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解放戰爭「黨指揮槍」遇阻 毛澤東拿哪兩位大將開刀!

[複製鏈接]

5766

主題

5826

帖子

809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鬧木鬧木 發表於 2015-11-30 15: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1月24日至26日,中央軍委召開改革工作會議,部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任務。這次會議,標誌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

  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黨指揮槍」這一根本原則的確立以及保證,是成功的關鍵。毛澤東作為人民軍隊的締造者,為此作出特殊貢獻。

  

  三灣改編

  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到瀏陽文家市集合后,毛澤東否定「瀏陽直攻長沙」的錯誤意見,把部隊引向羅霄山脈建立革命根據地。9月29日上午,起義部隊來到永新縣三灣村。當時,革命的火種僅剩下不足1000人和48匹戰馬。

  9月30日夜裡,在毛澤東住的協盛和雜貨鋪里召開了前敵委會議。毛澤東首先分析了第一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共產黨沒有掌握自己的軍隊,提出了「黨建在連上」重大主張。當時擔任師長的余灑渡提出各種異疑,陳浩、徐韓等人也站出來反對,室內爭論非常激烈、討論異常。毛澤東耐心作解釋,最後舉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葉挺獨立團為例,把黨支部建在團上,領導幹部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黨掌握了自己的軍隊的成功經驗,來說明「黨建在連上」,發揮堡壘作用,在艱苦的戰爭歲月拖不垮,打不爛,是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在微弱的油燈下,一直討論到天亮。

  10月1日,師長余灑渡召集部隊在楓樹坪下集合了,毛澤東站出來講話,在鼓舞土氣后,宣布「三灣改編」會議精神,組建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三項決定:第一,黨組織建立在連上,設立黨代表制度,排有黨小組,班有黨員;營、團以上有黨委,全軍由毛澤東領導前委,從而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第二,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的民主制度,實行官兵平等,經濟公平,破除舊軍雇傭關係,並初步醞釀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第三,整編部隊,把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改編后,奠定了人民軍隊的性質,在建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前立規矩

  長征中,毛澤東雖然高居中共中央的核心,卻被兵多將廣的張國燾幾番「逼宮」,要求改組中共中央。多年後,毛澤東還對此刻骨銘心,認為這是「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 「黨指揮槍」也成為毛澤東多年來帶兵的一條重要原則。

  1948年1月,國共還處在相持狀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解放軍「方面大員」掌管的遠比當年張國燾強大的人馬,不能不使毛澤東有所警惕。

  最好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這年1月7日,毛澤東給幾個中央局和野戰軍的領導專門下達了《關於建立報告制度》(即子虞電),以「幫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錯誤」。

  毛澤東給中央局、中央分局書記指出,請示報告內容的要求必須「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並規定報告除發給中央主席外,還特別給野戰軍與軍區的首長做單獨的要求:各野戰軍首長和軍區首長,除作戰方針必須隨時報告和請示,並且照過去規定,每月作一次戰績報告、損耗報告和實力報告外,從今年起,每兩個月要作一次政策性的綜合報告和請示。制度規定,中央局、中央分局書記報告的對象是中央和中央主席;野戰軍、軍區「頭頭」報告的對象是軍委主席。但其實這兩個主席都是毛澤東。

  大將挨批

  中央的《關於建立報告制度》下達六個月後,按理應該已有三次報告,但林彪一次也沒動筆。

  1948年8月15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給林彪發了一封兩千字的長電報,措辭嚴厲地批評他不按規定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綜合性報告的行為:「使我們完全不了解你們在這件事上何以採取這樣的敷衍態度……我們認為所以使你們採取此種態度的主要理由,並不是你們所說的一切,而是在這件事上,在你們的心中存在著一種無紀律思想。 」

  在南線的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兼代前委書記的粟裕是執行這一制度的當然首長,正當他積極準備淮海戰役的10月30日,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突然接到毛澤東以中央軍委名義發來的一份電報。電報批評的正是粟裕,毛澤東認為粟裕在執行請示報告制度以及在華野內部開展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等惡劣作風上,很不主動,「只低頭吃草,不抬頭看路」,甚至比所有野戰軍首長(包括剛被「狠批」的林彪)都差勁。

  粟裕雖然極其忙碌,但還是在淮海戰場繁重的作戰指揮間隙中,於11月9日親筆完成了關於華野前委擴大會議檢討無紀律無政府現象的情況報告,作為補交的「作業」——9月份的綜合報告,當即上報給了毛澤東。

  在報告的事上兩位大將挨批,聯繫到之後不久三大戰役的大獲全勝和取得全國勝利,可以看到「黨指揮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毛澤東則通過報告制度解決了這一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 04: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