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邁向全面小康——「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圖景展望

[複製鏈接]

302

主題

302

帖子

1928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92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ongjizhong 發表於 2015-10-29 14: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如果把通向這一動人圖景的5年描繪成一幅連續的歷史長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將是其中突出展示的內容。

  小康夢想,離我們從未如此之近。中華民族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新藍圖——國家更強盛,人民更幸福,中國將呈現世所矚目的全新面貌

  6.9%——「十二五」收官在即,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

  「國內外環境依然複雜嚴峻,我國經濟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但經濟運行整體平穩趨勢沒有改變。」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評價說。

  全面小康,意味著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富足,而發展是前提、基礎和關鍵。

  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繼續穩定保持中高速增長——

  當前,世界經濟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蕩,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這也說明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條件沒有改變,發展前景依然十分廣闊。

  發展決不囿於速度,能夠實現持續穩定發展才是關鍵。縱觀經濟發展史和世界強國興衰史,轉型升級是永恆的主題。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十三五」時期,工業將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城鎮化將從規模城鎮化走向人口城鎮化,消費結構將從物質型消費走向服務型消費。

  「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后,將步入一個更加穩健、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新的發展階段。」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說。

  未來5年,全面創新將風起雲湧——

  創新是發展進步的靈魂,是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破除一切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十三五」時期的中國有望進入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期」。

  德國《商報》評論指出,新的5年,中國不想再僅僅充當世界其他地方的工業區,而想成為知識導向型的高科技工業大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將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新土壤將喜獲豐收,還會引領全球創新潮流。

  「十三五」時期,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提升,企業在國家創新決策中的話語權加大……一切有利於創新的要素將加快匯聚。

  未來5年,生態文明將蔚然成風——

  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十三五」時期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衝刺期」。

  到2020年,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將成為流行的理念,節約資源、綠色生活將成為大眾的選擇;破壞生態將受到嚴厲的處罰,浪費資源將遭遇普遍的譴責……

  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台文件,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指明方向,描繪藍圖,作出全面部署,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將不再遙遠。

  未來5年,幸福感獲得感將更為強烈——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注社會公平,實現安居樂業,尊重人的價值,「十三五」中國將進入民生建設的「升級期」。

  「中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這些快要退休的人大都只有一個子女,希望今後在建立多種養老方式前提下,利用郊區閑置的培訓中心、度假村等,開辦更多養老院,讓我們過上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北京市政府就「十三五」規劃在網上徵求公眾意見時,一位市民留言說。

  從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從更完善的社會保障到更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從實現公平正義到提升社會流動性……

  「物質層面發展到一定程度,讓公眾更多在精神層面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將成為主流理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可以期待的是,日益凸顯的以人為本,一以貫之的為民情懷,必將使中國走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美好明天。今天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白牆黛瓦的小樓房與青山綠水比美,過去那種「家家竹木屋、頓頓難揭鍋」的窘境已成歷史。

  赤溪村的華麗轉身,是我國扶貧成就的一個縮影。「十二五」前4年,我國累計減貧5221萬,年均減貧1000餘萬,成就舉世矚目。

  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是不能有人掉隊的小康。日前舉行的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布:「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說,這意味著今後每年要繼續減貧1000多萬人,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一如扶貧攻堅之難,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小康這一夢想,需要我們在「十三五」這一決定性階段加速補短板,應對新挑戰,彰顯包容性,付出比過去加倍的努力。

  把藍圖變為現實,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至關重要——

  有經濟學家測算,要實現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需要達到6.5%。剛剛過去的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6.9%,這一速度雖然不低,但我國經濟三期疊加明顯,下行壓力猶存。

  不唯速度不是不要速度,全面小康是經濟發展的小康,必須有合理的增長速度。

  在經濟增速換擋的背景下,中高速增長能否保持至關重要。中央黨校教授陳江生認為,新常態下,需要國家加強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發展平穩,避免大起大落。

  把藍圖變為現實,加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刻不容緩——

  經濟換擋調速的背後是需求的不足。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粗鋼產量下降了2.1%,水泥產量下降了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波動明顯。

  這說明,傳統產業深度調整,動力有所消減。從經濟發展的直觀現象看,投資、出口拉動力明顯不足,消費的拉動力有待加強。

  從經濟發展的深層問題看,我國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科研投入、創新創業體系有待加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絕非一日之功。

