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畢節的四個孩子,死於什麼樣的絕境?

[複製鏈接]

6195

主題

6540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002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 | 武志紅

死亡,即是無回應之地。
  ——西班牙故事


畢節一個家庭的四名兒童喝農藥自殺,這太虐心。
  幾年前,畢節也曾發生類似事情,冬天五名流浪兒在垃圾桶取暖,都死於一氧化碳中毒。
  這兩起慘劇發生之前,我就留意過畢節,因那裡頻頻爆出虐待兒童的事情,如:
  貴州金沙縣10歲的女童楊科賢飽受虐待已達5年之久,施暴者就是她的親生父親;貴州畢節市的一對夫婦長期虐待自己年僅6歲的女兒,他們不僅用鐵絲抽打、罰跪釘子、毛線穿耳,還多次用燒紅的火鉗烙孩子屁股、嘴唇等;
  ……
  此前,我也將這些事情和貧窮聯繫在一起,但最新發生的這起慘案,讓我對這一視角有了懷疑。
  首先,這個家庭有漂亮的兩層樓房,先是網友估造價不少於20萬,而後官方說造價不少於20萬。
  其次,並非是窮到沒飯吃,家裡還有玉米,還養著兩頭豬。
  再次,也並非是沒有人理,有報道寫道:
  張勝(應是老師)對記者稱:幾乎每一次老大不去上課,他都會去他家裡做工作,「給他講在學校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在兄妹們輟學后,鄉幹部和學校教師前後6次去動員回校上課。胡海峰說,他5月13日第二次到他們家時,聽到孩子在裡面跑,但怎麼敲都不開門。
  根據這些細節,如果將責任歸於貧窮以及政府,是沒有道理的。甚至還有人說,其父母只負擔小部分責任,這種思考不知道從何而來。
  事實顯示,其父母要負重要責任:
  1. 母親已離家出走;
  2. 父親有嚴重的暴力;
  3. 或許比暴力更糟糕的是,父親也離開這個家,聯繫不上了。(說或許,是因為也許暴力造成的陰影,更勝於父親離開。)
  這四個孩子的家,它就算再好上很多倍,也一樣是絕境。
  這四個孩子,是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中的代表。關於留守兒童,網上有這樣的習慣性說法:貧窮,所以大人必須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就造成了留守兒童的現象;政府解決不了貧窮問題,所以,政府負主責。
  寫這些文字的人,是自己沒經歷過貧窮。但在農村長大的我經歷過,所以我有親身體驗,也說說自己的思考。
  首先,雖然留守兒童現象讓人心痛,但也別無限放大它的可怕。實際上,我們一代代人早就習慣了這種養育方式。我見到的無數案例中,就算父母不需要去外地打工,但仍有各種選擇,讓孩子和自己分離,譬如給老人養。
  給老人養還是最好的,因為老人容易溺愛孩子,很多人至今還記得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的美好回憶,一回到父母身邊,噩夢才開始。但不管老人對孩子多好,這都意味著孩子遭遇了被拋棄的經歷。並且,老人通常要帶多個孩子,這意味著你不可能獲得父母那種愛,而且心理上仍然是有寄宿感的。
  誇張一點如福建一些地方,他們習慣讓孩子從小就跟各種親戚生活,就是不讓孩子長期和父母在一起。譬如有的富有家族,誰有空就誰帶孩子,於是大家開車將孩子送來送去。這意味著,孩子沒有穩定地跟一個養育者。
  必須知道的是,孩子越小,越需要穩定有質量的愛,不斷的變換養育者,對他們是一種很大的折磨。
  其次,也許是最重要的,即便孩子身邊有養育者,養育者對孩子的方式也有種種問題,如畢節屢屢爆出的超惡性虐待孩子的新聞,就反映了很多問題。
  先來講講我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吧。
  我是在河北農村長大,1974年生,我的姐姐大我四歲,哥哥大我八歲。我們那兒的習慣是,壯勞力如父母去地里幹活拿工分養家,老人帶孩子。但我們和爺爺奶奶關係很差,他們只向我父母要糧食和養老的錢,但不給我父母帶孩子。哥哥姐姐小時候,我媽媽還掙扎過,譬如將孩子送過去,但爺爺奶奶不管,姐姐甚至差點走丟過。於是我媽一狠心,就不去地里幹活,自己帶孩子了。在哥哥姐姐的時候,媽媽的這份決心還不夠徹底,所以哥姐都有在爺奶家不被管的遭遇。但到了我這兒,我媽徹底接受了現實,她不再掙扎,於是我就受益了——在我記憶中我一直都是媽媽帶大的。
  這應該是我們那個村絕無僅有的事情,媽媽這樣的壯勞力不去地里幹活,而是在家裡帶孩子!因此媽媽遭到很多白眼,大家的習慣性思維仍然是——去地里幹活掙錢,比帶孩子重要多了。
  按照心理學理論,孩子要跟媽媽長到三歲,而且媽媽的愛要有質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雖然我媽媽的養育方式也有很多問題,而且她自己有嚴重的抑鬱症,但至少,我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其實,老人不給年輕父母帶孩子的事,在村裡多著呢,但只有我媽媽狠心留在家裡帶我,她的說法是,受不了孩子哭。
