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燒香拜佛許願就虔誠嗎?你和佛祖可能有個誤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 06: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盒子槍

我有個朋友,最近不知怎麼開始信佛了。飯前飯後捏串念珠,感覺有摸有樣的。沒事就向我抱怨:「還是沒錢啊,市面上好的紫檀念珠得十幾萬。去年陝西化度寺的一尊沉香古佛淘寶上都拍到300多萬了。」「還是沒時間啊,要不然每年去山裡住個把月,燒香禮佛參禪許願順便凈化心靈。今年過年北京雍和宮的頭香在外面排了三天,得香這哥們真有閑啊!」「還是沒緣分啊,也沒個高人收了我。咱不求當什麼活佛,偶爾精神渙散內心迷茫的時候點化點化我也好啊。」我點了點頭,認真的說:「聽說白雲觀門口有位大師,不妨去試試。」

據統計,在我國16歲以上人口中,有1.2億人宣稱相信佛教(非皈依)。但有趣的是,這些人同時也宣稱沒有特定宗教信仰。他們大多數人都和我那位朋友一樣,其實對佛教並不了解,甚至將其歸類於我國傳統文化,與民間信仰發生混淆。佛祖、財神與關公,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本質區別。而實際上,如果真要追溯佛教的歷史,其初衷甚至可能與大眾的想法恰恰相反(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異見】)。



△近年來佛教在我國城市發展較為迅速,尤其在中上階層人群中傳播較快。但很多人僅僅是是為迎合潮流,對佛教教義所知甚少。而隨著藏文化的流行,藏傳佛教開始被大家追捧。一時間「活佛」遍地,網友甚至調侃:「朝陽有三大特產——熱心群眾、吸毒明星和仁波切上師。」

佛教本是反迷信的產物

兩千五百多前的恆河流域,戰爭頻仍,百姓疾苦,社會上出現了諸多思潮。這其中以吠陀教(婆羅門教)影響最大。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恆河中下游地區社會動蕩加劇,漸漸出現了許多懷疑婆羅門教義的聲音。尤其是其教義規定的「種姓制度」與「祭祀萬能」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抵觸,這些人後來被統稱為——沙門。沙門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教派,其內部學說眾多。耆那教稱共有「三百六十三見」,佛教則稱有「九十六種外道」。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沙門思潮影響深遠,並共同反對婆羅門教。而佛教就屬於沙門的一支(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異見】)。



△《本生經》里曾經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叫婆羅馬達塔的婆羅門,本來準備好一頭牛去祭祀神。但在去鄰村取鹽的時候,他的牛被路過的獵人吃了。當他回來時,看到剩下的牛皮和內臟,深受刺激並大聲叫嚷:「我的火神啊,如果你連自己的牛都保護不了,又如何保護我呢?」於是他把牛皮和內臟拋入火中,從此加入「沙門」。

在現在的尼泊爾與印度邊境地帶,當時有一座迦毗羅衛城。城中王子20歲就離家遊學,加入沙門,尋求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他先後嘗試了「禪定」與「苦修」兩種當時沙門的主流方法,但都覺得其過於極端。為了尋找「中道」,他來到伽耶,最終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悟得了「四諦」真理。從此他被世人稱為「佛陀」,即「覺悟者」。

坦率的講,佛陀的思想一開始就和沙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沙門最大的宗旨就是對婆羅門教所供奉的神進行批判。佛陀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普遍聯繫的。佛家把一切生靈都稱為「有情」,「有情」在宇宙間輪迴反覆。但「輪迴」指的並不是一個恆定的靈魂在各界往複循環,因為「有情」只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的聚合體(這五種元素統稱為「五陰」)。個體死亡不過是組成「有情」的「五陰」分崩離析,但分裂后的種種因素很快會在因果鏈條上發生新的聚合。因此佛陀認為並沒有「我」的存在,「我」不過是「五陰」短暫的聚合。

但佛陀從不否認神的存在,只不過神並非是超脫宇宙的獨立。世間沒有事物是恆定不變的,既然都是「五陰」的聚合,萬物剎那間生滅相續,大家遵從的都是因果規律的制約,神也不例外。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無論是祭祀還是偶像崇拜,都無法擺脫這一制約。佛家將這一規律稱之為「因緣」,將導致果報之因的行為稱之為「業」。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解釋了客觀事物變化發展與普遍聯繫的規律。佛陀教給我們的,實際上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悟道后的佛陀首先到婆羅奈城郊的鹿野苑,尋找曾隨他一道出家的五位侍從,並從不同角度向他們講授了三遍佛法,佛史稱「三轉法輪」。五位侍從先後皈依,號「五比丘」。後來佛陀往來於各國向世人傳法,80歲逝世於拘屍那迦城河邊的婆羅林中。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悟道的畢缽羅樹稱為「聖樹」,並改名為「菩提樹」。八國分其舍利(骨灰),並為安放舍利修建了佛塔,在塔上雕刻車輪(象徵法輪)。再後來,大家為紀念佛陀與他的思想,為他修建了像(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異見】)。



△早期的佛像是人們為了感謝佛陀的教導而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紀念他。本質上這與拉什莫爾山上的總統像並無本質區別。2001年塔利班炸毀了巴米揚大佛,他們荒唐的把佛徒對佛陀的感情與偶像崇拜聯繫在一起。

大乘佛教,異端還是必然?

