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開掛,背後竟有這麼深不可測的道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12 07: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最近,正在中國上映的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引起了觀眾的歡樂吐槽。7月19日,該片還在北京某影院舉辦了一場「彈幕」試映場。

  這部電影中,男主演赤手空拳爬上幾百米高的瀑布,凌空射一支箭就可以穿破幾十米外的樹榦——誇張的劇情被視為典型的印度特色。

  

  

  

  

  如果說韓劇有三寶:車禍、癌症、醫不好......

  

  那麼印度電影的三寶應該是:開掛、跳舞、色彩好。

  

  

  

  

  牆裂推薦看完這段跳舞視頻!!!↓↓↓

  

  印度片怎麼總開掛?!

  根據藝恩諮詢的數據,2010~2016年,中國7年間共引進7部印度電影。目前,2015年5月22日上映的《我的個神啊》以1.2億元票房位居首位,其餘票房均不到2000萬元。《巴霍巴利王:開端》還在上映中,不過從目前走勢來看,超越前者很難。

  

  幾個月前,筆者來到印度,與《巴霍巴利王》導演S·S·拉賈穆里進行了多次交流,對印度電影工業的獨特之處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拉賈穆里擅長讓電影里的人物「開掛」。

  他此前的代表作《功夫小蠅》,講了一個男人化為一隻蒼蠅復仇的故事,腦洞很......大......

  

  

  對於《巴霍巴利王》,拉賈穆里解釋說,「它不是史實,是一個完全虛構的故事,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我們既讓角色的動作非常奇幻,又依然有人類行為的邏輯,帶給觀眾一個全新的視角。」

  「事實上,觀眾也不會相信電影中的一切,但他們可能願意看到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如拉賈穆里所言,男主角在電影中的確非常奇幻:隻身闖兵營、徒手斗蠻牛。

  關於「開掛」,其實很容易在印度文化里找到解釋。印度人崇拜英雄,主流宗教印度教又是多神教,將英雄賦予神性一直是人們心照不宣的文化修辭。這種修辭如今被應用在大量印度商業電影中,也就是我們戲稱的「開掛」。

  說起來,僅從技巧而言,印度片的「開掛」還頗受中國影響。

  

  

  李小龍與電影《代號李小龍》

  上世紀70年代,很多中國電影被引入印度,大部分都是武俠、功夫類電影,以李小龍、成龍等的電影最為典型。這些電影在印度很有市場,只是後來見得多了,印度觀眾有點審美疲勞。

  當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出現時,看到人在水上漂、樹上飛,印度觀眾張大了嘴巴。中國人知道這是輕功,但是對印度人來說,這太不可思議了:這也是「開掛」嘛!

  

  實際上,以《卧虎藏龍》為代表的中國武俠片、以《巴霍巴利王》為代表的印度神性英雄電影,以及以《蝙蝠俠》為代表的好萊塢超能英雄電影,本質上都是一種「開掛」,都源於一種個人意願在「非人」偶像上的投射。只是,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解釋體系。

  歌舞多是因為想讓冷氣多吹會兒?

  一部印度電影通常的時長為2.5~3小時,其中有40分鐘屬於歌舞,因此一部電影通常分成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主要交代劇情和人物,下半場歌舞居多。

  很多人都好奇,印度電影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歌舞。一個典型說法是,印度天氣炎熱,為了讓觀眾在有空調的影廳多呆一會兒,讓他們覺得票價物有所值,製片方才在電影中加入大量歌舞,硬生生將原本2個小時的故事撐到3小時左右。

  

  當然,實際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知名影評人magasa曾表示,歌舞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歌舞表演也是印度的舞台傳統。從古典梵語戲劇到各種民間戲劇,一直有大量歌舞存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自然會影響現今觀眾的欣賞偏好。

  據說在印度的鄉村電影院里,如果片中有一段歌舞特別精彩,觀眾會要求倒回去重放一遍,不然就不允許接著往下放。

  

  歌舞對於印度電影如此重要,以至於誕生了一個專門的崗位——歌舞導演,負責一部電影的音樂舞蹈編排和場面調度。

  印度電影自1931年進入有聲時代以來,音樂和舞蹈便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印度的音樂工業和電影工業已密不可分、互利共生,市場上50%以上的音樂是電影音樂。很多電影都會在上映前先出唱片,中小成本電影僅通過唱片收入就能收回成本。

  至於明艷、飽和度高的色彩,則是印度電影的一貫特色。從街上五彩繽紛的沙麗就能看出,這是印度人的審美偏好。

  

  

  《我的個神啊 PK》劇照

  

  在印度萬達看電影白菜價!

