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淺析俄系地空導彈系統作戰 中國不可能被擊敗(組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3-1 14: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似我國紅旗-9這樣的現代化俄系地空導彈系統已經沒有了中東戰爭時期脆弱的俄制防空系統的缺點,具有高度自動化的數字火控系統及雷達

  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後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複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 

  背景

  在過去幾十年裡,蘇制防空系統廣泛出口到亞非拉國家,與以美國空軍為首的西方國家空中力量多次較量,經受了實戰考驗。關於蘇制防空系統在戰場上的表現,始終存在爭議。最讓人感興趣的莫過於同樣的系統為何在中東與越南兩個地區有如此巨大的表現差異?

  與這場爭論有關的就是我們該如何看待俄羅斯與中國的新一代防空系統。在西方防務機構里一種論點十分流行:「既然我們已經在1991年海灣戰爭里徹底摧毀了此類體系,何必現在繼續花精力關注它呢?」

  上述觀點不止一次被筆者聽到看到,在西方防務機構里很有市場,以至於很多人堅信:相比上世紀60、70年代被廣泛部署在中東和越南戰場上的老式防空系統,新一代防空系統作戰效能並沒有本質提高。

  實際上,新一代俄制防空系統,包括S-300PMU-1、S-300PMU-2、S-400以及中國的HQ-9、FD-2000和FT- 2000等,其性能早已接近甚至超過美製「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水準。迄今為止包括以驍勇善戰著稱的以色列空軍在內的西方國家空中力量從未與它們正面交手過。

  所幸的是,關於冷戰期間蘇制防空系統(包括SA-2「導線」、SA-3「果阿」、SA-5「高蒙」和SA-6等)相關技術資料都已解密,其數量是驚人的。這為我們能夠更深入的觀察與分析冷戰期間蘇制防空系統的戰場表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蘇制防空系統在東南亞與中東戰場上的表現差異

  在東南亞戰場,蘇制SA-2防空導彈的用途十分廣泛,從60年代中期就被廣泛部署在北越地區:常年保持有50個地空導彈營部署在150處精心修建的陣地上。因為越戰曠日持久,所以其發射導彈數量也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這是個天文數字。關於平均發射多少枚SA-2導彈擊落一架飛機的說法也有出入,解密數據顯示隨著美軍電子對抗技戰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擊落一架美機所需導彈數量也在不斷提升,從最開始的只需幾枚導彈發展到後期需要發射數十枚導彈才能擊落一架美機。

 
 

  正在躲避SA-2的F-105D

  SA-2導彈的設計初衷是戰略防空,用來攔截高空高速飛行器。導彈本身接受無線電指令制導並由一台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驅動;此外還分別需要一台 X波段RSNA-75「扇歌」制導雷達和一台VHF波段P-12兩座標探測雷達提供目標精確位置和粗略位置信息。一個SA-2導彈營從開始到部署完畢耗時很長,往往需要幾個小時,當然具體時間長短也取決於人員素質與地形條件。

  圍繞越南防空系統的戰場表現仍頗有爭議,焦點就是防空導彈系統在北越空防體系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從1964年到1973年,美軍在越南和寮國上空損失了大約740架作戰飛機,包括F/RF-4「鬼怪」、F-105「雷公」和F-100「超級佩刀」等,其中一大半都是被越南高射炮擊落的。根據解密的美方數據顯示,大量損失是在試圖低空突襲「薩姆」導彈陣地時造成的;剩下的多數也是在為躲避「薩姆」導彈中高空攔截而刻意選擇低空突襲其他目標時造成的。而「薩姆」導彈本身造成的殺傷其實並不大:1971年-1973年損失的F-4戰機中有31.5%是「薩姆」導彈造成的,另外美軍還損失了17架B- 52轟炸機,全部由「薩姆」導彈擊落。

  在蘇聯和其他華約國家專家們的指導下,越南人民軍把「薩姆」導彈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甚至經常利用其有限的機動性變換髮射位置,誘騙對方為躲避導彈攻擊拚命低飛,結果陷入「高炮陷阱」。此外在美軍對越南北方空襲行動中,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專為了壓制和摧毀「薩姆」導彈陣地而來的。

