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緒言
由於人類有不同的語言﹐自從不同語言人群之間有交往以來﹐就有了翻譯。翻譯是
語言交流必不可少的橋樑。翻譯的質量﹑水平和技巧從古到今也在不斷提高。曾讀
到過一篇很早的散文翻譯﹐其中有「stock of knowledge」一語﹐ 被譯成「知識堆」﹐
而Milky Way譯成「牛奶之路」﹐令人啼笑皆非。翻譯最基本的﹑首要的原則是忠
實於原著。為了達到這個原則﹐不論是中譯英或英譯中﹐必須確切瞭解原文的意義。
只有在確切懂得原文的基礎上﹐才能忠實地在另一種語言裡把原作的意思﹑精神表
達出來。另一個重要條件是譯者對兩種語言都要有較深的造詣﹐才能確切地互譯。
試想﹕假定一個中國譯者﹐儘管在母語上不一定有問題(﹖﹗)﹐如果英文程度較
差﹐怎能把中文意思在英文裡確切表達出來﹖有時候﹐為了硬譯出來﹐簡直譯得不
知所云。外國讀者又怎能看得懂﹖
翻譯也是一種學問。做學問工作必須紮紮實實﹐沒有終南捷徑﹐不能投機
取巧。否則繡花枕頭裡的稻草總有一天會戳破枕套而露出來。既然翻譯牽涉兩種語
言﹐這個功夫必須下在兩方面。在中文方面﹐總得把常用成語熟悉一下﹐一般古文
也得學點﹐否則碰到了怎麼翻譯﹖一個笑話說﹐有人把「胸有成竹」譯成「胸中有
一根竹頭」。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得熟悉英文裡的成語﹐看看有沒有相應的成語
可以翻譯過去。同樣﹐當把英文譯成中文時﹐如果沒有一定的英文程度﹐不能確切
理解英文的意思﹐豈不要鬧出「知識堆」和「牛奶之路」的笑話。
現在不少網站上都有翻譯欄。大都是翻譯練習者。這是好事。他們都是翻
譯界的後備力量。至於選詞構句都還不夠老練﹐這也是必然的過程。但有個不好的
現象是﹕他們選的一些要譯成英文的中文短詩﹐句子非常疙疙瘩瘩﹐不符合規範化
的中文。如果把這些當中文詩看﹐也沒問題。但譯成英文後﹐這種英文不但外國人
看不懂﹐連中國學英文的人也看不懂。這樣﹐怎能練好翻譯﹖功夫下在這方面﹐豈
不浪費時間精力﹖可惜了。所以搞翻譯﹐首先涉及一個翻譯材料的選擇問題。為什
麼要選一些不適合翻譯給別人看的﹐或無法翻譯好的材料呢﹖這當然是指自己可以
選擇的情況。如果在自己不能選擇的情況下呢﹐如委派的或要求幫忙的﹖最好先看
看材料﹐自己有否能力翻譯。借句俗話﹕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
本文在構思過程中﹐有臥龍先生提供了他的思考和建議﹐特此鳴謝。下面
將分節探討翻譯中的方方面面。
一﹑所謂直譯及意譯
近代翻譯界都在討論直譯意譯問題。討論了幾十年﹐還得不出一個一致的結論。這
是因為大家只是討論字面意義﹐沒有給出定義。如果我們試圖給出定義﹐再予討論﹐
看看結果會怎樣。所謂直譯﹐大家認為﹐是指硬綁綁的一個字一個字譯過來。這實
際上是做不到的﹐因為中英兩種語言是不對等的﹐結構差別也很大。所以提出直譯
的說法是不妥當的。所謂意譯可以指按照譯者的個人理解意思而譯。而個人理解﹐
由於水平不同﹐譯成的文字與原文的意思會差別很大﹐可以從毫釐之別到千里之差。
所以意譯這個說法太含糊不清﹐容易誤導初譯者。
如果按照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把自己的意思加進去﹐這不是翻譯﹐這是改
寫。不管改寫得如何傳神﹐只是傳譯者自己之神﹐不是在傳原作之神。所以正確的
翻譯是按照原作的表達﹐忠實地表現在另一種文字裡﹐不能走樣。至於原作的意思﹐
不管是表面的還是深層的﹐讓讀者自己去理解﹐不用譯者去幫助讀者理解。這似乎
像把讀者當弱智﹐非得由譯者在譯文裡把原作的意思按譯者的理解傳達給讀者不可。
所以筆者認為翻譯是把一種文字變成另一種文字﹐而基本意思不應該變。
如果意思走了樣﹐就不能叫翻譯﹐只能算是改寫到另一種文字裡去。而現在所謂的
意譯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直譯意譯這種提法本身就是錯誤的。應該放棄這種不專業
的說法。而前人提出的「信達雅」才是指導翻譯的原則。在這一原則裡﹐當然沒有
意譯的涵義。所謂意譯應該是指﹕在一種文字裡的某種說法﹐在另一種文字裡找不
到相應說法﹐只能根據意思譯過去。這就是意譯的真正含義。除此以外的所謂意譯﹐
都是屬於理解誤區。
至於前人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按筆者的理解﹐「信」應該指忠實
於原著﹔「達」應該指忠實地在另一種文字裡表達原著的意思﹔「雅」應該指所使
用的詞語必須優美及規範化。有人問﹕如果一部原著的小說裡﹐有表示下層社會人
物的粗俗話﹑罵人話﹐要不要忠實地翻譯過去﹖否則怎能符合「信」的原則﹖當然﹐
如果一篇名著﹐裡面偶有幾句粗俗話﹐來反映一些下層人物的言談﹐我的意思是﹕
忠實地譯出來。相信讀者自己的免疫力吧。
事實上﹐翻譯是按一層層意思譯過來的。不是按一個個字譯的。譬如一句
句子由三層意思構成﹐翻譯時就按三層意思一層層考慮怎麼譯過去。至於順序﹐就
要考慮該語言中習慣順序的安排﹐不一定能按原語言中的順序來安排。這樣譯成的