  「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距離。」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把藍圖變為現實,強化區域協調發展不可或缺——

  今年上半年,東北三省經濟均低於全國7%的GDP平均增速,繼續呈墊底之勢。相比之下,東部地區仍然保持了較快發展勢頭。

  這種明顯的差異正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一個寫照。當前,我國區域差距、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但發展水平的絕對差距仍然較大,東中西部階梯發展特徵明顯。

  區域差距不可避免,但差距過大則會影響全面小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說,在各地均衡發展或公平發展、全國統一市場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會較快較可持續,反之則慢、不可持續。

  把藍圖變為現實,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光有金山銀山不算本事,有金山銀山還有綠水青山才是真本事,這一點正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經濟發展與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是實現全面小康不可偏廢的「兩翼」。

  必須清醒地看到,雖然「十二五」以來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巨大進步,但當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大氣方面,全國161個監測城市中去年未達標超過九成;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森林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生態環境是短板,也是一個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的問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說,保護好生態環境,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觀念轉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和行動。

  把藍圖變為現實,必須增強人民群眾對發展改革的獲得感——

  「一位退休後到山東濟南居住的老人,醫保關係在新疆,醫療費單據送回去兩年都沒報銷,無奈之下只好在濟南參加了醫保。」全國人大代表仇冰玉在今年兩會上講述的故事折射了醫保制度的瓶頸。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醫療、養老、教育、城市交通等民生領域的問題,關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更關乎對全面小康的認知度。

  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並沒有改變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我國發展依然有著無限的空間。今年12月1日起,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2018年起,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正式實行……

  「我國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從外資引入內資市場准入領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參與負面清單課題研究的重慶大學教授陳升說。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又一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改革舉措出台,時間表指向「十三五」。

  兩年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336項重要改革任務,「十三五」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

  改革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充滿活力的必由之路。面對宏大的發展藍圖,面對艱巨的發展任務,只能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來破除舊習慣、老框框,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十三五」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牽引器」——

  中央深改組會議明確提出,要把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改革舉措往前排,也要在有利於建章立制的改革舉措上下功夫,依靠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改革千頭萬緒,必須抓住突出矛盾,解決重點問題。

  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完善;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

  「未來一段時期,力爭在經濟體制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進一步實現突破性的改革目標,就能夠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穩定經濟增長提供更加可靠的途徑,這是主動引領新常態的必然選擇。」張占斌說。

  「十三五」時期,社會事業改革將成為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的「動力源」——

  中央深改組會議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眾。」

  「全面小康不僅是經濟總量翻番,而且要解決城鄉二元等結構性矛盾。唯有全面深化改革,矛盾才能一一化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和強大動力。」遲福林說。

  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到2020年基本建立新型戶籍制度,幫助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橄欖型分配格局將成型,教育公平、全民醫保更上層樓,構建起可持續、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三五」時期,全面依法治國將成為強力呵護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保護神」——

  最近幾個月,中央深改組先後通過意見,對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和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製作出部署,深化律師制度改革,部署法官和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工資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決策正一步步走向深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讓權力在法治的框架內運行,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將進一步提升。

  「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將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容師」——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樹立和落實正確的理念是關鍵。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理念,空間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這些理念的落實,美麗中國將成為現實。

  「只要抓住工作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一個充滿活力,藍天、綠水、青山環繞的生態文明新時代一定會到來。」中央黨校教授趙建軍說。

  「十三五」時期,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將促進深化改革,拓展發展的「新空間」——

  今年以來,上海紡織集團聯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投資10億美元在蘇丹建設新型紡織產業園,涵蓋10萬公頃棉花種植和30萬紗錠產能。

  集團董事長童繼生說,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們將在海外布局原料、製造、銷售、設計和供應配送五大基地,最終做到「全球資源、中國集成」。

  中央深改組會議提出,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定不移引進外資和外來技術,堅定不移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十三五』期間,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將高度融合,共同發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強百姓的獲得感,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王軍說。

  美好藍圖總能催人奮進,爬坡過坎尤需奮勇前行。

  人們堅信,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小康夢想必能如期成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將擁有一個更加堅實的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 08: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