  僅僅看紙面上不同防空兵器分別擊落敵機數量的話,防空導彈的作戰效能不算高,但這麼比較的話對於我們分析立體化防空系統在現代戰爭中的表現顯得毫無意義。不錯,高射炮擊落敵機數量很多,可一旦沒有「薩姆」導彈壓陣,無論是目視瞄準還是雷達瞄準高射炮的作戰效能都會大打折扣,因為飛機可以無所顧忌的在中遠距離上摧毀它們。同樣道理,在缺乏高射炮掩護的條件下,無論是「薩姆」導彈陣地本身還是遠程雷達系統,也很容易被低空突襲的敵機摧毀。

  整個越戰中,越軍完全按照當時蘇聯提出的「以地制空」理論部署防禦。所謂「以地制空」就是在一個地區里不同類型不同射高的防空兵器重疊部署、相互支持,以此覆蓋整個空域。其理論核心在於多種防空兵器相互協同作戰,一旦某個高度或空域沒有被覆蓋到就會給敵機以可乘之機。

  

  越戰初期美國偵察機拍攝的S-75/SA-2防空導彈陣地,注意扎堆擺放的雷達和發電車,在戰爭後期北越就不這麼做了

  在評估防空系統作戰效能時,對於不同防空兵器作戰效能最好的衡量方法是比較其平均每擊落一架敵機需要發射的彈藥量。但進行此類分析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如果這方面精確數據的話,我們很難進行準確客觀的橫向比較。另外確實有不少美機是在執行反輻射作戰時被高射炮擊落的,但若沒有導彈坐鎮,有多少美機會冒險飛進低空成為高射炮的活靶子呢?最後要考慮的是為了擊落這麼多美機,越南人部署多少門高射炮,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而部署「薩姆」導彈時又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

  這裡舉兩個典型事例,全部發生在戰爭後期:

  第一個是F-111「土豚」戰鬥轟炸機在1972年「後衛I/II」戰役中的表現。因為安裝了自動化地形跟蹤雷達,低空高速突防的「土豚」取得了很大成功,無論是雷達制導高射炮還是防空導彈都對它無能為力。正常行動中「土豚」不但摧毀了大量目標,而且給對方極大的心理震撼,而自己的傷亡率卻是參戰所有機型里最低的。

  相反,「後衛II」行動中蒙受損失最大的是B-52轟炸機。為了對付「薩姆」導彈,機群配備了機載電子對抗設備、隨隊電子干擾機、防空壓制戰鬥機,此外還有戰鬥機護航,整個防禦體系看似天衣無縫,B-52機群應該能做到「零傷亡」。

  實際上整個「後衛II」行動中B-52轟炸機出擊了729架次,其中15架被擊落,只佔到出擊總數的2%。這說明在多種手段壓制下越南人的防空系統作戰效能被降到最低,所以傷亡率也保持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更重要的是,一旦越南人耗盡了自己所有彈藥庫存,他們對B-52轟炸機群的狂轟濫炸就徹底無能為力了。

  還有一個因素常被人忽視就是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飛機損失率明顯高於執行其他任務的飛機。整個「後衛II」戰役中,包括F-111在內的很大一部分空中力量都被用來投入直接針對「薩姆」導彈陣地的攻擊行動中。因此凡是有「薩姆」導彈部署的地方,飛機折損率明顯高一些。

  總之,僅僅看直接擊落敵機數量來衡量「薩姆」防空導彈在越南戰場上的表現是不客觀的,如果把因為忌憚「薩姆」導彈威脅而被其他防空兵器擊落以及那些執行防空壓制任務而損失的飛機都算在一起的話,我們有理由說:「薩姆」導彈是越南防空系統中最有威脅的「大殺器」。

