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是他!在幕後幫李世民篡改歷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3 2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高成 時拾史事

  六月一日,二日,三日……接下來的一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曾經的曾經,帝國首都長安的城門前,兩派勢力相互廝殺,血流成河,場面極其血腥......毫無疑問,這場鬥爭的結果,勢必影響這個國家的命運。雙方不論誰贏了,必一方會被後世指責。兩年後,失敗者下葬了。

  一千多年後(準確說是三年前),他的墓誌又被挖了出來。拭去泥土,內容如下: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

  王諱建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看完后,你會發現這塊墓誌是何等的言簡意賅,一個謚號是王的人,墓誌竟然只記載名諱、忌日、葬日、墓址,太奇怪了。就算是僧人、低級嬪妃,也不至於是寥寥數語呀。這麼說吧,就好比看新聞,內容越少,往往事越大。李建成墓誌的簡略,恰恰反映了李世民內心深處的糾結與不安,人雖然是他殺的,但此時的他不知道該寫些什麼最為穩妥,索性,就不寫了吧(想想武則天的無字碑,會不會也是這種情況)。

  又過了十幾年,李世民捧起了大臣編的本朝史,當他逐字逐句地審視完內容,卻連連搖頭。「上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讀起來感覺作者在刻意隱藏什麼,有難言之隱,不禁讓讀者浮想聯翩。為此,李世民對房玄齡下達了重要指示,說:「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我在六月那天殺大哥和弟弟,是為了保衛大唐的江山社稷,是為了天下蒼生,如此大義滅親之舉,你們何必遮遮掩掩!於是房玄齡又去修改《高祖實錄》與《貞觀實錄》,爭取符合領導的要求。

  

  (唐墓壁畫)

  本來史官記載了什麼,皇帝是不能看的,應該迴避。唐太宗明明知道,但他就是要看,因為他對過去的很多事情不放心,怕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被後人知道了,影響不好。尤其是六月四日發生的玄武門之變,更是李世民極其渴望修改的。道理雖然如此,但肯定不能明說,所以在李世民口裡,看《起居注》《國史》的理由變成了:「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朕跟以前那些皇帝不一樣,情況特殊,我看它們,是為了糾正自己的過錯,吾日三省吾身。

  諫議大夫硃子奢一聽,得了吧你,你那點花花腸子誰不清楚,連忙勸諫,其中有言:「如此,則莫不希風順旨,全身遠害,悠悠千載,何所信乎!」皇帝都看過了,史官為了保命,肯定往好的寫,這樣寫出來的歷史,還有誰相信?可是李世民終究放不下那顆蠢蠢欲動的心,還是看到了。

  

  修改歷史的幕後人員

  四百多年後,一本叫《新唐書》的正史橫空出世,翻開其中的《奸臣傳》,第一位奸臣的就是上篇文章的主人公——許敬宗,據《許敬宗傳》透露,老許之所以成為奸臣,一個理由是他財迷心竅,利用職務之便,蓄意篡改歷史。因為怕你不相信,作者特意舉出了幾個事例證明,給人一種鐵證如山的感覺。其證據如下:

  1.抹黑封德彝。大業末年,江都之變爆發,許敬宗的爸爸許善心和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同日遇害。當宇文化及的屠刀架在二人脖子上時,虞世南伏地,請求替哥哥去死;許敬宗則手舞足蹈,哀求饒自己一命。當時封德彝擔任內史舍人,眼前的一幕他看的清清楚楚。事情過後,他趁機對人說:「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許、虞二人的境界高下立判,於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全國人民都知道許敬宗貪生怕死了。為此,老許懷恨在心,等到給封德彝寫傳記時,心裡那叫一個高興,你也有今天!總算找到機會報仇了,乾脆就「盛加其罪惡」。

  2.拔高錢九隴。錢九隴,本是個皇家奴隸,出身卑微。後來許敬宗看錢將軍發達了,把女兒嫁入了錢家,收了不少好處。等到編寫史書,為了讓親家名垂青史,捏造了許多功績,還把他和劉文靜、長孫順德放在同一卷中。

  3.美化尉遲敬德。許敬宗的兒子娶了尉遲家的女兒,為了幫尉遲敬德一把,許敬宗不光把尉遲將軍的劣跡剔除了,還無中生有了許多優秀事迹,比如李世民曾經寫了篇《威鳳賦》送給長孫無忌,結果許敬宗改成賜給了尉遲敬德。

