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中國大陸沒有米其林餐廳?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7-16 23:2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盧璐   ⊙出處/盧璐說(ID:lulu_blog)

  

  我們六個人,一起去了一間據說上海最有名的日式鐵板燒拔草。周四的晚上,定得8點的位置,電話裡面,訂座小姐一再說,我們座位緊張,好多人在等。8點一過,預約就取消,過點不侯。

  餐廳在上海市中心有非常大的花園的洋房裡面,全新裝修,保留了過去的風情,突出了現代的時尚,走進去一下子就亮了,環境一級棒。

  到的時候八點差五分。整個大廳空著,一共兩桌,加我們。

  我們選了菜單之後,點了開胃的雞尾酒,一瓶白葡萄酒準備配海鮮,一瓶紅葡萄酒準備配牛肉。

  一直到這裡,餐廳表現都很完美。因為沒有什麼客人,三個服務員,外加點酒水的領班,圍著我們一張桌子轉。

  菜點好,一下單。三個服務小姑娘,手腳麻利就開始上菜。鐵板的師傅立刻到位,開始做。

  開胃酒和氣泡水都還沒來,開胃菜先上來了。

  開胃菜剛吃完了,沙拉上來了,蒜香麵包片上來了,索性奶油濃湯也一起上來了。上菜速度一級快,可是開胃酒和氣泡水還是遙遙無期在等待。

  開胃酒,顧名思義就是在飯前吃,開胃用的。一般是比較酸甜,果味重的雞尾酒,冰涼涼的,喝了之後胃口大開。現在濃濃滾燙的奶油湯都上來了,等下開胃酒要什麼時候喝呢?

  

  我們給服務員說:「開胃酒不要了,直接上白葡萄酒吧。扇貝在鐵板上都烤半天了,再不吃就老了。」

  七十塊一杯的開胃酒,有六杯,想不要了?答案明擺著。

  上又上不來,退也退不掉,湯已經上來了,不喝就涼了。又問了服務員一次,回復還是一樣:「我們已經去做了,你等一下就好。」

  從坐下到現在,吃了好幾道了,我連口水都沒喝。酒不來,氣泡水總可以有吧?

  回復還一樣,「去拿了,馬上來。口渴先給您點兒,檸檬水?」馬上就來的意思就是還沒來。開胃酒要調,氣泡水難道要現去買么?

  我說:「讓你們管事的經理來。」

  服務員泰然自若的說:「經理不能來,有重要客人在陪著。」

  別的客人比我重要?這估計服務員最找打的話語之一。我慢慢低聲,用無法商量的口氣說:「這裡你沒有什麼事兒,你去給我找經理。經理不來,你不要回來。」

  這招很靈,5分鐘之內,被我點名的那個服務員帶著經理一起過來,另一個留守的服務員端來了氣泡水。在我給經理陳述的時候,第三個服務員和剛剛消失了點酒的領班,一人一杯的端了的兩杯開胃酒來。

  餐廳貴,就要體現在人員多,如魚貫而,眼花繚亂。

  開胃酒來了兩杯,雖然還沒有都上齊,那邊鐵板師傅就忙不迭的把扇貝往盤子里裝。

  扇貝最難得是火候。剛剛師傅燒得急,扇貝都是已經做好的。因為開胃酒沒來,不能端上來,他只能把火熄了。等了這麼久,基本上都冷了。扇貝若要重烤,一定老了。

  服務員開始上扇貝,我朋友說:「對不起,我不能接受冷掉的扇貝。」

  經理說,「沒關係,給你們換。」使個眼色,服務員正要端著盤子回廚房,我說:「這些先放旁邊,你們端新的出來。」

  從此一個晚上鐵板師傅都沒有給我們一個笑臉。

  也許,你覺得我們矯情,一杯開胃酒,早上晚上,至於嗎?

  是的,我們是矯情。可是這是人均?算了不說了,一說就心疼的時尚餐廳,不是街頭果腹的大排檔。不懂餐酒和菜的程序與搭配,搞不掂自己餐廳部門運作,你憑什麼能說你值這麼多?