  「薩姆」導彈在中東

  相比越南戰場,評估「薩姆」導彈在中東戰場上的表現難度更大一些:首先除了「沙漠風暴」行動之外,歷次中東戰爭都是斷斷續續進行的,更多時候雙方維持不戰不和對峙局面;其次因為種種原因,以色列、埃及和敘利亞都不肯完全公布各自損失情況,結果圍繞中東空戰的爭論常常演化為「誰在何時擊落了什麼?」一類的問題。

  實際上「薩姆」防空導彈被大規模運用主要集中在三場戰爭中:「六五戰爭」后的相持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和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

  

  越南防空部隊,他們背後是SA-2防空導彈。中國曾對越南援助了3個紅旗2號地空導彈營的地面設備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沙發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3-1 14:04 | 只看該作者
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運來了第一批15-25個營規模的「薩姆-2」防空導彈,但還沒來得及投入使用就趕上了「六五戰爭」。這些武器由經過蘇聯專家培訓過的埃及軍人負責操作,很不幸其中部分裝備在「六五戰爭」中沒來得及使用就被以軍俘獲。同一時期敘利亞也進口了18個營的「薩姆-2」防空導彈,後來又進口了16個營規模的「薩姆-3」防空導彈。

  1970年初,為了支持不給力的阿拉伯兄弟們,蘇聯人發起代號為「高加索」的秘密行動——把一個加強師的國土防空軍部署到埃及。其兵力規模十分龐大,包括三個防空旅共計18個營的地空導彈裝備,分別從蘇聯第聶伯、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白俄羅斯軍區抽調。每個營由SA-3防空導彈、ZSU-23-4 「石勒河」自行高射炮和SA-7「針」攜帶型防空導彈組成,整個部隊由一位防空軍將軍帶隊。部隊成員名義上是蘇聯教官,全體成員著埃及軍服,事實上卻親自操作所有防空武器。整個70年代初,蘇聯防空部隊被部署到蘇伊士運河沿岸和以色列空軍對峙。其作戰原則與在北越相同,即多種防空兵器交替掩護,頻繁地變換陣地位置來伏擊以軍戰機。

  蘇制SA-3「果阿」防空導彈主要用來承擔要地防空任務和攔截中低空目標,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制導,並由一台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此外還分別需要一台X波段SNR-125「低擊」制導雷達提供目標精確坐標和一台UHF波段P-15「平臉」搜索雷達提供目標大致坐標。相比SA- 2,SA-3的部署方式比較簡潔,整個營的撤收速度僅有幾個小時,而前者的撤收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員素質和地形條件,別的不說,SA-2導彈撤收時光各種車輛就排一大溜。

  在隨後與以色列空軍的較量中,蘇聯人宣稱SA-3導彈擊落了5架以色列戰機,而SA-2、SA-3和高射炮的戰果總和要達到22架。

  「六五戰爭」是阿拉伯人的心頭恨,以色列人用不宣而戰的手段讓阿拉伯人丟盡臉面。為了報這一箭之仇,阿拉伯人卧薪嘗膽等待復仇那一刻。終於 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了,戰爭中埃及人動用了三個旅共計18個營的SA-6「立方體」防空導彈。不過與蘇聯人的配置不同,埃及人仍舊使用半移動式 UHF波段P-15「平臉」和P-15M「蹲眼」搜索雷達,而不是最新型能夠「打了就跑」1S12遠程跟蹤雷達。而敘利亞人聲稱自己獲得了兩個旅的SA- 6導彈。

  隨著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分別跨過蘇伊士運河和戈蘭高地,無論是前沿部隊還是各自後方重要目標都由防空導彈和高射炮提供掩護。眾所周知,這場戰爭中曾經不可一世的以色列人在如此密集的防空網面前碰的頭破血流,塗著大衛星的「鬼怪」和「幻影」戰鬥機一架接一架的摔進沙漠。至於損失了多少目前說法不一,以色列人宣布自己損失各型戰機303架,其他資料認為其中40架被防空導彈擊落;4-12架被對方戰鬥機擊落;其他都是被對方高射炮擊落。為何那麼多以色列戰機成為高射炮的「槍下鬼」,原因不外乎就是為了躲避防空導彈攻擊,以色列戰機不得不刻意選擇低空進入,然後成了對方高炮的活靶子。

