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定都成都的蜀漢為什麼活不過五十年?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6 0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高成 時拾史事

  成都西門外浣花溪畔,一座草堂落成不久,談起此屋的主人,黃四娘等鄰居們都知道,是位喚作杜甫的落魄詩人。對,就是前幾年在微博里又端機槍又騎摩托,被網友們惡搞成」很忙「的那位。自從安祿山范陽起兵以來,戰亂就沒有停止過,加之混的實在是太差了,一家子人嗷嗷待哺,揭不開鍋。大詩人不得不來成都找朋友接濟,勉強維持。

  未受戰火波及的成都一如既往的安定、富庶,在這裡的生活充滿了酸甜苦辣,杜工部被後人稱為「詩史」,透過他的詩可以了解到當時的成都以及詩人的心路歷程。有時出門散步,江畔獨步尋花,「流連戲蝶時時舞」;有時好雨過後,賞賞美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有時風有點點大,捲走屋上三重茅,還要受小孩子的氣。景緻雖好,可不憂國憂民就不是杜甫了,聽聞吐蕃軍隊入侵,杜甫登臨高樓,面對錦江春色,感嘆:「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來到武侯祠,有感於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再聯想到自己不得志的遭遇,更是傷懷,他多次來到祠堂憑弔,寫諸葛亮的詩有二十多首,哀嘆諸葛丞相的大志未成,其實不光是諸葛亮,割據蜀地的政權一般都難有作為……

  

  (杜甫草堂)

  巴蜀大地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成都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城市,名聲很好。因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地勢平坦的成都平原洪災少而水源足,在農業文明時代頗有優勢;絲織業也非常有名,蜀綉享譽全國。兩漢交替之際,李熊就對公孫述說:「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據扦關之口,地方數千里,戰士不下百萬。」公孫述深以為然,決定稱帝於斯。東漢末年,劉璋之父劉焉向朝廷求職,一開始是要求去交趾的,大致是現在的兩廣地區,圖那裡偏遠,若天下有事可以學趙佗,侍中董扶卻偷偷對劉焉說:「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於是野心大的劉焉改成去益州了,那裡也安全,經濟還更好。諸葛亮在隆中給皇叔出主意,也力薦蜀地:「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人煙阜盛,經濟繁榮,周圍又都是崇山峻岭。如逢亂世,簡直就是世外桃源。所以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時,唐玄宗與唐僖宗便逃亡成都避難。一些有野心、稍微有點實力的敢在這裡稱帝,佔山為王,有恃無恐,比如公孫述、劉備、王建、孟知祥、張獻忠等。可是觀察後會發現,這些定都成都的政權大都沒有前途,撐不了幾十年便會滅亡,沒有一個統一天下。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蜀漢,看了《三國演義》的蜀漢粉總為該國過於短暫而憂傷,實際上能維持四十多年已經很不錯了,豈不知在秦以後所有建都成都的政權中,沒有一個超過五十年的。矮子裡面挑高個,蜀漢竟然還算好的,那麼蜀漢為什麼壽命不長呢?

  毫無疑問,大一統王朝肯定不會定都於成都,從全國的角度看,成都偏於西南,出蜀交通不便,難以有效控制全國、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一般定都於此的主要是些割據蜀地的小政權,地盤只限於巴蜀甚至都沒有,實力相對來說比較弱小。如果中原是四分五裂的,還可苟且偷安一時,相反,如果北方、南方出現了大面積的局部統一政權,往往就危險了。劉備稱帝時荊州已經失守,北方有地跨九個州的曹魏,東有將近三個州的孫吳,都很強大,反觀蜀只有一個益州,人口、軍隊、耕地數量都處於絕對劣勢,綜合國力不如人,最後被滅也是正常的。

  對於巨大的差距,蜀漢君臣心知肚明,他們清楚,要想改變被動的局面,必須早日出兵,要麼收復荊州,使隆中對描繪的藍圖重新獲得實現的基礎;要麼北伐滅魏,攻下長安洛陽。時間拖得越久越不利,因為吳魏的人口、耕地都至少是你的兩倍或者更多,同樣安定發展個幾十年,你的增量不如人家的增量,差距會越拉越大,形勢只能更被動。而相對於魏,吳國的實力更加弱小,所以年老的劉備不顧反對,堅決伐吳,可惜事與願違,火燒連營,敗退永安,此戰對於劉備的打擊不止是身體層面的,更是心裡的絕望,夷陵之戰再次削弱了蜀國,非但荊州沒拿回來,還損失了數萬軍隊,從長遠看,這個政權估計只有偏安的命了,統一天下的夢想基本已經破碎,絕望之餘,劉備黯然離世。

  

  (劉備惠陵)