  

  現在是吃貨的世界,吃貨的年代,爭先恐後,人人都標榜做吃貨。沒事兒看看朋友圈,生香活色,常常讓我有添屏的衝動。

  全天下,唯有愛和美味不可辜負。

  我們窮著餓了幾百年了,終於到了物質極大豐富,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吃不到的饕餮時代。

  下著雨排6個小時,為了杏花樓的青團?

  頂著太陽等3個小時,為了WIYF的冰淇淋?

  還有一年四季,雷打不動保證排隊兩小時以上的桂滿隴,外婆家,南翔小籠?

  一場舌尖的革命,覺醒的是一萬多顆味蕾,不堪重負的胃,橫甩不去的肚子和被無限擴展的饕餮的心。

  吃和吃,不同。

  為了什麼吃?溫飽還是淫慾?土豪還是公主?

  吃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咽下去,消化掉,營養維繫我們生命。

  吃可以變成一種至上的追求,精益求精,精誠所至,哪怕是大拙若巧的粗茶,也可以唇齒留香。

  吃更能成為一門講究的藝術,食物之外,怎麼吃,配什麼吃,用什麼吃,在哪裡吃,穿著什麼吃,跟誰吃,都成了那些可以改變的事實的細節,真真切切。

  所以說,肚子咕咕,出門,去覓食和去餐廳,是根本不一樣的行程。

  把簡單的吃升華到精緻的美食,再把美食發展成穩如磐石的理論的是愛吃的法國人。

  La Gastronomie就是美食術,起源於法國。究竟到底什麼是美食術?

  法蘭西學院的正統解釋是:

  La gastronomie est l』ensemble des règles qui définissent l』art de faire bonne chère.

  翻譯這種文縐縐的法語可不是我的強項,尤其「faire bonne chère」,還牽扯到法語詞義承傳問題。

  不過這話的意思就是:美食術是一整個系列從十八世紀就流傳下來的,讓客人們感到愉悅的藝術化接待的規矩。

  原來美食和美食術是不同的。

  美食的內容和重點是食物,色香味美,只要好吃。

  美食術的出發點是接待,重點是是讓如何讓客人感到身心愉悅,度過美妙光陰。單單是好吃的食物是不夠的,還要配上酒水,優美的環境,完美的服務,輕鬆的話題,正襟危坐,彬彬有禮,輕鬆詼諧,高深無比……

  美食術也是法國式貴族的沙龍文化的表現之一,高雅,精緻,完美。

  

  1900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剛成立十年的米其林輪胎公司,想出了一個推廣自己的好主意。編了一本隨身手冊,把一些實用的資訊放了進去,湊成了《米其林指南》。

  無心插柳,紅皮的《米其林指南》,成了把美食術的紅寶書。2015年米其林收錄了全球四千多餐廳中,可是有星的只有600間餐廳,三星的只有106間。

  入選米其林的評定標準到底是什麼?

  評委之外,沒有人具體知道。但是可以確認的說,好吃到哭的美味食物肯定是評分中最重要的環節,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部分。優雅的環境,無可挑剔的服務,可以匹配的藏酒,以及整個餐廳的穩定性都是要記錄在案的評分部分。

  路邊的烤串,棚子里的小龍蝦,熱騰騰的牛肉麵,香噴噴的菜肉大包子,人間美味,大快朵頤。那麼好吃的食物,統統進不了美食餐廳。原來食物也是要拼爹,更要包裝,也要論出身。

  其實,我既沒有吃飯當屬米其林的意思,我更沒有吃飯當屬米其林這個實力。事實上,米其林之外,在法國本土還存在著其他評定美食標準,譬如Gault&Millau。

  但是今天的上海,世界的中心,各種流派,各種風格,各種方式,大大小小,死貴便宜的餐廳成千上萬,個個都仰著頭以美食餐廳自詡,恨不得各個是米其林的親戚,論價格堪比米其林,按照美食餐廳評定標準,到底誰能評上米其林?

