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推遲生育,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5-6-19 22: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小老鼠汪 發表於  2012-07-31 15:22

  

  (圖片:CHRISTOPHER HOPE-FITCH / GETTY IMAGES, via healthland.time.com)

  (文/諾娜·威利斯·阿羅諾維茨)幾年前,我 79 歲的父親在醫院做了兩回背部手術,那是我第一次看見他穿病號服的樣子。家裡就我跟他兩個人——我母親 2006 年因癌症去世了——我開車載我爸去看醫生、去雜貨店。我幫著他把老房子里的東西清理好,搬到了一間小點兒的、沒有台階的公寓房裡。我在一旁看著他在理療中痛苦掙扎。父親現在已經完全康復了,但這整個過程卻讓他變老了。現在,我們一起上街時,我的步子會放慢一點點。他遲到個 20 分鐘,我就抓狂不已:是不是摔倒了,是不是遇到車禍了?或者是他忘記我們的約會了?哦,上帝呀,他不會是得老年痴呆症了吧!我父親不斷地告訴我說他可以照顧好自己,但他的這種聲明完全不能消除已經深深駐紮在我腦海里的那層憂慮。父女的角色已經開始扭轉,就像現在許許多多人到中年的嬰兒潮子女和他們的父母一樣。

  除了一點:我並非嬰兒潮一代的人(編註:指 1946 - 1964 年間出生的人)。我今年 27 歲。

  生我的時候,我母親 42 歲,父親 51 歲。我在布魯克林念小學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是這樣——大多數的家長都比我父母年輕 10 甚至 20 歲。我還記得當時我對父母這麼大的年紀非常不好意思,還對老師和朋友謊報過他們的年齡。

  但在今天,許多城市裡受過教育的家長,遇到像我這樣的父母連眼都不會眨一下。我爸媽之所以生我晚,有許多原因跟現如今決定推遲生育的人是一樣的。他們的事業和政治生活是他們人格的延伸,他們不願打破既有的平衡。我的父母相遇並且相愛,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成為各自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了。我的母親是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她覺得如果要跟男人養育孩子的話,對方必須願意跟她平均分攤撫養孩子的辛苦活兒才行。她花了 40 年的時間來找到這樣一個男人。我父親在他 20 歲時有了他的第一個孩子,之後又在 24 歲時生了第二個,再後來他跟兩人的母親離了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會組織者的工作中去,犧牲了跟兩個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他知道如果他還會要第 3 個孩子的話,他一定要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

  

  在我父母這樣的年紀要小孩兒的人現在也依然不多見,但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齡卻是持續攀升。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最近發現,20 歲出頭的婦女的懷孕率從 2000 年到 2008 年有了顯著的下降,而 30 歲以上婦女的懷孕率卻呈現攀升。在過去 50 年的時間裡,第一次做父母的平均年齡從 21 歲跳到了 25 歲,接受過本科教育的女性生第一胎的年齡比 25 歲還要晚。

  我母親要求均攤撫養義務的要求,在我們這一代看來並不算高(雖然婦女最終還是會承擔大半的家務)。對我們來說,推遲當父母主要還是因為錢。過去幾十年的經濟轉型(這兩年因經濟衰退而加劇),已經讓 20% 的年輕人因財政問題而推遲結婚和生子的計劃。這也難怪:據美國農業部統計,一個年收入在 57600 美元到 99730 美元之間的普通美國家庭,養育一個子女,從 2010 出生算起,直到高中畢業,總共預計花費 226920 美元。這個數字在千禧一代(指 1985 - 1995 年出生的人)看來不啻泰山壓頂,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將繼續停靠在低工資的服務性崗位上,或是靠當臨時工過活,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在短期內還得不到改觀。像我這樣在中產階級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希望下一代跟自己一樣。我們想等到自己有了一份 「真正的工作」 之後再要孩子。問題是,我們可能會等上很長的一段時間。

  現在二十幾歲等著生孩子機會的人很多,我也是其中一個。如果我現在生個孩子,孩子倒不會餓死——但我的記者生涯可能會。我的男朋友是個自由製片人,他的財政狀況更加岌岌可危。我們常常在辦公室過夜,年假快要過期了才用,我們會為了自己在乎的項目通宵達旦的工作。我們更願意把掙來的錢拿去約會,而不是用來買尿布。

