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度剖析:為什麼中國的首富當不過兩年? (組圖)

[複製鏈接]

3996

主題

4055

帖子

5529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5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發糕 發表於 2015-2-10 1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5年《胡潤富豪排行榜》出爐,新能源大王李河君以1600億元的財富超過馬雲一躍成為中國大陸首富。這位一向低調的企業家稱「大家不用太當真」。登上財富的巔峰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是會當凌絕頂之後的自我膨脹,還是高處不勝寒擔心槍打出頭鳥?歷史證明,中國大陸首富當不過兩年。值得我們追問的是,當了首富后,那些企業家們是如何失控的?

  

  陳天橋:一個人的圍城

  陳天橋:一個人的圍城

  陳天橋有著上海男人的典型特點。

  比如他勤儉,看不慣別人浪費,有段時間專門在公司「逮捕」那些沒關燈的人,還出台規定,文稿用紙必須兩面列印。他也很小資,親自安排盛大辦公樓內的花花草草,彷彿建造一座「伊甸園」。

  陳天橋還十分崇拜毛澤東,他一直激勵自己,學習毛澤東成為一個好領導。他對下屬體貼關愛,盛大文學CEO侯小強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陳天橋給他分享在新加坡街頭遛彎,為人指路的小事。更有一次侯小強犯愁如何臨時英文演講,陳天橋馬上幫忙當起了翻譯,不顧嚴重的咽喉炎,說了一個上午。為了追求民主,削弱盛大家族企業的味道,陳天橋主動讓出總裁,請「打工皇帝」唐駿等人在盛大身居要職,自己只把控企業宏觀方向,不干預具體事務,絕對放權。

  陳天橋的人情味和開明,讓上市前的盛大網路一派生意盎然,自己一躍成為中國積累財富最快的人之一。2004年,31歲的陳天橋成了中國大陸最年輕的的首富。

  此時,盛大內部一片歡喜氣氛。某次偶然的會議上,一名高管詢問陳天橋:「陳總,我們現在每天賺100萬,這麼多錢到底拿來幹嘛?」此時,陳天橋內心突然之間受到一種刺激,他同樣問自己:「我到底想幹什麼?我現在在幹什麼?」

  財富的源源不斷,已經超出了陳天橋最初只想做到10億元的初衷,手頭有錢的他決定要干更大的事。

  「雨打沙灘萬點坑,要先把局做好,打通產業鏈,然後再慢慢梳理貫通。」受到陳天橋的指示,盛大併購、投資和新業務火力全開,動作迅速。當年盛大有一個新的遊戲業務,用戶做到10萬的時候遇到瓶頸,但只要再堅持幾個月,肯定會做大,但陳天橋一看:「原來產品的都應該能做到30萬用戶了,現在才10萬,砍掉砍掉。」

  盛大的大躍進式盲目擴張,像只無頭蒼蠅。為了供應更多的業務,陳天橋不斷從盛大遊戲抽血,將他在遊戲業務方面的「經驗」運用在其他事情上,那時候,甚至連酷6網首頁內容他都要親自過問。

  野心的放大,也讓陳天橋更加獨裁,他也變得沒有那麼「仁厚」,在盛大盒子時期,他這樣平息內部爭議:如果你們還有爭議,或者認為這是一件沒有價值的事,就馬上離職!在內部,甚至有人說他「氣焰囂張」,陪同領導視察時,「看上去更像領導」。

  那時候的陳天橋眼裡容不得沙子,逼走與自己想法違背的李善友、吳文輝,打壓戰略保守的譚群釗和陳大年,以至於盛大離職潮一直不斷,不再是當年那個人人嚮往的「伊甸園」。一心想把盛大私有化的陳天橋,開始不斷地為盛大貼上更醒目的家族企業標籤。

  更奇特的是,從事網際網路的陳天橋不混網際網路圈,不用微信(他不準員工用不是盛大開發的軟體),沒有太多業內朋友。他在內心世界自己建立了一個「圍城」,而在那裡,懂他的只有自己。

