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盜墓筆記全程「高能」,你的智商能否完勝?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8-6 23:26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為多年原著粉,小李懷著十分忐忑的心情去看的零點場電影《盜墓筆記》。生怕這又是一次毀原著的粉碎性改編,但看完全片后,卻發現這部電影雖然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卻大體上延續了整個盜墓筆記系列的世界觀,且在故事本身上十分出彩。尤其是那句「九門怎麼能輸給外國人」的時候,我決定二刷!!

  影片整體劇情緊湊,作為一部盜墓冒險電影,每一個墓室都鋪墊了較大難度係數的關卡。在符合商業片敘事邏輯的前提下,全片情節設置節點分明,節奏布局充滿快感,甚至出現好萊塢式的「3分鐘一個高潮」。

  

  尤其是迎賓殿的片段,從吳邪點燈到不慎觸發機關,所有人俑緩緩轉過頭來(這裡真的是嚇死寶寶了)開始彈奏蠱惑人心的宿命遺音,全程高能。

  

  機關的設計也是整部影片的一大亮點。弩機、翻板等中國古墓中典型的機關陷阱都有了非常精彩的展現。和國外同類型影片《奪寶奇兵》相似,電影《盜墓筆記》也是以一層層的機關設置營造緊張氛圍和調動觀眾情緒。但在機關的運用和墓室內的場景設計上更多地融合了傳統的東方元素,並與影片中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設定相符。

  以上是全片小李個人最喜歡的片段。影片後續部分在特效上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好在情節飽滿,眾多線索和細節紛至沓來,觀影過程中往往來不及細細推敲就被劇情帶往下一個場景。但一路看下來卻總覺得忽略了些關鍵的細節。直到影片結尾,一場酣暢淋漓的地宮大決戰後,本想著終於可以喘口氣了,卻被閃回的吳邪與張起靈在九門擦肩而過的片段猛然驚到。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到這個片段后是懵逼的,為什麼兩人轉身後吳邪看到的張起靈居然是那個帶著面具的巫師,而張起靈看到的吳邪是讓人更加意料之外的鐵面生。

  

  作為多年原著粉的我忍不住怒拍大腿,內心哀嚎:可以,這很南派三叔。即便是當了電影編劇,也難改這專註於挖坑的本性!

  

  但電影的拍攝是基於一個完整的劇本,影片中埋藏的大部分情節線索都應該在故事本體中得到收攏。也就是說,所有的疑點基本上可以在影片本體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讀。我仔細回憶了影片中前面的片段,發現作為原著粉我們很容易從一開始就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對吳邪和張起靈身份的判斷。帶著原著的印象進入影院,我們對兩個人的身份界定先入為主,但細想原著中,關於吳邪的身份其實依然是個巨坑,相信很多原著粉至今好奇錄像帶里那個在地板上爬的,和吳邪長得一模一樣的男人到底是誰,以及齊羽到底是不是吳邪?而對於原著中從未出現的帶面具的巫師我們可以大膽猜想他是影片中除了吳邪以外的任意其他角色,甚至是張起靈本人!

  想起三叔在採訪中提到影片的改編是遵循原著世界觀的,但故事卻是全新的。或許整部影片都是三叔借原著講述了一個非常南派三叔的故事。

  總而言之,看完全片后,我發現很多細節和線索都指向的是,張起靈或許就是那個帶著面具的巫師,而吳邪與鐵面生之間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是鐵面生的轉世?以下,為大家羅列下我懷疑的理由以及全片有著這些線索指向的相關場景。

  一、影片中鐵面生

  影片的開頭,吳山居的倉庫里,吳邪在對三叔本人飾演的落魄作家講述故事時帶上了鐵面生的面具,但這一動作只能作為疑點,在一開始遠不足以構成猜想。此後吳山居的場景中,鐵面生面具與吳邪幾乎都會同時出現在鏡頭裡,且佔據畫面中非常顯眼的位置,按照影像語言的特徵,電影中頻繁出現在主人公身邊的道具都是有著一定的指向意味和強調作用的。譬如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主人公蓋茨比手中的那枚形影不離的戒指;《公民凱恩》里從一開始就在人們口中反覆提及的玫瑰花蕾,都與整個故事的核心和角色的塑造密不可分。

  

  2.吳邪在寡婦墓中意外掉進鐵面生的囚室。說到這裡,有必要跟大家科普下鐵面生的身份。在原著中,鐵面生是戰國時期魯殤王的軍師,風水造詣極高。曾協助魯殤王找到使人長生不死的玉俑。在魯殤王入葬后將其從玉俑中脫出,自己鑽進去,得以長生,並將棺槨藏在九頭蛇柏下面。有關於盜墓筆記的解密稱鐵面生姓吳,這點我們暫時先不討論。在影片中,鐵面生尤其精通機械,但奇怪的是,吳邪竟輕而易舉地破解了機關,拿出了這個鐵面生精心打造的、影片中關鍵的線索指向——倒計時裝置,並憑藉一己之力嫻熟地拆解了它。

  