句子當然有相應層次構成的三個部份。有時很巧﹐兩種語言相應部份的順序居然一
致。例如﹕「早晨﹐我去看了醫生。」這句句子有兩個部份﹕一個是時間﹐一個是
事件。可對應地譯成﹕In the morning, I went to see a doctor.當然﹐亦可按英
文的另一順序譯成﹕I went to see a doctor in the morning.在前一譯句中﹐中
英文看上去非常對應﹐但事實上是意思的對應﹐而非字的對應。即使在「我是個學
生」句中﹐I am a student.也並非只是字與字的對應。所以「逐字翻譯」這個說法﹐
又是個理解誤區。
二﹑翻譯中的靈活性
翻譯中可不可以有靈活性﹖當然可以﹐但也有不可以的地方。所以要掌握什麼地方
可以靈活﹐什麼地方不能靈活。
對原文的意思不能靈活亂譯。原作怎麼說﹐也得怎麼說。翻譯特定名詞不
能靈活。木頭就得譯成木頭﹐不能把它譯成別的什麼。其他意思明確的字﹐翻譯時
也不能靈活﹐如綠色﹐就得譯成綠色﹐不能譯成黃色﹑紅色等。
什麼情況下可以靈活呢﹖在意思不變的情況下﹐說法可以靈活﹐因為一種
意思經常會有不止一種表達法。句子結構安排可以靈活﹐如上面例子﹕「早晨」可
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後面﹐只要句子結構符合規則即可。選用同義詞可以靈活﹐
如「綠色」﹐可以用green﹐也可以用verdant。至於究竟用哪個﹐得根據詩句中的
上下文決定。譬如﹕要單音節﹐用green﹐要雙音節﹐用verdant。筆者覺得green較
通俗些﹐verdant較雅些。再如﹕good-looking﹐pretty﹐beautiful三詞據詞義辨
析說﹐good-looking程度較差﹐而pretty和beautiful程度較大﹐即較漂亮。pretty只
指外表漂亮﹐而beautiful兼指內在。不過﹐根據筆者的閱讀經驗﹐不見得英文作者
或詩人是根據辨析在使用這兩個詞。他們一般只是使用其基本意義而已。詞彙之間
的各種差別﹐只能靠自己在大量閱讀中去體會。
三﹑翻譯怎樣做到舉重若輕
看過些武俠小說的人﹐都會讀到這樣的描寫﹕一個內功到了火候的人﹐舉起千斤重
鼎像紙紮似的﹐繞場一週﹐面不改色氣不喘。這就叫舉重若輕。能做到這樣﹐必須
內功要到一定火候。同樣道理﹐翻譯中要做到舉重若輕﹐兩種語言的內功也要練到
一定的火候。所謂舉重若輕﹐就是指一句或一行較難譯的句子或詩行﹐輕鬆自如地
譯了過去﹐讀起來毫無牽強疙瘩之感。其實難易對不同的人是不同的。難易按各人
的水平而定。僅舉一例說明。有句唐詩曰﹕「江碧鳥愈白」。如果譯成The river
is blue, birds are white.錯了。那個「愈」字沒譯出來。這不像「桃花流水鱖魚
肥」。這裡面有三層意思。「桃花」﹑「流水」﹑「鱖魚肥」﹐而且三層意思之間
沒有內在聯係。只是寫了三個情況。但「江碧鳥愈白」中﹐雖然只有兩層意思﹐而
兩層意思之間卻有個內在聯係。試想﹐為什麼「鳥愈白」﹖因為「江碧」之故。所
以兩者之間有個襯托關係。在江碧襯托之下﹐鳥顯得愈白了。瞭解了這層關係﹐譯
起來就容易著手了。Against the blue river birds look whiter. 這裡的鳥當然
指鷗鷺之類的白鳥。這樣一譯﹐整個意思就出來了。以後碰到難句子﹐不要先動手
譯﹐而要先分析思考各層次意思之間的關係﹐隨後才能輕鬆地構成英文譯句。再舉
一例﹕李清照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裡並不是句句難譯的。最難譯的是一頭一尾。既要達意﹐又要譯出特色﹐還
真不容易。現在先看看幾位名人是怎麼譯的﹐就看一頭一尾吧。先看林語堂前輩的
譯文﹕
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So dead!/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How can thin wine
and bread/Serve as protection/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of sunset!/Wild
geese pass over head/That they are familiar/Lets it more lamentable yet!/The
ground is strewn with staid/And withered petals/For whom now should they
be vase set?/By the window shut,/Guarding it along,/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And on the cola nut/To hear the drizzle drown/At dust: Pit-a-pat,
pit-a-pat!/Is this a mood and moment/Only to be called 「sad」?