  之後當權的是諸葛亮,諸葛武侯通曉歷史,每自比管仲、樂毅,他不會不知道歷史上的兩個事例,一個是漢高祖出蜀定鼎天下,還有一個是白帝公孫述被漢光武帝消滅。諸葛亮當然希望蜀漢能跟劉邦一樣,打出蜀地,問鼎中原,然而天下大勢已經更類似於後者了。劉邦的軍隊出蜀時,北方實際上是分裂的,項羽不光重新分封了諸侯,還放棄關中,遷回彭城,並被其他勢力牽制,所以漢軍出陳倉時,面對的是章邯等三秦王的軍隊,等項羽能顧及劉邦了,關中已經失守。楚漢戰爭的主戰場主要還是在關東地區。

  而「白帝」公孫述是怎麼回事呢,公孫述稱帝巴蜀時,北方漢光武帝的地盤已經很大了,是個區域統一的政權,兵多糧足的公孫述也想打出去,「使將軍李育、程烏將數萬眾出陳倉,與呂鮪徇三輔」,「六年,述遣戎與將軍任滿出江關,下臨沮、夷陵間,招其故眾,因欲取荊州諸郡,竟不能克。」可是北伐、東征都以失敗而告終,根本不是光武帝的對手,最終漢軍兩路並進,公孫述身死國滅。

  

  (白帝城)

  參考了歷史教訓,無奈發現蜀漢的境遇更接近於後者,比公孫述稍微好點的是,東邊有個盟友東吳,他們可以牽制住魏軍的一些兵力,讓魏國不能從三峽入川,而只能走棧道。平心而論,應對一面之敵總比兩面的好。雖然大局已定,實力懸殊,可諸葛亮並不願意認命,個人的理想、先帝的囑託、正統的招牌使他內心難以平靜,他一直都認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軍必須出兵,否則即是坐以待斃,於是他以及後來的姜維發起了頗受爭議的北伐戰爭。

  諸葛亮總共五次北伐,不是六次,而且也不是每次都出了祁山,以下是《三國志》中記載的關於孔明北伐的結果:

  1.(馬謖)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余漢中。

  2.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3.(建興)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4.(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5.(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糧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從結果來看,只有第三次北伐達到軍事目的,拿下武都、陰平,其他的基本算是失敗,一次是因為用人不當,兩次是糧草耗盡,最後一次是因為諸葛亮的去世,但也提到了糧草的原因。四川盆地周圍的山脈一方面能夠保障蜀漢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進軍的阻礙,到唐朝時李白依然吟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魏軍都不用動手,只要在各個出蜀隘口駐紮重兵,堅壁清野,避而不戰,蜀軍無糧只能不戰而退,等過個二三十年,差距大了一舉滅之,這是很淺顯易懂的戰略,所以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打算就地屯田,打持久戰,可惜天不假年,大軍也只能無功而返。

  

  (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地圖)

  總體來看諸葛亮比較謹慎,五次北伐也就第一次輸的慘點,其他幾次兵力損失不大,戰果相當有限。等到姜維北伐的時候,有幾次戰績就很好看,一次「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還。」一次「后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但也有慘敗的時候,由於胡濟失約:「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重」。總的來看,仗打了很多年,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累年攻戰,功績不立」。

  儘管也有過酣暢淋漓的大勝,但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儘管姜維偶有斬獲,也不配贏得掌聲。諸葛亮、姜維連年出兵,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算,重壓之下,蜀地百姓難以承受,《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是這一時期的人,親眼目睹過由此造成的人間慘劇,他在《三國志·譙周傳》里有言:「於時軍旅數出,百姓凋瘁。」不光是蜀人看到了,盟國、敵國也有人看出來了,吳國一使臣歸國后便坦言,蜀國恐怕撐不了多久,因為他到田裡發現「民皆菜色」,這是種什麼臉色?想知道的話,把目光投向今日的朝鮮半島北部,看看那裡鄉下挖野菜農民的照片就可以領會到了。魏國的司馬昭也看出來了,他為什麼覺得蜀國可以滅呢?「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從你出兵的次數就可以估計出來國家的情況。

  多年征戰,以攻為守,一定程度削弱了魏國,並使其處於守勢。另一方面則使民心喪盡,經濟衰退。當時蜀國流通的貨幣叫「直百五銖」,意思是和一百五銖錢價值相等,為了保障軍費開支,蜀漢政府大搞通貨膨脹,貨幣貶值,間接掠奪百姓財富,直接的賦稅、徭役也很沉重,不光漢人怨聲載道,少數民族也受不了,蜀漢存在的幾十年,南中地區多次叛亂,「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是后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仇怨。」儘管用武力彈壓,時而平靜一會。蜀漢共有四個戍衛重鎮,分別設置了四個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漢中都督還有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就是專門負責管理南中的。

  民生艱困,不得人心,這樣的政權就變得非常脆落,等到鄧艾的軍隊即將兵臨城下,便出現了「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的局面,沒有人願意為你守城,捍衛你的政權,只願保命。跟當初的劉璋比,差遠了,劉璋投降前,成都城裡是「吏民咸欲死戰」,劉璋才能是不行,有些窩囊,但人家不會為了少數統治集團的利益連年發動大規模戰爭,看到百姓征戰三年,露屍荒野,他過意不去。劉禪也不能逃往南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早把人家得罪盡了,最後只好乖乖投降。