  關於這麼做值不值得,我不需看遠,只要回顧一下我的童年便足以得到肯定。與年輕的家長們相比,我的父母擁有更多的資源。他們受過更多教育,經濟上更穩定,事業上更有成,心緒上也更為放鬆。他們彼此間的關係有著那種第二次婚姻的成熟感——透著一分恰到好處的實用主義的浪漫。我的同齡人推遲生育計劃,一部分是迫於形勢,還有部分原因是我們放不下工作和享樂。不過,要推遲做父母,看來不只要靠運氣——還可以用科學。

  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最近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激起了廣泛的議論。斯勞特在文中討論婦女是否可以 「擁有一切」,並指出堅持晚生孩子到頭來可能會花更多的錢、人也會更累。那該怎麼辦呢? 斯勞特的方法是,盡量在 35 歲之前生孩子,或者 「把你的卵子凍起來,不管你結沒結婚」。怎麼樣,容易吧。等我們錢也有了,人也成熟了,那個時候再要孩子,又有何不可呢?

  

  然而,這種邏輯在我擦洗我父親廚房牆上的一個血手印時轟然崩塌——他半夜裡一不小心摔倒了,就這麼硬生生的朝牆撞了上去,額頭把瓷磚都擊碎了。這讓我想起了以前,我常想要是母親早生我 10 年,我可以跟年輕的她一起度過怎樣的時光。當我朋友的父母還在念東念西、節假日里給他們洗衣服,幫他們填寫醫療保單時,我在對我的父親做著同樣的事情。當我的朋友問他們的母親事情該怎麼辦時,我只能猜測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會說些什麼。

  誠然,我母親去世時只有 64 歲,遠遠低於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年齡。而且,儘管發生了上述種種事情,我的父親如今依然健朗;當著教授,每周讀幾本書,經常旅行。他有朋友,還有一個女朋友。研究表明,年紀大一些當父母可以讓你保持腦筋活絡,社交也更活躍(我的父親正是這樣)。在經濟上他也是很幸運的,他能夠雇一個人每周來幫他打掃一次公寓,需要時也能打車代步。他有長期的看護保險,這意味著屆時他可以請護工和他住一起來照顧飲食起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算是一個擁有 79 歲父親的女兒能有的最好情況了。

  但是,負擔不起所有這些的家庭該怎麼辦?那些到了 65 歲就退休賦閑的父母又將如何呢?

  諷刺的是,當你在 45 歲時生孩子,你就相當於保證了你的孩子會比你懂事懂得更早,他必須懂事早。你的孩子也會比你少一些享受年輕時的自由,因為他們要更早的開始照顧你。家中有年邁的父親,我就不敢離開紐約,或是把手機關上個 3 天。我多想推倒一切,搬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再重新開始,但我卻只能把這夢想拋開。哪怕我父親現在人壯得能參加奧運,我也不想讓我跟他在一起的最後 10 年彼此分隔數千公里遠。在十幾歲上沒了母親讓我悲痛斷腸,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在我 25 歲前過世。(我父親的母親 19 歲時生的他,我父親直到 60 出頭才開始像我這樣照料他的母親。)

  決定晚要、或是根本不要孩子,這是一回事。覺得你早要或是根本要不起孩子,這是另一回事。如果兒童保育服務不收費,而且很普及;如果老年護理既人性化,又易於操作;如果就業市場不那麼艱難,我想我會很願意在 27 歲時生一個孩子。

  不過,至於現在什麼時候要孩子嘛,還得挑個適逢我卵巢功能還好、職業前景也不壞的時候,這可是夠人猜。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不管我什麼時候把他們生下來——都會面對比我這幾種不是選擇的選擇更多更好的選擇。我們首先得要一個這樣的世界吧。  編譯自:More people are putting off parenthood. What will that mean for their kids?刊發信息:《華盛頓郵報》網站2012年7月26日作者簡介:諾娜·威利斯·阿羅諾維茨(Nona Willis Aronowitz)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明天》雜誌的共同創刊人之一。文章題圖:healthland.time.com內文圖片: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2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