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供給側改革才是中國經濟的出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1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 作者:張軍

  何為「供給側」
  「供給側」這個詞,是Supply Side的譯名,在經濟學文獻里,我們知道有個「供給學派經濟學或供給側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的思潮。上世紀80年代末這個學派的一些倡導者的著作被介紹到中國,其中還專門有人寫過一本《供應學派革命》的書,介紹了里根擔任美國總統之後,其政策如何受到「供給學派」思潮的影響。當然,撒切爾夫人那時候也受到了這種思潮的影響。至於「供應學派」或者「供給側」這個詞,大概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裘得·萬尼斯基在1975年提出來的。除了裘得·萬尼斯基外,羅伯特·蒙代爾和亞瑟·拉弗爾是另外兩位極力推崇「供給學派」的經濟學家。不用說,強調供給側是與強調需求側的凱恩斯主義對立的。

  里根為何推行共計學派
  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的影響很大,也迎來過黃金時代,但時間長了,英美國家出現了政府干預過多,效率低下,另外一方面持續通脹,進而導致經濟停滯。里根和撒切爾夫人上台時亟需一個新的經濟理論來打破過去的困境。比如里根上台後,於1981年將供給學派的主張結合貨幣學派的主張一起運用到經濟管理中,並分解為削減不包括軍費在內的財政開支,對企業和納稅個人實施大規模減稅,減少對企業的干預,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等措施。這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次大規模實踐。英國通過私有化和降低社會福利,提高了經濟的活力。
  但是正如經濟周期一樣,經濟學的思潮也一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上世紀的凱恩斯主義導致了效率低下,引發了自由主義的「供給學派」思潮,後者主張減少政府管制給私人企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奠定了1990年代以後美國發展的基礎。但是過度的自由化政策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缺乏監管的金融行業日益膨脹,過度創新,造成了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逼得美國又回頭撿拾起了凱恩斯主義的一些做法。
  在中國,也有一些過去不太受到關注的學者接受「供給學派」的學說,最近兩年開始活躍起來,他們稱自己為中國的「新供應學派」。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背景和美國完全不一樣。里根推行供給學派主張時,美國經濟增長率為負,通脹率為兩位數。而今天的中國經濟雖然處於下行態勢,但是仍然是各經濟體中表現最好的。里根對供給學派的應用,有冷戰的大背景。但是中國經濟的融合度較高,並不存在這一政治風險。

  中國為何需要「供給側」改革
  過去10多年太多的經濟學家關注了需求側的問題,尤其是關注消費需求的問題。這可以理解,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投資太多了,需要與消費需求平衡。於是再平衡的問題成為大家關注的最重要的問題。但問題是,第一,投資的多與少,要看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投資,這些投資是否導致了我們的經濟增長。第二,消費需求固然重要,但它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源泉。很多年來,不少經濟學家都主張中國應該大幅度提高消費佔GDP的比重,降低投資的佔比,也就是再平衡中國經濟的需求結構。這個聽起來很正確,但是消費佔比在中國比較低一些,是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得快,而增長的源泉是投資,不是消費。雖然消費佔比低一些,但消費的增長率並不低,過去20年保持了8%的增長,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消費與投資的佔比是相對份額,並不重要,即便政府把消費佔GDP的比例從目前的40%提高到70%,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也不會更快,只會大幅度下降。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當年GDP是給定的,這點很重要。整個經濟的生產能力是給定的,生產出多少產品也是給定的。那麼把當年給定的GDP分配比例更多給了消費,就意味著對投資的比例必然減少,而投資減少會影響後來的經濟增長。
  短期來講,2012年中國經濟開始GDP低於8%的增長,到今年是低於7%的增長,經濟下行的幅度非常大。要知道,2002年到2012年中國的平均增長是10.1%,2008年到2012年還有9%以上呢。不僅增長下降,看看物價水平,也在持續下降,PPI已經連續45個月負增長,而且最近的數據顯示已達到-5.9%,通貨緊縮相當嚴重了。你掌握最基礎的經濟學知識就知道,這肯定不是供給側的問題,一定是需求在持續收縮。按照80年前哈佛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的分析,中國現在已經遇到了嚴重的債務通縮的問題。需求水平已經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遠遠不足以支撐經濟的正常的產出。
  中國經濟中長期的出路肯定是供給側的改革。過去10年以來,中國一種所謂的主流思潮認為,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拉動到消費驅動就能提高GDP。大多數的經濟結構轉型,短期對經濟都有一種向下的拉動作用,具有緊縮性的效果。俄羅斯上個世紀進行大規模的私有化,對經濟有很負面的影響,其國有企業大量的裁員,對消費能力是一種打擊。

  作者張軍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04: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