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葉檀:從中國經濟與人口角度分析文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2 06: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不會回到文革,但會經歷漫長的轉型過程。

  1966年,歷次的政治運動到這一年形成一個大浪。經過一系列鋪墊之後,5月16日,「中央文革小組」改組,江青任副組長,歷時十年的「文革」全面發動。8月,紅衛兵運動涉及全國。此後,開啟了一段不忍直視的歷史。

  一.經濟與人口角度理解文革成因

  從政治角度論述文革的著作已經汗牛充棟,但實際上,文革是計劃經濟加上中國傳統皇權文化結合必然導致的後果。

  在文革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三年飢荒。從1956年至1978年,中國出現了長達22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這是城市為了「反失業」所採取的極端措施,說明當時社會無力為快速增長的就業年齡人口提供必要的就業崗位。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以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為開始標誌,以1978年10月中央明令禁止作為結束,68年到69年達到高潮,時間跨度長達22年,涉及人數幾千萬。

  從1953年到1983年,中國平均每億元投資可以增加的勞動力,輕工業為1.6萬人,重工業為0.5萬人,前者為後者的3.2倍。為了滿足重工業發展需要,當時的政府採取了低工資、低消費、高積累的經濟政策。據國家統計局對74個城市的調查,每萬人擁有的飲食、服務、商業網點1949年為47.6個,1952年為9.5個,1978年為10.8個。這一舉措進一步惡化了就業形勢。

  同期,全國基建投資總額7500億元,創立了10多萬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180多萬個城鎮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吸納勞動力1.3億人。

  當時中國人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1950年到1958年,九年時間出生人口1.87億。從1949年5.4億人口到1979年9.7億人,30年時間凈增4.3億。從1949年到1952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為400多萬到200萬、300萬不等,而到上世紀60年代以後,失業人口迅猛上升。三年飢荒時期,城鎮人口削減,企業就業人員削減,49年後迅猛增長的人口喪失就業基礎。

  除了經濟急劇惡化、人口迅猛增長、失業形勢失控之外,還有兩個原因孵化出文革。

  一是沒有受到良好教育、沒有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就業年齡人數大幅增加。

  1949年後,教育水準上升,就讀小學、中學的人數上升。根據教育部統計,1954年高小畢業生約429萬,加上1953年不能升學的部分,人數約在500萬以上。加上1955年至1957年,高小畢業生將在1700萬人左右,其中1200萬人不能升入初中,湧向就業市場。數千萬年輕人只接受高小教育,沒有職業技能、沒有生存憧憬的年輕人只靠思想生活,結果可想而知。

  二是中國集中力量趕英超美的雄圖。

  1949年以後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擁有非戰爭和平環境,沒有軍閥割據,沒有外族入侵,當時的宏圖偉業是上接洋務運動的志向,使中國成為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

  這體現在一個個指標上,從鋼鐵量上趕英超美,1958年9月,根據機床數量衡量進步的程度,1959年,計量標準則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增長,逐年進行對比,比較1949年前後中國在追趕世界發達國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二.狂熱運動背後的經濟目標

  要實現鋼鐵、工人數量這些具體的經濟指標,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全民力量,從農村開始,從土地改革分田到戶到實現第三次土改,僅僅十年左右的時間。從1958年到1978年,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下高級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改革。

  隨著土地國有制、農民組織方式軍事化,糧食統購統銷必然提上議事日程,從農民手中奪糧,發展工業,穩定社會。1953年10月發布《中共中央關於糧食統購統銷的決議》規定,「所有收購量和供應量,收購標準和供應標準,收購價格和供應價格等,都必須由中央統一規定或經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和政務院還分別在1953年11月15日、1954年9月9日做出《關於在全國實行計劃收購油料的決定》、《關於實行棉布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和《關於棉花計劃收購的命令》,對油料、棉布實行統購統銷,對棉花實行統購。糧、棉、油等比較重要的農產品退出了自由市場,開始由國家壟斷經營。

  為了完成這些具體的數據,所有的組織結構都要重新架構,傳統農村的所賴以維持基本秩序士紳階層、家族倫理被鏟倒,土地、銷售全部集中到政府手中,集中農村所有的力量為城市提供資源,以便讓城市能夠完成現代化的數據,躋身於世界現代國家的行列。而城市中則是嚴格戶籍制管理,憑票供應,從居委會到基層群眾,監督控制無所不在。

