,一個王朝壽終正寢,曾經的榮光、曾經的爭鬥就此定格,一切俱往矣!  隆裕太后自頒布退位詔書之後,雖然許多人對她的這一行為大加讚賞。但作為帝國的女主人,是她把整個大清帝國斷送,心中不免愧疚,這是可想而知,無論如何她也不可能坦然釋懷的。因此,退位后,她幽居深宮,再也沒有勇氣去面對將來的生活,長期的憂鬱,使得隆裕形銷骨立,到1913年2月22日這位生在亂世之中,夾在姑姑與丈夫之間難以自處的悲情皇后戚戚離世。  縱觀隆裕的一生,少時被冷清宮20載,雖貴為皇后,地位卻無足輕重。晚近,與小叔子共政,卻又逢亂世,結果小叔子跑路,留下她孤兒寡母,任憑袁世凱擺布。最後,為保全皇室簽下退位詔書,終結了大清王朝。不管怎麼說,在關鍵時刻,她順勢而為,於民於國均為有利,而至於有人指責她應為大清朝滅亡承擔責任之說,似有不公,「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版權所有:文史天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7 18: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