其實,佛陀帶給大家的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全新方法,或者說是一種世界觀。因此早期的佛教很難稱之為宗教,充其量只是一種哲學思想。而且當時也沒有像後來那樣組織嚴密的僧團機構。即使是佛陀在世時,大家也僅僅是擁戴佛陀的權威。早期的僧團,多半是追隨導師過著雲遊生活。任何階層任何種姓的人都可以加入。他們或在城市或在郊區,或靜坐沉思,或佈道乞食。可以說,早期佛教追求的是一種「出世」的思想。特別是對於「涅槃」的追求,使得佛教成為了一門完全遊離於日常社會生活之外的隱學(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異見】)。



△「涅槃」是梵文的音譯,原意指火滅或風散。佛教理論中,用來指代熄滅了一切煩惱,超越生死時空。「涅槃」的另一個特徵是「不受後有」,即超越了輪迴。但佛教堅決反對把「涅槃」理解為死亡,因為死是與生緊密聯繫的。這也使得「涅槃」帶有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而另一方面,佛教雖然有著悲天憫人的特徵,但教法本身並沒有與社會道德有過多聯繫。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家這句話揭示的僅僅是一種因果規律,並不是一種「『我』做善事,所以『我』得善報;『我』做惡事,所以『我』得惡報」的道德警戒。佛學講「諸法無我」,既然無「我」,報也就未必在「我」身上。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種下善因的人未必能自己得到善報。同樣,前人砍樹後人無涼可乘,前人種下的惡因也可能報應在後來人身上。這種既晦澀又毫無利害的哲學理論,對於普通人是毫無吸引力的。

因此佛教的早期傳播僅僅局限在社會上層,僧團佈道與發展的主要對象就是商人與貴族。這些商人與貴族們大量資助(布施)各個組織,包括佛教在內的很多沙門都是它們的資助對象。這些人類似於佛教早期發展的天使投資人。但隨著佛教進一步的發展,其晦澀的教義與出世的思想完全成為了障礙。如果說佛教在當時各種哲學思潮湧現的印度還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話,那麼在向印度以外地區的傳播過程中原始佛學愈發顯得水土不服起來。由於周邊地區並沒有受到過婆羅門或沙門教育,對於佛教思想很難接受。佛學內部很多人都發現,佛教如果想謀求更大的發展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必須將底層人民納入到傳播體系中來。這幾乎是任何一種大眾宗教的必然選擇。因此在這時,「大乘佛教」適時地出現了(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異見】)。



△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曾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區,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晚年皈依佛教,廣建寺院,慷慨布施。佛教開始在印度廣泛傳播,並在他的倡導下走出本土。佛教後來給予其「轉輪王」的崇高稱謂。

大乘佛教最早是作為原始佛教的異端分化出來的,並且經歷了相當激烈的鬥爭。由於其力圖參與社會的世俗生活,要求深入眾生,更多的帶有「入世」特徵。但是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大乘適應能力更強,包容範圍更廣,能迅速適應所到之地的民族特點。

大乘佛教首先強化了對於佛的崇拜並開始構造佛的本生。從此佛由人變成了神,將覺悟了的釋迦侔尼擴展為三世佛、四世佛、七世佛等說。到後來,佛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漸變成了一位全知全能拯救眾生的救世主形象。人的命運不僅決定於自己的業力,而且決定於佛加被的神力。成佛也成為了佛教徒最終的修行目的。

同時,大乘引入了「菩薩」的概念。大乘的佛典將成佛的過程無限延長,因為它將深入民間拯救蒼生作為了成佛的前提。而這種寓自我解脫於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踐行,就稱為「菩薩行」。發誓從事「菩薩行」的佛徒,就是「菩薩」。「菩薩」概念的引入為佛教徒們引入了一種全新的修行方法,將成就「無上菩提」定為高於涅槃的最高理想。

大乘佛教的「入世」思想以及對於其內部的寬容使得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外道」與當地文化,佛教很快的在周邊國家擴展。與之前需要尋找天使投資不同,大乘的出現使得佛教成為了全民眾籌的組織,底層百姓踴躍加入到了信佛造像的運動中。你不禮佛,佛不理你。拜佛迅速成為了一種道德投機。而各位菩薩和羅漢借著造像的勢頭也迅速成為了佛陀這位「主神」之外的次要神靈了。

