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在國內吐槽的時候,我在美國看春晚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2-24 04: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你在國內吐槽的時候,我在美國看春晚(圖)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專題:《春晚》相關新聞+視頻大聚合
  

  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年過年回浙江老家,每天都騎自行車跑到鎮子上買幾隻花炮,晚飯後在鄉村寧靜的夜幕下燃放,看著那搖曳的光輝,獨有一種幸福。
  至今還記得姥爺把著我的手,將花炮伸到樓道的窗戶外面。看著那一顆顆彩彈飛射而出,別有一種溫馨。
  在國內的時候,過年真是一件很大的事,也有很多溫暖的回憶。出了國就是另一回事了。
  當你在吐槽春晚的時候,海外華人卻對春晚另有一番感受。
  多數時候,過年都不在周末,自然不放假。能在春節期間請假回國自然是令人羨慕的一樁美事,只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這時想要小聚一番,也只有去餐館。大部分人還是沒有閑工夫在工作日張羅一桌酒菜,而且第二天還要上班,也不能鬧太晚。於是大部分的慶祝活動都得放在過年之前或之後的那個周末。
  具體的慶祝方式無非是兩種:包餃子聚餐,或者每人帶一個菜聚餐。
  吃飯
  說來也有意思。美國人聚會基本上是放著音樂,一人拿一杯酒或者一罐飲料,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偶爾也有跳舞或者唱歌,或者拼酒起鬨。吃飯是次要的,常常幾塊披薩餅解決問題。而中國人聚會,往往以吃為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來安排其他事情(比如飯後打牌或唱歌)。常有國人自嘲為「大吃貨帝國的子民」,實在是很貼切。
  如果是包餃子,自然要分配誰買肉、誰買餃子皮、誰買飲料、誰買一次性餐具等等。如今,和面擀皮已經是留學生之中一門稀缺的手藝了。南方的同學一般家裡不吃餃子,這倒不奇怪,很多北方同學卻也是連包餃子都要臨場培訓。有人戲言,本以為出國之前一定要去上新東方語言學校,結果發現原來更應該去上新東方廚師烹飪學校。
  不過生活果然是最好的老師。出國以後,原本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學生們也不得不一手拿菜譜一手拿炒勺現學現賣。我時常自嘲,出國之前只會三道菜,炒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炒雞蛋,而如今也能依葫蘆畫瓢做點烤鴨之類的「硬菜」了。有時候,這真不是學不學得會的問題,而是你到底有沒有那麼想吃的問題。所以我倒毫不懷疑,如果周圍沒有亞洲超市,沒有餃子皮可買,海外的大吃貨帝國子民們也能打著越洋電話、查著網上攻略,把面和個八九不離十。
  如果是每人帶一個菜聚餐,大家就要各出奇招了。這種聚餐叫做Potluck,用大白話翻譯就是「撞大運聚餐」,誰也不知道會吃到什麼——直到大家都打開鍋蓋。國內這些年似乎越來越少在家裡聚餐了,海外的中國人中反倒很盛行,可能是因為海外的飯館很難吃得舒服。就算本地有中餐館,大家恐怕也早就把菜單都吃了個遍(當然,舊金山、紐約等正宗中餐館聚集地另當別論。)
  過年的時候聚餐,往往大家會拿出點絕活來,天南地北什麼菜都有。筆者吃過電子工程博士做的極正宗的醬牛肉,偏偏他還不公布菜譜,讓朋友人笑稱「大概是祖上傳男不傳女的秘方」。筆者還吃過心理學碩士烤的種類繁多的西式糕點,真是要開個西點鋪恐怕也不會缺少主顧。一位計算機系的烹飪高手,更是堅持純手工做沙拉醬——這要一直手工攪拌植物油和蛋清直到兩者無法分開為止。
  春晚
  央視的春晚,基本是依照全國觀眾的平均口味而打造。這樣的節目,說實在話,並不符合現在年輕留學生的口味。然而,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春晚卻是很多留學生無法錯過的節目。包餃子、聚餐、聚餐之後打牌的時候,背景里放著春晚,才讓這異國他鄉的歲月更有些「年味」。
  知乎網站上一位留學生劉澤坤提到:「國內的同學們是無法理解留學狗們為了一絲年味大早上6點爬起來坐電腦前面看春晚的……我不是不知道節目爛……但是看到春晚,就好像聽到了旁邊七大姑嗑瓜子八大姨包餃子和爺爺打麻將的聲音……哪怕只是回家了的幻覺,也能讓我無比欣慰。」
  (筆者這裡也確實有朋友提議早上五點鐘起床包餃子看春晚,不過從反饋來看,周圍大部分朋友還是喜歡在這個時間看周公。)
  在網上有時能看到這樣一種論調,說在外國感到孤獨的中國人都是失敗者,如果語言能力過關就能和當地人交朋友,就不會感到孤獨。其實在外國的大多數中國人,並不是不能和外國人交朋友,只不過那常常需要額外花費很多精力。早年在國內流行的美國情景喜劇是《Friends》,而筆者和美國同事一聊,他卻說《Seinfeld》是同類喜劇中最經典的一部。那麼,當一堆美國人在聊天的時候,忽然有人拋出一句其中的經典台詞,大家都哈哈一笑,只有其中的那個中國人不知所云。那種感覺並不好。要想能理解這些笑話,還要能談笑風生,少不得要了解大量的美國過去一二十年的流行文化。看過一些電視連續劇,聽過一些英文歌曲,是遠遠不夠的。這種時間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花。相反,和中國人在一起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大多數在美國定居的中國人,到最後還是和中國人玩得來。這並不是偶然。
  因此,在中國人比較多的地方學習工作,倒也還好。如果到了個沒有多少中國人的環境,自然就會感到孤獨。早年間有一位移民紐西蘭的前輩,在一個連亞洲超市都找不到的小城裡工作,最後據說是無聊到把當地社區學院里所有能上的課都上完了。在那樣的環境里,除了給家裡打打電話,有時大概連春晚也不想看了——可能連個一起吐槽的人都找不到。春晚的熱鬧,對於一些人來說反而可能讓他們感覺更加孤寂。
  大多數中國人移民他鄉,無非是想得到更好的生活水平。當國外一年的收入相當於國內十幾年的時候,無論多麼沉重的鄉愁,都不見得是不能承受的。然而隨著國內外的收入水平逐漸拉近,這些「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思緒就顯得越來越難以壓抑了。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學完之後都回國了,即便他們之中很多都能在國外拿到不錯的工作。一方面,當然是國內有著親人和機會,另一方面,其中不少人也是帶著這樣的夙願: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再會僅僅因為收入水平或者學術水平就決定要去國離鄉,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多地回家過年。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SbTcVKMI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6 09: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