  主廚?可以重金請。

  食材?可以空運來。

  藏酒?可以海運來。

  環境?從設計到傢具,都可以定製。

  開一間美食餐廳,在土豪遍地的上海,錢怎麼是問題?有什麼是從國外進口不來的呢?

  外灘的法餐廳。落座的時,桌子中間上有張餐廳的宣傳單。服務員上麵包籃,嘭得就壓在宣傳單上面了。整個吃飯過程中,我們都看得到廣告頁超過麵包籃的四個角。

  外灘的韓餐廳。點了三杯威士忌不加冰,還是那同一個侍應生,10分鐘端上來的威士忌,兩杯加了冰,一杯沒加冰。

  靜安寺的港式點心館。點了推薦的當日特飲,吃到一半還沒有端上來。既然沒準備好,為什麼還要做當日推薦?

  靜安寺的法餐廳。法國領班用法語給我們再四的說,如果服務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請直接找他。當我們給三個服務生說,請給我一杯檸檬水還沒有下文的時候,只能沖領班遠遠地丟了一個眼色。

  還是外灘,雲南餐廳,客人滿堂的時候,打掃衛生的大爺居然推著整車的垃圾穿堂而過。

  無論便宜還是貴,無論中餐,西餐,日式料理,東南亞菜,在國內,我常常可以吃到令我驚訝,完美的想要舌頭的食物,但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無可指摘,0錯誤的服務。

  

  一個好的服務生是永遠不看你,但是你需要什麼東西,抬頭Ta就拿著,站在你旁邊。

  拿著千奇百怪的菜譜,口若懸河的一道一道的講,讓我恨不得道道都想選。

  就算眼前滿員的客人,絕對不會搞錯客人的菜,客人的要求,更不會搞錯上菜的程序。

  面對刁難古怪的客人,永遠彬彬有禮,拒絕你,你還覺得Ta有禮。

  越貴的餐廳裡面,若是一群朋友而不是情侶去吃,一個眼神他會自動分帳,不會出現拿一個賬單,讓客人自己算來算去的尷尬場面。

  服務不僅僅是服務生的顏值,態度,能力和速度等個人能力。服務生的能力,反映了這間餐廳的氛圍,文化,對於員工的培訓,教育和要求。

  中國是最會伺候人的國家,奴才伺候主子,卑躬屈膝。可是自從奴才翻身做了主人,痛定思痛,服務業成了最令人不齒的行業。

  父母對待不成器孩子,最常說就是,「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是要去端盤子么?」

  服務員,工資低,強度大,沒前途,沒面子。想招到人,就要降低要求,不需要學歷,不需要經驗,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我的一個朋友開了一間咖啡店,希望找符合文青形象的服務員。找到服務員都是嚮往開咖啡的,兼職來混混的大學生或小白領。很多90后的孩子,到了她的店裡,才洗了人生第一個杯子。

  中國是最看不起服務業的國家。

  中國是最沒有服務精神的國家。

  就算猛打服務牌的國內某著名火鍋店,為人服務的印記實在太明顯,為了討好而服務。吃飯付錢,天經地義。客人不過是買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客人就是客人,不是我的衣食父母。

  在餐廳裡面,永遠都會有不懂規矩,隨手砸錢的討厭客人,但是在餐廳里,不應該有不懂規矩,沒經過教育,完全沒有專業精神的服務。

  現在有很多的文章,在苦口婆心的教育中國客人的西餐禮儀;也有在一針見血的直指中國客人的在高級餐廳中不懂規矩;更有的請盡全力的宣傳某個主廚多麼有創意。

  餐廳服務只不過是一個上不了桌面,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小問題。

  就我的胃口和體力,我大概永遠也做不了一個重量級的吃貨,我更願意做一個入門級的食客。

  愛吃,懂吃,才會吃,吃是品不是饕餮。

  這也是一種態度,讓我們優雅的生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5 1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