  

  SNR-125M1T低空打擊UNV雷達,UNK操作車、5P73發射架、4聯5V27D「果阿」導彈,就是塞爾維亞薩姆連在擊落美國F-117A「夜鷹」和F-16C時的所有裝備

  1976年埃及的外交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全面摒棄了親蘇外交路線后倒向西方,大批蘇聯顧問被驅逐出境。西方和中國技術專家得以全面接觸當時這些蘇制主流技術裝備,這為下一場戰爭里以色列人翻盤提供了機會。

  最後要提到的一場衝突就是1982年以色列軍隊全面入侵黎巴嫩的行動,在這場以全面驅逐巴解組織為目的的代號為「加加利和平」的行動中,最著名的一場戰鬥就是以色列空軍以壓倒性優勢徹底摧毀敘利亞部署在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部隊。第一波轟炸發生在1982年6月9日,部署在貝卡谷地的19個敘利亞導彈營里的17個被夷為平地。整個轟炸中以色列人大量使用了各種電子對抗手段,輔以被動定位系統鎖定對方雷達位置,然後不計成本的發射AGM-45「百舌鳥」和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這還覺得不過癮,甚至專門改裝了一批增程型「百舌鳥」——在導彈屁股後面加裝火箭助推器后從卡車上發射,看上去就像「喀秋莎」火箭彈那樣。經過幾輪折騰后的敘利亞防空導彈陣地已經奄奄一息無還手之力,成為對方鐵炸彈肆意蹂躪的目標。

  按照蘇聯相關軍事學說,在戰鬥中為保證防空導彈陣地安全,應當經常轉換陣地位置、靈活掌握髮射時機、在陣地周圍部署各種誘餌、各種偽裝措施要到位,此外還要運用各種電子對抗器材來欺騙對方耳目。但是這一切都被敘利亞人漠視了。對此軍事專家HURLEY在1989年《空中力量》雜誌上的評價很說明問題:

  「看上去這些蘇制裝備無懈可擊,但敘利亞人的使用方式卻十分拙劣,他們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LEONARD PERROOTS中將說,敘利亞人把移動式導彈發射裝置固定在一個位置;把雷達安在山谷里而不是山頭,原因居然是他們懶得動手挖供操作人員使用的廁所!結果就是敘利亞人把導彈發射車放在一個地方一放就是好幾個月,給了以色列人從容偵查定位的機會,更不用說在戰鬥中被以色列空軍當活靶子打。甚至,如果偽裝得當的話,敘利亞人還是有可能避免全軍覆沒的極端情況的,然而敘利亞人偽裝自己陣地的辦法匪夷所思:居然靠放煙霧來偽裝自己,這簡直是給對方指示目標!

  

  我國陸盾-2000自行高炮,車載30毫米加特林機炮派生自海軍的艦載點防禦系統,該系統可用於攔截飛行中的對地彈藥

  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按照很多人說法敘利亞人嚴格照搬蘇聯軍事教條才招致慘敗;但真正慘敗的根源恰恰是敘利亞人無視蘇聯教官們反覆強調的戰術原則:機動與偽裝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保存自己消滅敵人。1981年出版的蘇聯軍事雜誌中專門強調:交替射擊、出其不意、狡兔三窟可以有效迷惑對方偵察;同時隱真示假也是提高己方防空陣地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對蘇制防空體系來說,1991年海灣戰爭是1982年貝卡谷地悲劇的更大規模重演。「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薩達姆的防空系統狂轟濫炸,在頭幾個小時里就重創了對方。關於這場行動的諸多細節在其他文獻中都有詳盡敘述:和貝卡谷地空戰如出一轍,反輻射導彈飽和攻擊、電子干擾和精確制導武器攻擊。至於薩達姆的防空系統作戰方式,和敘利亞人的沒有太大差別,整場空襲中只有少數分隊試圖進行小範圍機動,但因為缺乏相互協同掩護而被對方輕易發現、瞄準和攻擊。當時伊拉克防空系統主要由蘇制防空導彈構成,包括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8和薩姆-9等型號,此外還有少量法制 「羅蘭」防空導彈和「虎」防空雷達。