  4.美化龐孝泰。百州人龐孝泰,本來就是個「蠻酋凡品」,他曾率領軍隊征討高句麗,高句麗人知道他懦弱,派兵擊敗了他。結果許敬宗收了龐將軍的錢,竟然在史書里寫龐孝泰屢屢打敗敵軍,斬獲數萬。詭稱:「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泰耳,曹繼叔、劉伯英皆出其下。」

  當初李世民篡改歷史,說唐朝的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如果沒有秦王高瞻遠矚,極力勸說,李淵壓根不會想到起兵。在征服天下的過程中,也完全是李世民的功勞,父皇只不過是躺贏,所謂老子坐殿,兒子打江山。至於李建成和李元吉,更是被刻畫成了嫉賢妒能的窩囊廢,他們沉迷酒色,狩獵無度,「以庸劣居其右」,為了保住地位,多次暗害秦王,幸好秦王福大命大,死裡逃生。隨著形勢越來越危機,李世民最終忍無可忍,不得已殺了他們。

  許多人對以上說法深信不疑,覺得既然正史記載了,肯定就是史實。要是真這樣,正中李世民下懷,他就是希望後人如此思索,掩蓋自己奪位不正的硬傷,如果不抹殺李建成的才能、功績,當世和後世的老百姓就會問了,李建成表現地還不錯呀,怎麼就給殺了,李世民政權的合法性就會被質疑,這樣明顯是不利於他的統治和個人名譽的。同樣,兩唐書對許敬宗的質疑也是值得懷疑的,不能正史說什麼就接受什麼,正史也是人寫的,作者也有他的政治目的和個人好惡,盡信書還不如無書呢,更何況是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

  到底是誰在篡改?

  讀完上面四個罪證,你肯定會有一種感覺,許敬宗權力非常大,只要給他錢,他就幫你辦事,幾乎是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為所欲為。

  然而,這明顯是做不到的,因為許敬宗撰寫的並不是他個人的專著,他參與的是官方歷史的修訂。既然是為政府做事,肯定就不是他一個人在做,別說皇帝不會允許你一個人寫,就算讓了,工作量這麼大,寫到猴年馬月也寫不完呀。比如開頭我們就說到,除了許敬宗,還有房玄齡也參加過,再加上敬播,褚遂良等,做這個事的大臣肯定不少。如果許敬宗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私自篡改歷史,很有可能會被同僚發現,到時他肯定是解釋不通的。

  不光同事會看,皇帝也是要看的,而且還會提出修改意見。你如果自己篡改歷史,被皇帝看出來了,八成就攤上大事了。咸亨四年,李治對大臣說:「昨觀國史所書,多不周悉,卿等必須窮微索隱,原始要終,盛業鴻勛咸使詳備。」隨後下詔「劉仁軌等改修國史,以許敬宗等所記多不實故也」。這兩句話透露了幾個信息,第一,李治跟李世民一樣,要看國史。第二,許敬宗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是團伙作案。第三,老許編的國史有很多不實的內容,連李治都看不下去。

  的確,國史的編撰是個極為嚴肅的問題,對當局來說,關係到政權的政權的合法性,不容有錯。對個人來說,千秋榮辱,盡在其中,誰希望自己遺臭萬年,被子子孫孫視為反面人物?所以歷史不是你想改就能改,尤其是敏感的本朝史,更要盡量根據今上的指示辦,否則皇帝不信任你,官不好當了。因此,與其說許敬宗篡改歷史,還不如說李世民父子篡改歷史,老許只不過是個執行的,他能左右的東西不多。

  封德彝被黑的真相

  知道了這些,可以明白了,許敬宗等人確實篡改了歷史,但怎麼改,恐怕不是他能決定的。就算沒有許敬宗,也會有李敬忠,王敬忠去做這個事,不差人。下面我們就重新來審視下4條罪狀。

  第一條指控,《舊唐書》說許敬宗黑封德彝的原因是後者敗壞了前者的名聲,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封德彝這個人物。封德彝原名封倫,德彝是他的字,此人頗有才華,尤其善於察言觀色,曾經得到過前隋宰相楊素的賞識,楊素說:「揣摩之才,非吾所及」,對封德彝揣摩領導心思的能力讚不絕口,自嘆不如。每次和他討論國家大事,楊素都忘了時間,等明白過來,說:「封郎必當據吾此座。」換成現在的話,就是我在國務院辦公室的那個位置遲早是你的,能夠獲得楊素的認可,絕非等閑之輩。大業十四年,封德彝參與了江都之變,殺死隋煬帝,後來降唐,被李淵看重,封為宰相,貞觀初年病故。