佛教在我國內地最早其實是作為一種讖緯方術而發端的。我國早期的佛教依附於黃老道術,側重「祠祭祝詛」,在漢代的王孫貴族間流傳甚廣。當年信奉道教的漢桓帝,就以極隆重的儀式同時拜祭太上老君和佛陀。當佛教逐漸融入了我國文化中時,那些早期佛教視作「邪命」而予以激烈排斥的咒術,逐漸成為了傳播佛教教義的手段。除了具有學識外,治病安宅、驅鬼役神、降龍求雨幾乎成了歷代高僧大德的必備條件(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異見】)。



△歷史上很多高僧在佛學上都有很高成就,但大都被其神異事迹所掩。佛圖澄很可能就是這樣一位。這位來自於西域的僧人,並沒有留下什麼成文學說。不過從他的很多弟子造詣來看,佛圖澄的學識可能很高。可惜《高僧傳》對他的記載多是「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燕脂塗掌,千裡外事皆徹見掌中」之類。佛圖澄開創了我國神異僧侶之先河,漸漸地使神通、醫術、占卜、驅魔作為民間判斷高僧的標準。

發生變化的可能還不止是僧侶。佛教中「布施」是實現慈悲精神的主要方面。但它由最早佛徒對於貧困者的無私救濟,轉變為佛徒用個人財產對僧侶進行無條件的施捨。寺院的財產開始集聚膨脹。人們瘋狂的向寺院捐獻財產以求換取福報,使其成為下個輪迴的道德資本。他們並不了解佛陀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本意。古往今來如那位「捨身同泰寺」的梁武帝蕭衍似的人簡直不勝枚舉。雖然這種類似中世紀歐洲教廷「贖罪券」的思想一直被佛教內部人士所批駁,但卻依然無法阻止信眾高漲的熱情。

和僧侶與佛像一樣,寺院也開始走向神壇。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寺院的靈驗遠比高僧的神通更為實際。高僧未必能有緣得見,但去寺院求香卻顯得容易得多。尤其是我國民間自古就有多神崇拜傳統,寺、廟不分,有些地方佛道經常共處一廟,其功能簡直包羅萬象:大到占卜國家命運,小到治療不孕不育,求陞官求發財,求家和求心安。供桌前是裊裊的香火,供桌下是虔誠的信徒。至於供壇上是佛祖還是關公,也許未必那麼重要。

智者與神靈,人們往往選擇後者

很多人都認為,哲學是神學的基礎,但其實神學要高於哲學。因為神學的上層可以通過解釋世界去撫慰人心。不過可惜的是,大家在接受宗教的過程中,過多的注意了宗教的「安慰劑」效應,將宗教混淆成了迷信——一種真正和宗教相悖的狀態。也許任何面向大眾的思想,最終並不是被大眾接受,而是被大眾改造。

人性使然。

現在很難想象,耶穌早年的傳教過程其實很可能異常坎坷。與「聖子」的身份相比,他更像是一位謙卑的智者。可惜他真正被人所熟知卻得益於他展示的那些「神跡」、他獨特的「神之子」的身份以及保羅在其生后不遺餘力的宣傳。即使基督教早期極力反對偶像崇拜,不過可惜的是,這依然無法阻止基督徒對聖徒遺骨和十字架的禮拜。而且沒過多久,異教的燃燭、跪拜儀式也走進了教堂。教義敗給了人性,耶穌和他的母親被信徒賦予了形象,雖然基督徒們可能並未真正見過他們的形貌。

佛陀在鹿野苑向眾比丘佈道時,曾經講過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名叫陀舍羅訶的人,他有一面戰鼓。戰鼓聲音響亮,非常好聽。但是由於戰鼓逐漸老化破舊,鼓手不得不對它進行修補。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鼓的每一處零件都被進行了更換。問題是,這面戰鼓還是原來的戰鼓嗎?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雜阿含經》里。無獨有偶,在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們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忒修斯之船的問題。我不知道古時候東西方是否有交流,但歷史有時候的確是驚人的相似。只不過西方哲學家們講這個故事是作為一種哲學思辨,東方的佛教徒們卻將它作為「大乘非佛」的理論依據。

佛教內部關於誰是正統的爭論綿延至今,作為一個外人的我是沒有資格參與的。但是我有時在想,大乘的出現很可能是人性的必然。愛迪生雖然發明了電燈,可是後來出現的熒光燈、節能燈依然也是電燈。是不是電燈,其判斷標準不應該是「是否是由愛迪生髮明的」,而是通電以後能不能亮。只不過大多時候,當我們的燈壞了,第一反應不是去修理電燈,而是去拜膜拜愛迪生,希望他能保佑我們的電燈重新發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8 18: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