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問真答:為什麼用黃色來表示色情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2-28 00:34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現代中文裡,用「黃色」表示色情、淫穢之義已經令人司空見慣。風月小說是「黃色小說」,色情網站是「黃色網站」,靡靡之音是「黃色歌曲」,政府「掃黃打非」的口號更是隨處可見。不過,「黃色」並非天生與風月相關。英語中表示色情的顏色是藍色。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更是被尊崇的顏色。

  現代漢語中的「黃色」是如何變成色情、淫穢的代名詞的呢?中國人民大學的黃興濤、陳鵬在 2010 年第 6 期《歷史研究》的《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一文中作出了詳細的論述。簡而言之,這是來自美國的「黃色新聞」在近代中國歷史語境中流傳、變異的結果。

  所謂的「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 / yellow press),是 19 世紀末紐約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與約瑟夫·普利策激烈競爭時期出現的新聞樣式。在激烈的競爭中,赫斯特與普利策的報社爭相迎合市民的趣味,新聞內容不夠嚴謹,善用具有煽動力的筆法,尤其愛好誇張其詞的大標題。黃色新聞的頂峰是 1898 年的美西戰爭時期,雙方競相登載聳人聽聞的消息,為這場戰爭推波助瀾。

  

  典型的「黃色新聞」樣式

  「黃色新聞」中的「黃色」則來源於普利策麾下《世界報》的漫畫明星「黃孩子」(The Yellow Kid)。為了爭奪讀者,赫斯特花重金挖來畫師為自己畫「黃孩子」,而普利策也重新僱人繼續連載。兩家報社共同爭奪的「黃孩子」因此成為兩家報社及其新聞風格的象徵,「黃色新聞」也因此得名。

  

  著名的「黃孩子」漫畫

  民國初年,「黃色新聞」一詞首次傳入中國,最初是用於介紹這種新聞樣式。1930 年代以後,「黃色新聞」 概念的使用逐漸增多,一些流行的大眾知識辭典也收錄了這個詞語。如 1940 年的《抗戰建國實用百科辭典》,將黃色新聞解釋為「報紙上所記載關於盜竊、風化及其他一切足以合迎一般人的低級趣味的新聞」,已包括了輕薄、低級趣味等方面。

  而到了 1940 年代中後期,「黃色」 語義忽然朝著色情的方面突飛猛進。

  1946 年 5 月 12 日,有人在《申報》上指斥香港「黃色小報」專談風月、誨淫誨盜,充滿色情文字。10 月 23 日的《新華日報》則指責統治集團縱容、利用色情的東西麻醉人民——於是,「黃色新聞書刊的來歷,人民已經懷疑了」。有雜誌報道作家丁玲「戀愛成功」的消息,稱之為「赤色圈裡的黃色新聞」。色情意味得到了充分凸顯。

  

  1920 年代,丁玲與胡也頻和馮雪峰二人公開三角戀,還打算在杭州西湖邊三人同居,成為當時小報上的熱門人物,從此與「黃色新聞」難逃干係

  1946 年之後,「黃色」一詞已經開始被廣泛運用到刊物、音樂、電影、文學等各主要文化領域,「黃色刊物」、「黃色音樂」、「黃色電影」、「黃色文學」等今人熟悉的辭彙紛紛出現,甚至「掃黃」一詞也已問世,其色情含義已經基本定型。

  為什麼色情含義會在 1946 年前後忽然變成「黃色」的主要詞義?這與抗日戰爭結束后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人們從戰亂的壓抑動蕩中舒緩過來,萌生了爭相享樂的風氣,色情文化一度泛濫成災。對於這些現象,一些半懂不懂的人糊裡糊塗的抓住了來自美國的「黃色新聞」、「黃色刊物」,把它當成一個時髦辭彙用於批評。

  學者朱光潛就是此類典型。在 1948 年的《刊物消毒》一文中,朱光潛提及「印著電影名星乃至於妓女照片的紅紅綠綠的小型刊物」時寫道:「我說『紅紅綠綠的』,本是事實,不過據說它們的通行的台銜是『黃色刊物』,為什麼是『黃色』,恕我無知。」他一方面表示疑慮,一面也隨眾地照用,照例以「黃色刊物」稱之 。

  

  上世紀 20 年代至 40 年代風靡一時的《良友畫報》

  而國共對峙的政治背景與抗戰結束、內戰興起時的輿論環境則極大推動了被誤用的「黃色」概念的流行。1946 年,學者吳晗指責國民黨封殺民主刊物,卻使「色情的黃色刊物擺滿了每個報攤」。林默涵也指責反動派利用黃色小報等色情的東西來腐蝕人心。

  1949 年後,「黃色」一詞繼續廣泛使用。1952 年出版的《新訂新名詞辭典》寫道:「西洋習慣,黃色象徵卑鄙污濁,故帶低級趣味的淫穢書刊,就叫黃色書刊」、「黃色是色情的代表,黃色音樂就是一般專以迎合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的淫靡惡劣的音樂。」 這種誤用於是從此沿用至今。