  

  (李淵)

  封德彝說許敬宗貪生怕死,「人以為口實」,但這只是封德彝的一面之詞。翻看《隋書》的相關傳記,可以分析出封德彝的說法可能並不靠譜。《隋書》告訴了我們事情的大致脈絡,在宇文化及弒君后,百官前來朝賀,唯獨許善心不去,於是其黨羽將許善心抓到朝堂,本來宇文化及想釋放他的,但因為許善心不向他屈服,觸怒了宇文化及,最終慘遭殺害。既然是抓到朝堂,而且針對的是許善心,那麼就不關許敬宗什麼事了,他當時就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官,沒必要把他也抓去見宇文化及吧,他算哪根蔥呀。所以許敬宗很有可能並不在場,更不可能「舞蹈求生」了。我們有理由懷疑許敬宗,同樣有理由懷疑封德彝。

  要是許敬宗真的蓄意抹黑封德彝,那麼經過劉仁軌等人的修改,後人應該看不到許敬宗改編過的歷史了,封德彝應該清白了吧。但是翻開正史,會發現封德彝仍然不是什麼好角色,甚至有人在刻意貶低他。比如有「故(虞)世基之寵日隆,而隋政日壞,皆倫所為也」。把隋政日壞的鍋全甩給封德彝了,千錯萬錯都是他的錯,明顯是有意誇大。可見,封德彝並不是什麼唐人認可的歷史人物,就算許敬宗不醜化,其他人也會做出類似的事情。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難道是幕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沒錯,還真有,以下這段材料就可以反映出來:

  時高祖將行廢立,猶豫未決,謀之於倫,倫固諫而止,然所為秘隱,時人莫知,卒后數年,太宗方知其事。十七年,治書御史唐臨追劾倫曰:「臣聞事君之義,盡命不渝;為臣之節。歲寒無貳。苟虧其道,罪不容誅,倫位望鼎司,恩隆胙土,無心報效,乃肆奸謀……此而不懲,將何沮勸?」太宗令百官詳議,民部尚書唐儉等議:「倫罪暴身後,恩結生前,若歷眾官,不可追奪,請降贈改謚」詔從之,於是改謚繆,黜其贈官,削所食實封。

  大意是說當初李淵想把李建成廢了,立李世民為太子,但事關重大,手心手背都是肉,心裡猶豫不決。思前想後,決定問計於封德彝,聽聽老封啥意見。封德彝知道后,堅決反對,高祖於是作罷。因為事情非常隱秘,當時全中國沒幾個人知道。可是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多年後,談話內容泄露。李世民還是知道了。盛怒之下,唐太宗有種被欺騙的感覺,因為當初封德彝在尚書省患病後,李世民親自前往慰問。等到他病逝了,太宗「深悼之,廢朝三日」,待他不薄。

  

  (唐墓壁畫)

  如今騙子暴露了,就要清算封德彝。在聽了唐儉的意見后,做出處理:把謚號改為繆,並收回贈官。有了這件事,修史書的時候可以給封德彝奠定一個基調了,肯定不能寫成什麼好人。他心裡都反對唐太宗的統治,更傾向於隱太子。

  但對於這件事情的真假,坊間存在相當多的爭論。既然他們討論這麼敏感的事情,又極為隱秘,肯定是二人獨處一室,周圍無人,屬於宮廷密事。都到這份上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理論上講應該沒有第三者知道。所以那個揭秘者是什麼身份?他是如何獲悉真相的?有沒有其他人證物證?而且當事人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封德彝死了十幾年,李淵駕崩了八年,死無對證,他們生前不大可能會把事情說出來,一下子冒出來這檔子事,怎麼核對?

  有人猜測是許敬宗乾的好事,因為封德彝誣陷了他,作為報復,他要把封德彝搞臭,禮尚往來嘛。不管怎麼說,密談存在與否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李世民是否信以為真。要是信了,那麼史書上對封德彝的評價就不可能正常。一個官方否定的人物,被「盛加其惡」,是再正常不過的的事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6 0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