林前輩的首句倒也體現了舉重若輕的感覺。他用了七個頭韻字﹐再加so﹐來對應原
文的七對重複字。不過他舉的重有點舉錯東西了。譬如說﹐應該舉個五百斤的石鎖﹐
但他卻舉了千斤鼎。重是更重了﹐但舉錯了對象﹐不能婚配。原文的首句七個字重
複﹐而且重複中還有重複。尋尋覓覓﹐四字同一意思。後面的四字六字也一樣。要
把這個特色譯出來﹐就是上品。
再看楊憲益夫婦的譯本﹕
Seeking, seeking, Chilly and quiet, Desolate, painful and miserable.
Even when it's warmer there is still a chill It is most difficult to keep
well.
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How can they ward off the strong?
Wild geese fly past, while I'm broken-hearted; ButI recoze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Fallen chrysanthemums piled up on the ground, So withered,Who would pluck
them up now?
Leaning on the window, How can I pass the time till night alone?
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Raindrops drip down at dusk.
At a time like this, 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
尋尋覓覓﹐用兩個seeking的重複倒很合適。但後面的離題太遠了。「冷清」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決不是冷的意思。所以譯成chilly很不妥。後面的「悽慘戚戚」都是
miserable的意思。如果跟painful沾點邊的話﹐跟desolate有一定距離。再看許淵
沖先生的譯本: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h,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and fallen in showers./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再看徐中傑先生的譯本: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It is warm, 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To cope with the rising evening
gale./
Myself, into woe, 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But with them, very
familiar I have grown./
About the ground, cluysandiernums are bestrewn./Gathering into heaps——
bruised——withering soon./With myself in utter misery and gloom,/Who cares
to save them from their approaching doom?/Standing by the window-watching
in anguish stark,/Could I bear alone the sight until it is dark?/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 the wind rises high./The drizzle becomes trickles,
as even draws nigh./How, in the word "Miserable", can one find-/The total
effects of all these on the mind!
後兩個譯本都沒把原文第一句的特色譯出來。他們用了句子把李清照含蓄意味作了
一番解釋﹐如果這解釋真是李清照原意的話。這樣的譯法﹐他們剝奪了讀者自己揣
摩詞家字面後內涵的權利。李清照不想說得太明白﹐為了含蓄﹐讓讀者自己想。怎
樣這詞才有韻味。且這種譯法﹐用一句句子來譯那麼四個字﹐是太顯得費力了﹐laborious﹐
與舉重若輕恰恰相反。
再看最後句。其中關鍵字一個是疑問字「怎」﹐說明她要把這句構成問句。問的什
麼呢﹖問的是這個「愁字」。所以不是「愁」本身﹐是「愁」這個字。這是繞著彎
兒說事。那麼譯者要隨著詞家的思路去譯。前三譯本沒考慮到這點﹐就愁說愁。原
味盡失。最後譯本提到這點﹐但是畫蛇添足﹐又來個自我解釋。筆者把它譯成如下﹕
Seek, seek; lonely, quiet; doleful, rueful, woeful.
When it just turns warm, but still cold, it's hardest to have full rest.
Two or three cups of light wine, how to fend the evening wind so strong?
The wild geese pass—I feel heart-broken—since they are my old acquaintance.
All over the ground the yellow flowers in heaps.
Languished as I am, who will now pick them?
Keeping myself at the window, how can I fare alone till nightfall?
Chinese parasol, plus drizzles on it, dripping and dripping;
At this moment, what can I do with the word "sorrow"?
明顯看到的是筆者以七個英文詞對應七對中文字。尋覓﹐當然用seek最合適。冷清﹐
表達一種孤獨的感覺﹐而且週圍寂靜。而最後三對中文字﹐筆者用以-ful結尾的而
又與中文同義的三個英文詞。最後句﹐筆者以詞家的字面意思﹐直接問對這個愁字
怎麼辦﹖至於詞家的含蓄意思﹐讓讀者去自己體會了。首尾二句讀來無laborious的
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