  城市中公私合營、發展計劃經濟,實際上在工業生產中也實現了統購統銷,政府發訂單,政府包銷,就業由政府大包大攬,任何一家企業和個人,不過是完成任務的一個螺絲釘。

  螺絲釘不僅是形象的描述,還是值得推崇的精神。只要能夠完成上述目標,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而人所擁有的自由、能動,在宏大的目標面前只能是阻礙。某些人即使有某些想法,或者被清洗,或者隱忍不發。在全面計劃經濟時代,惟一的訂單來自於政府,惟一的飯碗也來自於政府,惟一的目標是某個想像中以具體數據為指針的現代化目標。個人發出聲音的後果是嚴重的,有時甚至有喪命之憂。

  這條封閉而完整的計劃經濟路徑從設計角度之初,是為了儘快完成中國從清末以來的現代文明國家進程。把現代化國家分解為最簡單的鋼鐵、機床等指標,而後舉全國之力一一落實。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鍊鋼鐵過程中產生的毫無用處的鐵疙瘩,顯示出在沒有技術支持的狂熱情況下失控的結果。

  這條路之所以能推行三十年之久,反過來說明民國末期大部分人的生活太痛苦,得到和平不會輕易放棄,回顧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電影,充滿了罕見的讓人不可思議的天真和樂觀。同時,它也顯示了高壓下的現代化,在極端情況下能夠讓一個群體亢奮的時間。這樣的社會對於某些人是幸福的,由於醫療及教育的改善,中國人口數量、群體壽命有了極大的增長。

  三.回到文革的土壤還留有多少

  回到文革必須有土壤,經濟的土壤,人口的土壤,以及就業與思想觀念的土壤。現在,這些土壤並非全部改良,但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取消民營企業的後果是災難性的。與上世紀50年代不同,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就業的主要承擔機構。據中國工商聯的數據,2013年左右,非公有制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超過60%,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佔比已超過60%,解決了城鎮就業的80%和新增就業的90%,民營企業在擴大就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更加凸顯,參與社會保障、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沒有民企,中國會成為失業重災國。

  不僅如此,民企還成為國際化領頭羊。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5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民營企業500強累計海外投資額為255.15億美元,同比增長53.83%。有106家企業參與「一帶」,有89家企業參與「一路」,佔比共計39%。

  目前,中國人口與受教育程度與五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城鎮化銜枚疾進,從常住人口看,多數人居住在城市,從戶籍人口看,農村戶籍居多。

  在城鎮化過程中,伴隨著社會的碎片化,既少自治組織,也無其他有效管理。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14億,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3995.94萬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214億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億人,增長81.03%。

  2億人離開戶籍登記地半年以上,中國人口與經濟版圖進入史無前例的以城鎮為基礎的大重構過程。這一過程利益過程複雜多變,人人秉持經濟理性人原則,不太可能成為狂熱者。在重構過程中,農村往往是真空的,既無傳統的士紳階層統領,也無鐵板一塊的理論統領,在傳統的家族文化殘存中,更無現代自治組織。

  值得關注的是,受教育人口上升。第六次人口普查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

  這當然不是個令人起舞的數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仍佔65%以上,職業教育匱乏,受教育性別失衡,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歧視,仍有很大一部分就業年齡人口生活前景渺茫,階層固化,一些狂熱者試圖統一思想領域的江湖。

  即使如此,無論從經濟模式、社會構成、城市化進程、開放程度,已經回不到文革。

  除非中國能夠回到徹底的計劃經濟,否則文革不可能重來。回到文革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關閉國門,絕大部分資源回到政府分配時代,數千萬無所事事卻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狂熱年輕人,以及同樣未受良好教育的狂熱的上一代。

  對於人性的洞察並不比對經濟的洞察來得重要。文革涉及幾億人,當時的人性並不比歷史上以及現在的人性更險惡。但是,他們聚集在一起,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試圖改變中國國運的大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場大破壞。

  必須引起警惕的是,上述人口、教育情況,以及本文所未涉及的國企擁有的廉價資源數據、中央財政對地方財政的絕對優勢,同樣在提醒我們,文革雖不會捲土重來,但在經濟下滑的特定情況下,小規模的狂熱不可避免,有時資源配置計劃式倒退同樣不可避免,中國經濟轉型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加艱難。

  1,《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一章《1949年至1976年的毛澤東思想》

  2,錢國雲《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再研究——以城鎮反失業為視角》,湖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0 09: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