  3.以上還有個不容忽視的鏡頭是,影片中有著時間意向的齒輪正是在這時開始轉動,或許正是寓意所有的故事從此刻正式拉開帷幕,埋藏多年的秘密迎來了宿命中人。

  4.當吳邪帶上帶上面具時,出現了一個很可怕的鏡頭——面具下的眼睛開始流躺著鮮紅的血。鮮血寓意著生命,影片中這一鏡頭或許意味著鐵面生的復生。這時電影閃回了鐵面生的故事,關於他被囚禁后斷手逃生留下這個倒計時裝置的片段。至於鐵面生最後去向何處,這一點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他暫時性地逃脫了蛇母等人的控制存活下來。

  如果說以上這些都是巧合,那麼吳邪下幕後的種種表現才更加令人心生疑竇。

  5.在吳三省一行人的帶領下,吳邪來到塔木陀后,一開始先是被三叔鎖在距離墓室很遠的車上,後來居然獨自一人就找到了陵墓所在。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是我們小三爺機智啊。但是在後續的財寶洞片段,第一次下斗的吳邪卻先於他正宗土夫子出身的三叔吳三省破解了點燈的機關,並且總在關鍵時刻發現突破口,推進眾人的行程。影片中,蛇母陵正是鐵面生親自設計,並聯合六國工匠打造,機關重重且驚險詭譎。吳邪明明是第一次下幕,卻似乎對墓里的一切都很熟悉,輕易地破除了千刀陣,還能以笛聲控制屍蹩。在最後的地宮大決戰中,守護墓室的那七個將軍和眾人陷入廝殺,卻唯獨沒有去傷害吳邪,或者都被吳邪避開了。

  

  6.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疑點在於,影片中的時間線索。整部影片從頭到尾出現了多個時間的特寫鏡頭,有時畫面甚至刻意停留2-3秒。而這些特寫鏡頭上的時間點幾乎都指向了接近五點的時刻。其中,吳邪出生的時間點恰好是在接近五點,當他和三叔拆解了倒計時裝置后,發現距離七星匯聚的日子只剩八天。這時候鏡頭給了他們身後的掛鐘一個特寫,上面的時間不出意料地也是停留在五點。這些都讓人不得不懷疑吳邪的出生與整個故事和其背後的陰謀密不可分。

  7.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影片結尾閃回的吳邪幼時聽評彈的鏡頭裡,彈評彈的女人手上的指甲和蛇母的一模一樣!那個女人的眼神愣是集中在吳邪身上,這時鏡頭給了她手上的指甲一個長時間的特寫鏡頭,看得我全身毛骨悚然。我們知道,指甲很顯然就是蛇母的身份象徵,在這時出現,或許就是在交代吳邪自幼時起已經陷入所謂的宿命之中,逃不脫與蛇母以及後續這一切故事的糾葛。

  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或許這一次三叔賦予了吳邪一個與原著並不衝突的新身份,即鐵面生的後人或者說是鐵面生的轉世。他生來就背負了一定的使命,註定要在2000年後的七星匯聚之時奔赴這場宿命之約。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或許吳邪的出生正是為了阻止這場違背自然規律的長生以及可能為人類帶來的滅頂之災。但是也有可能,吳邪本身就是這一切陰謀的締造者!

  二、張起靈就是巫師的猜想

  時間吻合。三叔在其微信公眾號:盜墓筆記中更新的《王母鬼宴》一直被認為是電影的番外。在其中一篇中,三叔寫到了張起靈離開雪山走向人間的時間點,即40年前。原著粉都知道在盜墓筆記中,吳邪今年恰好39歲,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悶油瓶曾在我到達這裡的四十年前,在這座雪山中穿行,我和他時常隔的非常近,只是一個在40年前,一個在40年後。」也就是說起靈出山與吳邪出生的時間相近。影片開篇也運用了平行剪輯的方式,一面交代張起靈在康巴落的往事,一面交代了吳邪出生的故事。因而幼年吳邪遇上張起靈這件事在時空上是存在可能性的。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應該是由那一天開始的,似乎也有所指向。

  

  2.關鍵線索:九門銅錢。吳邪幼年時誤闖九門祠堂拿出了轉經筒上的一枚九門銅錢,並遭到帶著面具且身份不明的巫師追趕。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雖然當時吳邪對巫師充滿極大恐懼,但後者從始至終並沒有傷害他。在看不清人物面部表情的情況下,肢體語言就成為解讀人物行為動機的關鍵所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當吳邪拿出轉經筒后,巫師出現並向他伸出了一隻手。當吳邪把轉經筒丟給巫師后(但他留下了一枚銅錢),後者便沒有再追趕他。可見這個巫師對吳邪並沒有惡意,他只是想要回那樣東西。

  吳邪與張起靈在九門中初次相遇時,吳邪胸前帶著的那枚銅錢被張起靈黑金古刀刀鋒觸碰並滑落到張手中,雖然這時張起靈把銅錢還給了吳邪,但可以看出他對這枚銅錢似乎很感興趣。這個片段就當是一個伏筆,我們暫且不論。但是當兩人進入塔木陀后,張起靈居然直接開口向吳邪要銅錢,劇情進展到這兒,就不得不懷疑這是與吳邪童年經歷相呼應的點。後者便是三叔在劇本里埋下的一個伏筆,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一次重要線索的收攏。那麼我們或許可以推測,張起靈便是那個帶著面具的巫師。從頭到尾,他都想拿回這枚銅錢。至於這枚寫著「九門」和「淡化」二字的銅錢到底有什麼意義和作用,以及影片結尾,吳邪將其扔給張起靈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不得而知,或許正是三叔在第一部電影中挖下的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5 17: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