  印度電影票價可以說是「白菜價」——在類似萬達影院的高端影城裡,一張電影票不過150盧比左右,約合人民幣15元;而在設施較為普通的社區影院,一張電影票只需50盧比左右,約合人民幣5元;很多社區影院甚至會推出5盧布(約合1元人民幣)的特價票。

  

  

  

  

  

  

  

  

  

  

  

  

  與電影票價相對應的是,印度電影製作成本相對較低。

  號稱印度史上投資最高的電影《巴霍巴利王》,成本不過才17億5千萬盧比(約合1億6975萬元人民幣),這已經遠超以往任何一部印度電影的投入。

  讓我們隨意感受下國產大片的成本清單:

  

  

  圖為2015年全球製作成本最高的非英語電影中有七部來自中國

  這其實與中國港台地區及日韓等國家的電影生產模式類似。無論是香港、台灣,還是日本、韓國,電影投資規模都很小,因為觀眾數量有限,無法承載大投資、大製作電影。

  印度電影從業者的工資也非常低。筆者探訪《巴霍巴利王》片場時,在正午40攝氏度的高溫下,數百名工人在刺鼻的油漆味中手工鑄模、澆築、用砂紙打磨製作各種電影道具。經詢問,這些工人工作一整天,工資不到人民幣100元。

  

  

  不知道托萊塢?那你就out了!

  以中央邦(印度中部的一省)的溫德亞山為界,印度被分為南北兩個區域,不同的人口起源,不同的語言和宗教信仰,讓一山之隔的兩個地區成為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大部分中國觀眾熟悉的印度電影其實只是寶萊塢電影而已,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和《三傻大鬧寶萊塢》。

  

  實際上,寶萊塢只是印度電影工業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其全部。由於歷史和文化原因,印度有多種語言、民族,僅官方語言就有18種。不同語言、民族的人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於是誕生出豐富的小語種電影類型。以北印度孟買為中心的寶萊塢印地語電影和南部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小語種電影,共同構成印度龐大的電影工業。

  

  《巴霍巴利王》產自托萊塢,是泰盧固語電影區。托萊塢以特倫甘地邦的首府海德拉巴為中心,是印度的第六大城市。南印度的小語種電影通常只在其語言所在地的1~2個州上映,而以寶萊塢為代表的北印度電影,則以更大眾的英語和印地語為主語言,盛行全國。

  拉賈穆里表示,南北印度電影最主要的區別是放映範圍:印度有29個州,寶萊塢在全印度都很流行,托萊塢電影通常在2個州上映,泰米爾電影在1~2個州上映,其他電影則基本局限在1個州之內。

  寶萊塢佔據了印度電影產業的50%,托萊塢和泰米爾電影各佔20%,剩下的小語種電影合計佔10%。

  

  因此,為了獲得更多的票房,產自泰盧固語地區的《巴霍巴利王》不得不製作了很多不同的語言版本,在全國市場發售。

  好萊塢賺不到印度人的錢?

  每年,好萊塢電影都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拿走50%的票房收入,甚至更多。在印度,情況則完全不同。

  印度對好萊塢電影進口數量有限制,而且好萊塢電影在印度的票房很低,平均每年僅佔5%~10%。

  2014年,這個區別特別明顯:在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排名中,《變形金剛》《星際穿越》《X戰警:逆轉未來》《美國隊長》高居前10名。而印度電影年度票房前10名里,沒有好萊塢大片。

  好萊塢賺不到印度人的錢?

  本AI在印度旅遊期間,特別想去影院感受一把「開掛、歌舞、色彩好」的本土大片,卻遭到當地朋友的吐槽。他說:

  《瘋狂動物城》勉強看......

  《倫敦陷落》必須看......

  印度電影你......自......己......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7: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