  一個陳天橋撐不起盛大網路,如今的陳天橋乾脆深居簡出,常年寄身國外,淡出公眾視線,迷途資本遊戲。

  

  黃光裕:一代梟雄作繭自縛

  從汕頭農村的無名小子,到富甲天下的中國首富,再到鋃鐺入獄的經濟罪犯。黃光裕的經歷就像一部香港老電影,充滿教父式的傳奇色彩。

  起於草莽的黃光裕,身藏賭性,善於借勢。比如國美初創之時,市場普遍採用「抬高售價,以圖厚利」的經營方式,但黃光裕一來就打破常態,率先以包銷、招標和定製等形式,四處收整渠道,進而壓低代理商價格,大打價格戰。從而一時名聲大噪。

  在商言商,但從小愛看武俠小說的黃光裕,比其他商人多了一種江湖俠義的情懷。在「吞併」昔日對手永樂電器后,他任用永樂董事長陳曉為國美總裁,並讓陳曉與自己用一樣大小的辦公室,開一樣豪華的邁巴赫,還經常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吃飯。

  當時正是黃光裕的膨脹期,三屆大陸首富「光環」讓他大有「縱橫捭闔」之勢,他將國美的具體工作交給陳曉打理,而自己只把控大方向,騰出精力把目光投射到其他地方。比如豪賭房地產,豪賭資本市場,豪賭人生每一時刻。

  但是,不是人生的每一次賭博,黃光裕都能笑到最後。首富「光環」讓原本自負的他開始自我膨脹,以至於目中無人,他常常對張志銘(黃光裕妹夫,原國美電器總經理,被認為國美成功的幕後英雄)及其他高管說:「如果不是為了給機會培養你們,讓我親自來操盤,國美比現在會更好。」他甚至在國美內部推行「一言堂」文化,除了大妹黃秀虹偶爾一些撒嬌般的反對聲音能被他聽進去外,大部分高管都不敢公開反對他的決定。

  膨脹中的黃光裕越來越偏離正軌,走向極端。2008年11月,黃光裕被拘,背後案情敗露,非法經營、內幕交易、單位行賄三罪加身,人們發現,這個操弄股價,影響股民利益的人,與當年那個信奉宗教,堅持「慈善修心非修名」,將李嘉誠奉為精神導師的黃光裕大相徑庭。在法庭最終的宣判儀式上,黃光裕表情平靜,聽到 14年的刑期時,他深呼吸了一下。

  黃光裕的命運在他靠賄賂買通權力,編織政商尋租網路之時,就已經註定。在那個商業環境污濁,夾縫求生的時代,野蠻生長的力量一定受縛於法律與道德。

  記得2010年黃光裕在公開懺悔信上寫到:我知道,有不少正在創業的年輕人,曾經把我當成學習的榜樣,但是我現在非常慚愧……

  

  榮智健:豪門家族的一抹黃昏

  銜玉而生的榮智健比黃光裕幸福多了,他祖父為清末紡織大王榮德生,父親更是著名「紅色資本家」榮毅仁。

  但是,作為榮氏家族第三代傳人,在家族力量束縛下,榮智健越來越反感。為了證明「我不僅僅是榮毅仁的兒子」,在青年時期,榮智健離開父親的「庇護」,和當時大多數知青一樣,懷著滿腔熱血,投身大涼山做技術員,抬路軌、背石頭,一干就是6年。

  吃過苦的榮智健,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前往香港。在香港自由市場的環境下,榮智健感到,來自父親的控制大減,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噴發,準備大幹一場。利用榮家在香港的一些既有資產,榮智健創辦愛卡電子,遠銷美國。到了美國,他又賣掉愛卡,投資一家美國電腦設計公司。直到1986年他賣掉設計公司,加入香港中信泰富,在頻頻跳躍中他已經搖身一變,成為資本運作的業界老手。

  在中信泰富的平台上,榮智健故意「秀實力」給榮毅仁看(中信公司為榮毅仁組建,意在向國際融資)。他提了兩個條件:「用人制度自主」和「相當的權利」,得到獲許,榮智健馬上大張旗鼓準備收購國泰航空,卻迅速遭到董事會反對。