  總的說,中東戰場上空地較量有一根很清晰的主線——蘇制防空裝備技術水平日漸老化落伍,那些在戰鬥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戰術原則,如機動、偽裝、欺騙和交替掩護沒能得到有效執行;反觀硬幣另一面,由於埃及全面倒戈,西方技術人員有機會接觸幾乎所有蘇制雷達電子戰系統,使得他們有能力制定一整套針對性極強的電子對抗戰法,體現在實戰中就是大獲全勝。

  此外還有個因素不能不提及就是,僅僅從公開資料很難判斷敘利亞和伊拉克技術人員的受教育和訓練水平,並進一步推斷出他們對各自手裡武器掌握的熟練程度和運用能力。

  隨著大批關於薩姆-2、薩姆-3、薩姆-5和薩姆-8防空導彈系統的技術資料解密,同時諮詢了不少前華約技術專家,我們知道要想熟練操作早期蘇制防空系統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不但要接受高等專業知識培訓,還需要反覆訓練和模擬,才能做到人機合一,此外緊密的團隊協作也必不可少。作為一名雷達操作員,他需要具備同時從多台顯示屏上獲取、集成和分析數據的能力,這對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快速反應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還有心理素質都提出不小的挑戰。就拿最常見的目標獲取與跟蹤來說,且不說整個過程都需要手工完成,操作員需要同時從多台顯示器上獲取實時數據進行綜合;一旦遇到電子干擾,操作員必須第一時間判斷出電子干擾類型並人工切換雷達掃描頻率與模式,因此對人的心理素質也有很高要求。

  

  使用BAZ-6909底盤的72V6(SA-22)自行彈炮合一武器系統原型車。該型號採用了VNIIRT新設計的敏捷波束1RS2-1E相控陣雷達,主要設計目標是攔截精確制導對地彈藥,特別是AGM-88反輻射導彈和制導炸彈

  此外,對這些技術人員而言,各種裝備的拆裝也是個不小的挑戰,特別是薩姆-2和薩姆-3導彈,拆裝過程十分繁瑣,一次拆裝需要6個小時才能結束:發射架需要組裝、從彈藥車上轉移導彈、接線、雷達天線需要安裝,整個過程走完后還需要聯調測試,通過後才能正常工作,所以實戰中很多部隊都儘可能少帶些不必要的裝備。雖然後來的SA-6和SA-8是專為打了就跑戰術設計的。維護其複雜系統並不見得很輕鬆,需要一車車的測試設備,為此還需要有一台裝備各種模擬器材的專用車。

  總之,遵循蘇聯軍事教條、戰術和部署打仗的敘利亞人和伊拉克人之所以在戰場上收穫挫敗,根源還是在訓練水準不高還有高層指揮僵化,雖然有時候他們的飛行員、高炮射手和雷達操作員素質並不差,但高層指揮失誤還是一次次讓他們遭受挫折。就拿「沙漠風暴」第一晚來說,伊拉克人把幾乎所有防空裝備都部署在巴格達,卻放棄了對前線部隊的空中掩護,結果是前線部隊面對對方肆意轟炸無能為力。同樣的裝備,放在越南人和塞爾維亞人手裡發揮的就非常好,無論在越南還是科索沃。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在這場戰爭里蘇制防空系統終於擺脫了屢戰屢敗的宿命。雖然塞爾維亞人使用的還是老式薩姆-2、薩姆 -3和薩姆-6防空系統,但面對對手高強度的電子干擾、反輻射導彈和隱形戰機,塞爾維亞人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自己的實力,原因就在於他們靈活運用機動、偽裝、欺騙和守候伏擊等一整套戰術來與對手周旋。最典型的戰例就是南軍中校ZOLTAN DANI指揮的那個薩姆-3導彈營在戰鬥中接連擊落美軍F-117隱形戰鬥機和F-16C戰鬥機,並疑似擊傷一架F-117戰機。戰前幾周時間內DANI 中校就利用特製的信號模擬器反覆訓練自己的部下,不但讓大家能熟練操作各種技術裝備,更讓大家彼此磨合提高默契程度。戰鬥中,DANI中校儘可能頻繁地轉移陣地,同時嚴格控制雷達開機時間與頻率。作為回報,他率領的團隊不但在戰鬥中全身而退,而且還給對方造成了自隱形戰機服役來少有的尷尬損失。同理,南聯盟的薩姆-6導彈部隊也遵循類似的戰術原則——「隱蔽、射擊、機動、偽裝」,在戰鬥中沒有遭遇任何損失。同樣的裝備放在不同人手裡,截然不同的結果。整整 78天的空襲中,即便用上了包括電子干擾、防空壓制在內的各種手段,北約空中力量卻始終無法徹底根除南聯盟防空系統的威脅。雖然美軍在戰鬥中不惜血本連續發射了743枚AGM-88「哈姆」反雷達導彈——要知道這可是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使用反雷達導彈數量的三倍,殺傷效果卻非常有限。