  

  (巴蜀棧道)

  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以劉備為首的荊州集團建立的一個外來政權,他們把蜀地視為自己統治的地盤、工具、爭奪天下的資本。放眼秦統一以後的封建社會,在蜀地建立的政權很多不是蜀人建的,公孫述,扶風茂陵人;劉焉劉璋父子,江夏竟陵人;劉備父子,涿郡涿縣人;王建王衍父子,許州舞陽人;孟知祥孟昶父子,刑州龍崗人;張獻忠,來自陝西定邊。他們的統治確立以後,掌握大權的主要是自己人,蜀漢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等,基本都出身於一個集團,本地的豪強大族只能退居次席,甚至都沒有。為樹立統治集團自己的威信,他們還是被打壓的對象,所以難以獲得他們的真心支持。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早已廣為人知,並不是說廖化有多無能,而是指蜀漢人才凋零、青黃不接,只能依靠廖化這樣的老將上戰場。劉備早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北方和南方都混過,剛剛佔領益州的時候人才相當多,北方的,荊州的,巴蜀的,都有,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盤又沒有大的變動,人才越來越匱乏,益州一些人才不願意跟你合作,其他地方的你又很難要到,激烈的內部鬥爭又廢了一批,斗死了一批,比如李嚴、魏延、楊儀、廖立等,殺馬謖是迫不得已,諸葛亮治國、治軍最強調賞罰分明,讓人又怕又服,即使馬謖跟自己關係好也有才能,也必須殺掉,否則不得人心。

  尤其是能打仗的武將越來越少了,「蜀,小國耳,名將唯(關)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在魏國大臣眼裡,蜀國就關羽算名將,其他都不行,而且張飛、馬超這些人都死了,三國時期益州也不是個盛產名將的地方,很難得到補充。這點在諸葛亮南征時就有體現,當時諸葛亮決定親征,一個叫王連的人就勸他說:「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南中環境差,疾病多,你是一國國相,怎麼能去冒險呢?諸葛亮的顧慮就顯得有些凄涼了:「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將軍都沒我厲害呀,我去最有把握。

  

  (成都武侯祠)

  作為顧命大臣,蜀國實際最高統治者,他都要親自去了看來蜀國將領確實後繼乏人。對於他的軍事才能爭議也比較大,陳壽評價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略,優於將略。」還有:「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作用比較接近於楚漢戰爭時劉邦手下的蕭何,鎮守大本營,足食足兵。在前線幫劉備出謀劃策的,還是龐統、法正,得益於他們的幫助,昔日屢戰屢跪的劉備竟然打贏了益州之戰和漢中之戰,揚眉吐氣了一把,可等他們一死,夷陵之戰劉備便犯低級錯誤,輸掉了蜀國的未來。諸葛亮有戰略眼光,真正指揮的作戰是南征與北伐,若論戰績,確實沒什麼很突出的重大勝利,但蜀軍與魏軍本就不在一個起跑線,蜀軍就這點兵力,輸不起,資源有限,限制因素太多,面對這樣的窘境、對手,有才能也恐怕難以發揮出來,能保證攻勢已經了不起了,所以反對陳壽觀點的也不乏其人,比如《李衛公問對》里的李靖(有人懷疑該書是偽作),比如呂思勉先生,歷朝歷代代對於他的軍事才能推崇者還是很多的。

  至於蜀國的後主劉禪,他對於蜀國的滅亡肯定也是有責任的,執政後期對黃皓偏聽偏信,疏忽了防守;內部矛盾也日趨激烈,文武失和,主要是關於要不要北伐,嚇得姜維躲沓中避禍去了。不過能做個四十多年皇帝也不錯了,跟後來的前蜀王衍、后蜀孟昶兩位奢侈享樂的亡國之君比,強多了。這三人都是年少繼位,沒吃過太多苦,躺著就等來了皇位,經歷有點跟前段時間搞地震的金三胖類似,結局像不像目前不好定論,反正敵人大舉進攻,這幾個蜀國很容易就亡了。後唐滅前蜀花了七十天,北宋滅后蜀只用了六十六天。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儘管有許多短命的割據政權在成都定都過,讓成都這座城市遭受過許多災難,例如吳漢「放兵大略,焚述宮室,」鍾會部下在成都釀成的禍亂,最近張獻忠沉銀的地方被找到了,八大王還有後來滿清軍隊對成都的搜刮破壞又怎麼會被老百姓忘記。所幸每次破壞之後都能迅速恢復、重建,煥發生機。如今成都仍然是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

  

  (出水的張獻忠金冊)

  幾年過去了,人們又看到了杜甫,這回他出現在了夔州西閣。歲月無情,嚴武、高適這些朋友的去世讓他失去了依靠,川中軍閥硝煙四起,杜甫帶著家人順江而下來到夔州居住。經歷了這麼多,也不知紛亂何時是個頭?閣中遠眺,寒夜霜雪籠罩天涯,星河的影子在三峽蕩漾,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依然佇立,於是提筆寫下《閣夜》一詩: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05: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