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溥儀竟從皇宮帶走了這麼多資產 , 怪不得走到哪都牛哄哄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9-6 00:09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12年,溥儀已經退位,但南京臨時政府還是給皇室留了活路,並且擬定了一份《清室優待條件》,其中重要的一項規定是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這當中雖然沒有明確「皇室私產」的範圍和內容,但據當時清室的理解,是宮內所有的物品,包括文物、銀兩及綢緞桌椅等日用品,應按照優待條件全部歸為「皇室私產」。民國政府對此雖無明文確認,卻也未曾表示異議。

  

  912年清帝退位之際,其主要私產包括:皇宮內藏物品(文物、銀兩、日用品)、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內藏物品、盛京行宮(今瀋陽故宮)內藏物品,頤和園以及數量不明的皇家莊田。今天我看看起來這些文字不多,實在他們實在是價值連城。

   可能也是當時國民政府自身也比較混亂吧,民國政府犯了個大失誤,未將宮內文物從皇室私產中區分出來。這導致很多文物不知所蹤。宮內藏品中,最具價值的乃是數量浩繁的文物。這些文物,大部分是自民間搜刮而來,尤以乾隆時代之搜刮最為有力。

  

  僅以法帖名畫為例——康熙年間,宮廷所藏法帖名畫,主要來自臣工的貢獻;宮廷鑒賞能力有限,高士奇等人甚至敢做出保留真跡、以贗品進貢之事。至乾隆時代,法帖名畫漸漸聚集於可數的民間巨富之手,反給了乾隆搜盡民間法帖名畫的便利。

  據美術史家、博物館學家楊仁愷總結:乾隆往往可以只憑一道諭旨或少許代價,即可將海內收藏名家辛苦數代積累的藏品,收歸宮中,「總之,客觀條件對弘曆有利,加上他對書畫的佔有慾特彆強烈,於是清宮所積累的法書名畫日盛一日,幾乎民間流傳的珍貴墨跡,大都歸於內府收有了。

  乾隆以後的書畫積累明顯下降,因為民間流傳的名跡已先後集中於朝廷。清內府的庋藏是歷代法書名畫的一次大集中,基本上把歷來流傳下來的名跡羅致到手,總數在萬件以上。」

  很快,民國政府就發現這是一個重大失誤。1912年12月,熊希齡出任熱河督統,發現熱河行宮內各種古物倒賣嚴重,遂呈請袁世凱,請求整理避暑山莊中之古物,將其運至北京,以一定的價格從清室手中買斷,交博物館收藏。袁批准此議。

  

  自1913年11月至1914年3月,民國政府共從熱河行宮、盛京行宮,各運輸古物11萬餘件至北京。這些文物,被收藏在位於於紫禁城前朝的「古物陳列所」內。

  但因為民國政府沒有錢支付給清室,直到1916年9月,國務總理段祺瑞在給總統黎元洪的呈文中,仍不得不承認:「文華武英各殿所陳列之古物,均系清室私產,共七十餘萬件,估價約五百餘萬元。

  分列品類,登記冊簿,本擬由政府備價收歸國有,徒以財政支絀,迄未實行。」 既然民國政府承認這些陳列品仍屬於皇室私產,清室也毫不客氣,「東海珠製成手串」、「鑽石寶劍二具」等諸多文物,先後被清室內務府取走。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迫搬離紫禁城。宮內尚存的絕大部分關乎歷史與文化的文物,被保留了下來。交由溥儀帶走的主要是珠寶、銀兩、日用品等私產。其中銀兩一項共計十一萬餘兩。除留下數顆篆刻有福祿壽喜字樣的元寶以供展覽之用外,「清室善後委員會」將餘數全部交給了溥儀。

  但藏在溥儀行李內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和仇十洲《漢宮春曉圖》被搜出並扣留了下來。敬懿、榮惠兩太妃出宮時,她們在宮中所存銀兩三萬五千三百兩及衣服、用品、傢具等,也都全准帶走。聯繫我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2: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