  榮智健說:「只要認準的事情,就一定堅持干到底,絕不因故輕易放棄」。

  於是,他直接北上去找了父親榮毅仁,斡旋之下,國務院出資同意收購計劃。(榮毅仁後來當選國務院副總理,那時已有影響力)這樣一來,許多事情在榮公子這裡變得順水順風,比如榮智健以40億元收購資產70多億元的恆昌行,據說在某次高爾夫球場榮智健與李嘉誠對桿時,榮有些開玩笑地說:「如果球進洞了,我就買下恆昌行。」於是李嘉誠順水推舟,給其禮遇。

  榮智健躊躇滿志,完成了一次次蛇吞象的資產收購,並將投資重心不斷轉向內地。2002年,他登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從此頻頻進入公眾視野,越來越張揚,越來越高調。

  日本皇室的豪車、新型氣派的遊艇、英國首相的別墅這些字眼充滿他的生活。港媒指責他:「假如評一個中國富豪奢侈榜,他還可以再奪一冠。」 面對外界的質疑,榮智健回復:「我決不想過清教徒式的生活」,「個人生活喜好別人無從議論」。

  就連一向低調的榮毅仁也勸誡兒子,他的行為顯然與榮家「興資助學、好善樂施」的家風相左。但在此時的榮智健心裡,當初的自信已然上升到了自我,他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凡事任性而為。

  就在這個時候,一直以來一帆風順的榮智健,卻在「澳元門」事件中被無情地閃了腰。由於榮智健的過度自信和對澳元前景的過度樂觀,他毫不猶豫地選擇投資風險更大的累計期權。然而他低估了資本市場的風險,在市場大風大浪的衝擊下,次貸危機一夜之間讓中信泰富遭遇了全球公司投資外匯衍生品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宗虧損事件,中信泰富這條大魚也在巨虧147億港元后宣告擱淺。

  榮智健狠狠摔了一跤,公司陷入巨額虧損,身價縮水,並遭遇問責風暴,四面楚歌讓榮智健喘不過氣來,他不得不為自己的自負埋單。

  與很多企業家對政治上的「貴族」追求不同,榮智健生來就有「紅頂」成分,他幾十年來都是昂首前進,激蕩沉浮,恐怕也從沒想過自己會在最高點跌落下來。

  2009年4月8日晚,辭職后的榮智健不得不黯然低頭,離開香港中信大廈。

  

  宗慶后:獨裁者的「成功困境」

  「有的人怕被評上首富,評上就被盯牢,接著可能就坐牢去了。我的錢沒偷沒搶,是一分一厘賺出來的,我不怕,評上評不上我都心安理得。」2012年,再次身披「首富」光環的宗慶后顯得淡定自若,在他看來所謂的「首富」不過只是虛名一個,什麼也帶不來,什麼也帶不走。

  雖然在新鮮出爐的富豪榜上宗慶后依舊榜上有名,但過去兩年,娃哈哈的表現卻毫無亮點可尋:不僅多元化屢次失敗,就連發家致富的主業也開始下滑。人們不禁感嘆,卸下了「首富」光鮮外衣的宗慶后,竟開始步入黯淡。

  從創業初期,宗慶后總是保持著親力親為的習慣,他親身體驗市場,幾乎嘗遍了全世界所有的飲料;新產品的上市,他都必須要親試口感;所有人事調動都需要他簽字畫押;營銷方面的任何決策,任何產品的包裝、價格、廣告等,都是他一人定奪。即便是設備的引進、生產線的安裝、廠房的設計,也要他親自過問。就連辦公室買一把掃把,也需要他簽字同意。

  據娃哈哈內部人員透露,宗慶后在一次內部會議中對高管們這樣說道:「我之所以花重金請你們這些人來,是希望你們能夠有你們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但當大家通過激烈地思維碰撞拿出方案之後,宗慶后卻一票否決,按自己的意願重新定奪。隨著類似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斷增加,高官們也漸漸地麻木,從活躍的「思考者」淪落為聽話的「明白人」。