  相比8年前的「沙漠風暴」,北約在「聯盟力量」中的裝備水平,不管是電子戰技術、還是精確制導武器的水平都有提高,而南聯盟使用的雷達和防空導彈系統基本上沒有變化,唯一差別來自於人——南聯盟擁有受過更高層次教育、更嚴格訓練和具有堅強作戰意志的軍人。

  

  4月3日,蘭空導彈某旅組織部隊夜間遠程機動。連日來,該旅從關中大地遠程機動至1000餘公裡外某陌生地域,實彈發射6發6中,有效錘鍊了部隊打贏本領。導彈發射。

  結語

  回顧過去半個世紀時間裡歷次局部戰爭,防空系統與空中力量在一次次較量中此消彼長、相互提高。半個世紀過去了,和老一代防空系統相比,新一代防空系統——包括俄羅斯的S-300/400、中國的「紅旗-9」在性能上又有哪些提高呢?

  首先,現代防空雷達在抗干擾能力上有很大提高,即便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都能捕獲隱形戰機的蹤影。

  其次,各種低可探測性技術在現代防空雷達上得到廣泛應用,反輻射兵器要想實現準確定位-攻擊防空雷達的難度越來越大。

  第三,新一代防空系統完全實現了小型化、機動化,戰鬥中完全可以做到「快打-快收-快跑」;另外,各種先進技術,如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數字化導引頭、以及末端變軌性能的運用都大大提高了防空系統的作戰效能。

  採用了上述技術的防空系統在戰場上很難被定位、干擾,要被消滅更不是輕而易舉。另外新型系統普遍配備了自動化數字火控系統,讓西方同類產品相形見絀。LCD綜合顯示屏的廣泛運用讓操作員們能更直觀便捷的掌握戰場態勢、實時操作整個系統,相比起前輩而言工作強度和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即便是整個系統部署也高度自動化了,關鍵系統都實現了液壓升降和摺疊化,撤收和部署的難度降低了。「射擊-轉移」的時間甚至可以被壓縮到五分鐘。

  

  我軍紅旗9導彈對抗殲10殲11 升空彈道好漂亮

  遠程和區域防空系統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作戰原則的演變,現在已經出現了旨在幫助防空導彈連免遭攻擊的專業裝備,包括:

  開發和部署先進點防禦地空導彈和自行彈炮合一武器系統,為防空導彈陣地摧毀來襲制導彈藥。

  開發和部署現代化假目標以對付GPS和光學制導彈藥。

  開發和部署有源和無源電子、光學和紅外干擾手段以對付制導彈藥。

  開發和部署具有協同作戰能力(CEC)的感測器融合系統,以抵禦電子干擾,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較低的可觀測性。

  總之,人們認為當今俄羅斯和中國的防空系統不可能像1982年的敘利亞和1991年的伊拉克那樣容易被擊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3 10: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