  那麼,其他父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把剛生下來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邊做一些防護,防止孩子從炕上掉下來就可以了,然後父母去地里幹活。
  如此,就有了一個慣常性的笑話:有一天從地里幹活回來了,突然發現自己孩子會在炕上走路了,於是父母們帶著驚訝到處笑著宣揚——我們家孩子自己會走路了。
  對嬰兒來講,這是極其可怕的經歷。我通過諮詢發現,如果身邊沒有人陪著,那意味著嬰兒時刻都處於地獄中,甚至,他時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
  用稍理性的話來說,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
  我想,殺死畢節那一家四個孩子的,就是這種絕境吧。雖然老師和社會對他們有回應,但那無法替代父母的。母親消失了,父親電話也打不通,而很可能的是,他們心中從嬰兒期就一直活在這種絕境中,他們受夠了。
  為什麼要讓孩子處於這種絕境中?為什麼必須去打工?
  我想,比貧窮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這個國家,可能每個地方都有這樣一種主流思維——掙錢勝於帶孩子,面子勝於家庭溫暖。
  別說我老家農村,也別說留守兒童,就算在億萬富豪的家庭里,多少孩子也仍然是留守兒童一般?
  在我的朋友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在歐美企業工作的人對待家庭的重視遠勝於其他人,他們的周末都儘可能留給家人。我們總說,東方文化更重視家庭,這種重視體現在哪兒了?或許,主要是體現在裙帶關係上,即,家庭是用來構建權力關係,而在社會上更好生存的,至於愛,不重要。
  對於貧窮,我有深刻記憶。我家五口人,只有爸爸一個壯勞力,媽媽只是偶爾去地里幹活(我長大后就不一樣了),還要將口糧和分紅給爺爺奶奶一部分,而且我和哥哥都一直在讀書,哥哥讀到高中,我則一路讀到研究生,那真是一直生活在貧窮中。我們那的農村不算窮,但我家在村裡是屬於中下的。
  貧窮的最重要標記,是吃不飽,是挨餓。這一點我好一些,但哥哥姐姐都有過挨餓的經歷,哥哥之所以高中沒讀完,就是因為家裡缺錢讓他在學校里吃飽。
  我記憶中最窮的時候,家裡連買火柴的錢都沒了。那是媽媽唯一一次對我發脾氣——其實也就說了我一句,因為我在家裡抽屜里找到一點錢,去買了作業本,但不想那是家裡最後剩下的錢。
  此外的記憶是,每年春節前,鎮里有持續七天的廟會,一次媽媽給了我兩毛錢去廟會玩,遇到的小夥伴,他們至少都是一塊多,多數是兩塊以上。這讓我有一點屈辱感,但也只是一點點,我基本沒在意。
  雖然在這樣貧窮的家庭長大,但我並沒有因此而自卑。讀大學時,我是全班36人中唯一一個父母都是農村戶口的,於是每次助學金都有我的份。但我花錢不算節儉的,於是有同學對我有意見,我就反駁說:你們誰家是雙農村戶口的?他們就說不了什麼了。
  我在北京的一個朋友也對我說:怎麼從來沒見過你因為自己是農村來的而有一點點自卑?
  學了心理學之後我明白了,真正自信的基礎,是愛;而自卑的基礎,是因為愛的匱乏。雖然條件不好也可以導致一定的自卑,但這遠不如愛的匱乏作用大。
  愛是無形無質的東西,相對於它,我們的社會更在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有調查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我一個朋友說,他曾在四個國家問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他們對中國人最大的印象是什麼,他們都用了「勤勞」一詞。
  農村裡的壯勞力出來打工,城市裡的年輕父母忙著上班,億萬富豪們也多在拚命,但是,我們真的要去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我常有這樣的想象——或許,大多數人中國人都是孤島一般,只能用腦袋和語言與別人建立一些可憐的鏈接,而感覺和情感,或者簡單說是心,是關閉著的。每個孤島,都是在嚴重缺乏回應的家庭中長大,我們也由此構建缺乏回應的社會與國家。等我們做了父母,又將「無回應之地的絕境」,傳給了自己孩子。
  大人一旦關上了心,就可以像沒事人一樣活著,將生命延續下去。但孩子,他們的心還沒有關上,無回應之地的絕境,或許直接會殺死他們。
  我再次說,畢節這四個孩子,他們不是死於貧窮,而更可能,是死在無回應之地的絕境中。
-
一個內心陰暗的人是容不得任何光明的,因為光明讓他們原型畢露,嘲笑正義、調侃崇高是他們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8 0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