  

  

  

  

  短時間的計量一般是指一日以內的時間劃分。年月日都可以通過天文觀測確定,而日以內的時間需要人為利用計時工具劃定。於是中國古代時間計量單位命名取決於時間計量工具,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時代,時間計量工具多種多樣,就形成了五花八門的時間計量單位。

  中國先民最早還是根據太陽的位置時間點,如《兩小兒辯日》中有所謂「日初出」、「日中」,就是指早晨和中午時分;此外還有「未明」(太陽未升起)、「昏」(太陽將落未落)、「夕」(太陽已落)、「霄」(夜晚)等詞語。但這只是用來標識時刻,還不是將一日時間等分多少段后產生的「單位時間」。

  古籍中最早記載的計時制是「百刻制」,即將一日的時間長度均分為一百刻,「一刻」即為單位時間,約合 14.4 分鐘。這源於中國古人使用的計時工具——刻漏,即滴水漏壺和帶有刻度浮尺的水桶組合。它的原理是自然重力環境下水滴滴下事件比較為均等,然後用浮尺顯示出滴水體積進而表示時間。《周禮》中記有「挈壺氏」專管王室計時,《史記》中也記載齊國戰將司馬穰苴與監庄軍賈相約,「立表下漏待賈」。可見即使是在移動的軍隊中也使用刻漏。

  

  滿城漢墓出土的漢代漏壺。此時中國古人仍使用單壺,壺內有浮尺露於壺外,浮尺隨著壺內水面降低而降低,刻度也就隨之變化

  秦漢之後,刻漏仍是主要的計時工具,《漢書》中常有「夜漏未盡一刻」、「夜漏下十刻」的記載。南北朝後十二時辰制大範圍普及,與百刻制融合,因一百不能被十二整除,一日的刻數偶有變化(一百零八刻、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但最終仍穩定在一百刻。

  直到清代西洋鐘錶大規模傳入,二十四時制與百刻制結合,一小時四刻,一日才確定為九十六刻。而計時工具蓋遍也讓百刻制最終被二十四時制代替。

  

  清康熙年間制桐多級刻漏壺,此壺融合西洋計時方式,一天為九十六刻

  我們熟悉的「十二時辰制」本身並不包含單位時間,也就無所謂時間單位的長短。十二時辰制起源於利用太陽方位確定時間點。它用日晷作為時間計量工具,人們根據日影留在晷面上的位置確定時間。

  中國古人將日晷一周等分為十二份或二十四份,用十二地支、四維、八干命名,形成十二時辰制和二十四時辰制。由於日晷使用方便,這種計時制度在南北朝後被廣泛採用,但是它的精確度比較差,歷代天文計時仍採用百刻制。

  

  故宮的日晷,晷面被地支均分為十二份

  此外,皇室和官府在夜間值夜也有一套計時制度。漢代皇宮值夜,將一夜分為五更,自晚上七時開始記起,約兩小時一更,到早上五點。後來又將一更分為五點,一點約二十四分鐘。此後這道值更制度被延續下來。

  除了上述官方認定的計時制度外,中國古人在民間還經常採用其他的辭彙表示時間。由於故人生活對時間的要求並不精確,所以這些時間計量辭彙指代的時間通常比較模糊。

  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一炷香」的時間。這種計時方式起源於佛教「打禪七」。「打禪七」大約起源於明代,僧侶以七天為一個時間單位,每天以禪定修行為主,不再上早課、日課、晚課。僧侶們禪定時就燃香計時,稱為「坐香」;每支香間隔時繞佛像小跑活動筋骨,稱為「跑香」。現在中國佛教僧侶仍有「打禪七」,但已改用鐘錶計時,只是在時刻表的名目上保留了燃香計時的痕迹。

  

  

  來源:《禪七儀規》,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年版

  打禪七每日用香計數各不相同,從凌晨四點到晚上十二點,燃香數從十一到二十四不等。這是因為線香本身長短、粗細、材質以及製作工藝各不相同,燃燒時的速度也有差異。據親測,某品牌檀香線香一支長 20 厘米,直徑 2 毫米,在室內燃燒約 50 分鐘;另一品牌檀香線香一支長 30 厘米,直徑 1.5 毫米,同樣條件下燃燒約 30 分鐘。可見一炷香時間並不確定。

  「一盞茶」、「一頓飯」、「一袋煙」的時間都是古人模糊計時的時間單位,指做這些事情所需要的時間。一般來說,吃一盞茶加上中間聊天時間,大約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一頓飯則需要二十到三十分鐘。一袋煙是人吸完一煙鍋煙絲的時間,根據吸煙速度不同大約十到十五分鐘。

  上述這些時間計量單位在古代大多是模糊的,所謂「一刻等於三盞茶,一盞茶等於兩柱香」之類的換算不過是後人附會罷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3 17: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