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敬一丹:新聞人就應該有所不為 有所不畏(圖)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4-30 04: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敬一丹:新聞人就應該有所不為 有所不畏(圖)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敬一丹披露,在《焦點訪談》鋒芒畢露的年代,自己卻不可救藥地「溫」了。製片人看了幾個節目,搖頭:「太沒有銳氣了,沒有鋒芒,缺少剛性。」每每看到自己的同事們做出酣暢淋漓的節目,每每看到這樣的節目強有力地影響著社會,敬一丹總會由衷地喜歡,也由衷地感到自愧不如。
  


  敬一丹做演講。
  4月29日報道 4月27日,是央視節目主持人敬一丹的60歲生日,也是她選擇告別主播台的日子。記者昨日從長江文藝出版社獲悉,在敬一丹退休之際,她的新書《我遇到你》即將面世。首發式將於5月1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屆時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央視三大名嘴都將出席。在新書中,敬一丹回顧了自己在央視「焦點訪談」、「感動中國」、「一丹話題」等的歷程,而這個歷程恰好也是見證中國百姓共同關心的重大事件的歷程。
  談《焦點訪談》
  曾被指責太沒有銳氣和鋒芒
  敬一丹1988年入職中央電視台,迄今已在央視工作了27年之久。她曾擔任記者、編輯、主持人、播音指導。先後主持《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等名牌欄目。
  敬一丹披露,在《焦點訪談》鋒芒畢露的年代,自己卻不可救藥地「溫」了。製片人看了幾個節目,搖頭:「太沒有銳氣了,沒有鋒芒,缺少剛性。」每每看到自己的同事們做出酣暢淋漓的節目,每每看到這樣的節目強有力地影響著社會,敬一丹總會由衷地喜歡,也由衷地感到自愧不如。
  那個階段,敬一丹重新衡量自己:「節目要求和我的能力、性格之間確實有衝突,但我也確實不願意違背內心,不願意心裡糾結彆扭。在選題上,我比較傾向於中性話題、現象分析,不太能勝任短兵相接的監督報道。好人犯錯,我下不去手;真正的壞人,我也許鬥不過他,當然我也沒有怎麼遇到過真正的壞人。在這個欄目里,我原本的弱點突出了。我有點迷惑,也試圖改變,但還是沒能改變。後來《焦點訪談》實行了總主持人制,我們幾個總主持人更多從事演播室的工作,我慢慢感覺對位了。演播室需要和現場拉開一定距離,需要沉澱下來思考,主持人的言論不僅僅是銳,更重要的是分寸和平衡。」
  《焦點訪談》越火,敬一丹就越覺得,得格外謹慎,每一個鏡頭,每一句話都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她說,輿論監督節目帶來痛感,也許,鋒芒畢露的人帶來的是刺痛,而我帶來的是隱痛。因此, 「我不會在節目里做出歡呼狀、拍案狀,經常會沉澱一下再開口。「所幸的是,《焦點訪談》後來也從最初的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慢慢也變成了講理的中年人。」
  談記者生涯
  是熱運轉,也需要冷思考
  作為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敬一丹每年都會參加中國記者節大型公益論壇。
  她認為,記者節是個自我提醒的日子,提醒自己:記住使命了嗎?盡職盡責了嗎?如何愛護職業聲譽的?經常這樣問自己,就會自省自重。一句話:當記者就要有記者的樣兒。
  在她看來,記者生活是熱運轉,也需要冷思考。「2000年設立記者節時,我並沒有料到媒體環境在十幾年裡有如此巨大的變化,面對世事變幻,身處媒體變局,難免糾結不安。」但敬一丹始終欣賞這樣的聲音和觀點,「有所不為,有所不畏,這就是新聞人。」「對公信力的敬畏,是記者應具備的態度。」「不管時代怎樣變,世界對記者的需求從未改變。」
  2014年的記者節,是敬一丹職業生涯中的最後一個記者節。換髮記者證的時候,敬一丹猶豫了一下,還換嗎?快退休了,將來也用不上了。但這個念頭一閃就過去了,「我還是想要。沒有記者證,似乎在職業生涯里就失去了一個念想。將來,我會為自己欣慰,因為,我是記者。」
  談年齡
  遲鈍,也許成全了我
  敬一丹在書中透露了自己坎坷的求學、奮鬥經歷,堪稱精彩的勵志傳奇:連考三年28歲讀研究生,從研究生到教師,從教師到央視主持人,38歲創辦《一丹話題》,40歲加盟《焦點訪談》。而當時《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團隊的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周圍一派青春。
  敬一丹披露,自己對年齡感覺有點兒遲鈍。「也許,別人看,40歲,當然就是中年嘛!而我是在報人的提醒下才意識到,噢,是人到中年了。真夠遲鈍的!」但她又說,「我對年齡、性別的遲鈍,也許成全了我。」敬一丹為自己慶幸:幸好,我在這個時候到了一個年輕的群體中。在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都很年輕的同事中,我跟隨著,也會被感染,被影響,被裹挾,保持在馬拉松的同一方陣里。」
  談同事
  白岩松是能看到遠方的媒體人
  在書中,敬一丹專門辟了一個章節「和誰一起,很重要」,談她在央視的好友同事,比如「白岩松的新聞私塾」,「崔永元蠻拼的」,「小水已是老水」。而在「送別,難說再見」的章節中,敬一丹則回憶追思了已經逝世的同事,比如「陳虻,你的眼神」,「羅京,你的聲音」等。
  敬一丹用生動的筆觸描寫白岩松創辦新聞私塾。「白岩松是最忙的主持人,他的節奏快得如一路小跑,不知他怎麼擠出時間的,而這一切都是義務的。」每每看到白岩松的堅持,敬一丹總是暗自佩服又有些為他擔心。邊界、底線,探索、空間,這樣一些詞經常會困擾媒體人,而小白沒有停止探尋,他做的很多事在新聞史上是有開創意義的。
  在敬一丹看來,「岩松是能看到遠方的媒體人,他拿著屬於自己的棒進行新聞長跑;同時,他也為即將接棒的年輕人開拓著,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有更好的空間。」儘管白岩松自己常常說:「我不知道我能扛多久,電視還能在傳播這個陣地上扛多久?」但敬一丹卻相信,他是有長跑準備和長跑能力的,他似乎不用外在動力來驅動,內心力量足夠強大。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015/04/29/359921.html#ixzz3YjXqYU12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7 22: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