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奇特的物質隱藏在遙遠的馬頭星雲中。這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星雲得名於其馬頭形的輪廓。在這團1500光年外的龐大星雲中,新的恆星不斷誕生。作為最易被識別的天體之一,馬頭星雲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研究。但在2011年,毫米波段射電天文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illimeter Radioastronomy ,簡稱IRAM)等機構的天文學家又對其展開了新一輪的探索。藉助位於西班牙內華達山脈的3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他們將目光鎖定在「鬃毛」上的兩處位置。研究的目標不是拍攝更多星雲圖片,而是運用光譜分析,把光分解成不同波長的組成成分,從而揭示星雲的化學組成。光譜數據如心電圖上的尖峰,每一處的凸起都代表著星雲中的分子發出的特定波長的光。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多數科學家還懷疑星際空間是否真的有分子存在。那時人們普遍認為,任何比原子和原子團更複雜的物質都難以在充滿輻射的宇宙環境中存在。196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查爾斯·湯斯(Charles Townes)決定尋找太空中的分子。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於今年剛剛逝世,他於2006年寫給太平洋天文學會(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的報告里回憶到,當時絕大多數同事都認為他的想法有些瘋狂。但湯斯決定繼續推進他的計劃。為此,他為加州哈特克里克射電天文台(Hat Creek Radio Observatory )6米長的天線安裝了放大器,並通過這台天線發現了人馬座B2星雲中存在氨。湯斯在文中寫到:「如此簡單,如此激動人心!這時新聞媒體和其他科學家開始談論我們了。」
而真正劃時代的則是多國共同參與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級波列陣(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簡稱 ALMA),這個由66個射電天線組成的陣列於2013年投入使用。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在海拔5200米的查南托高原火星般紅色的土地上,ALMA的所有天線整齊劃一地扭轉方向,幫助觀測者仔細收集來自天體的光。這裡夜晚的天空極度黑暗、晴朗,幾乎完全沒有會幹擾圖像質量的水蒸氣,這使得儀器在從紅外到射電的各個波段,都能達到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和精度。ALMA既做成像觀測,也能獲取圖像中每個像素點的光譜,在它觀測的每一個視場中都會產生數萬條譜線。「這令人讚歎,同時也是個巨大的負擔,」韋弗說,「這些數據集過於龐大,沒法通過網路下載,只能存到快閃記憶體盤裡郵寄給科學家們。」ALMA的數據洪流為天體化學家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新譜線。但是,類似於犯罪現場留下的身份不明的指紋,這類譜線對於科學家是沒有用的,除非他們能確定是何種分子產生了這些譜線。
尋找線索
科學家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思路將分子與光譜線匹配。以C3H+為例,天體化學家從理論出發,通過光譜中的線索推測出分子。而一種叫做ab initio (拉丁文「從頭開始」的意思)量子化學的技術允許科學家們從量子力學出發,通過組成該分子的原子中質子、中子和電子的運動推算出分子的性質。在超級計算機上,研究人員對分子進行模擬,他們不斷微調分子的結構從而尋找幾何上最佳的構型。「隨著量子化學的出現,我們的研究不再局限於我們已經合成的物質。」福滕貝里講道,「不過受分子尺寸的限制,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來幫助我們完成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