  儘管這樣的獨裁式管理飽受詬病,但首富的光環與成功的經驗讓宗慶后堅定了自己的管理邏輯,他逐漸將親力親為演化為強權管理,開始培養更多的「明白人」。

  這直接導致了娃哈哈的多元化前途的晦暗不明。

  娃哈哈先後涉足奶粉、零售等產業,但結果皆不理想。與荷蘭皇家乳液合作的「愛迪生」奶粉因為不通電商渠道,主業銷售網路無法完美嫁接嬰幼兒奶粉銷售而失敗;一期投資17億元的娃歐商城又因為缺乏專業零售買手經驗,對於品牌和貨品的判斷又十分不專業,這導致其引入的品牌,大多在中國消費人群中缺乏知名度而折戟。

  據娃哈哈一位高管介紹,儘管宗慶后在「愛迪生」奶粉和娃歐商城的項目上都重金聘請了經驗豐富的內行人主導工作,但他們與宗慶后在理念上存在嚴重的分歧。在內行人眼中,娃哈哈想要進入一個新行當就應當花大量的資金來鋪設新渠道、打開新市場,賺錢是一個長期的事,急不得。但宗慶后則希望能夠像做飲料一樣簡單化處理,不僅要投進去的錢馬上收到回報,還要利用娃哈哈在飲料行業已成熟的生態來節約渠道建設的成本。當理念衝突化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時,宗慶后便大筆一揮辭退了這些內行人士,親手接管多元化項目。

  這就是宗慶後主導的多元化變革中,失敗案例居多的原因。畢竟,隔行如隔山,寄望憑藉飲料行業的強勢渠道與經驗去打通其他多元化產業的坦途並不合理。雖然宗慶後進行多元化戰略發展的思路並沒有錯。但他擴張過急、過散,在奶粉、零售等行業娃哈哈根本毫無經營經驗與優勢可言,用娃哈哈以往在飲料行業取得成功的方式貿然入局,失敗自然在意料之中。

  

  馬云:聚光燈下言多必失

  2015 年初,身為首富的馬雲對媒體袒露心聲:「首富是別人稱你的,你難道真是首富了?你難道能動用這些錢為所欲為,你能睡幾張床,吃幾頓飯,你真覺得你能解決人家總理、總統解決不了的事情?不可能,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回到本能,但是毫無疑問現在壓力挺大,我們講話,講對的都應該的,講錯了都成了標題。被爭議的都成了大標題,那挺痛苦。」

  果不其然,僅僅幾天後馬雲的一番言論便引起了軒然大波。網際網路媒體人方興東與劉偉合著的《阿里巴巴正傳》里爆料,馬雲炮轟京東稱:「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這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強,而是方向性的問題,這是沒辦法的。我在公司一再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去碰京東。別到時候自己死了賴上我們。」

  同樣被噴的還有亞馬遜。在書中馬雲稱:「亞馬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企業,但美國因為沒有阿里巴巴,才讓亞馬遜活下來。如果美國有一個阿里巴巴,亞馬遜還能活嗎?」

  儘管事後馬雲發微博道歉,稱「京東是個悲劇」只是吹牛聊天,並對京東的努力與變革表示祝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說出這一番話時,內心那種「老子天下第一」的高傲與自負。

  實際上馬雲也承認,自己喜歡聊天,漫無目的,海闊天空,痛快淋漓而只圖「嘴爽」。這些年在很多不同場合,說了不少的「瘋話」、「胡話」和「愚蠢的吹牛」,輕狂和無知總是一路伴隨著自己。

  這種「毀人不倦」的性格,跟馬雲早年當老師的經歷有關。在阿里巴巴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馬雲亦頻頻現身各種講壇,大談企業管理、人生哲學,還講一些中小企業主以及立志創業的青年喜歡聽的「心靈雞湯」。在很多機場的書店裡,馬雲演講的影像製品跟劉一秒、陳安之等成功學大師同樣大受歡迎。

  然而,成為首富后的馬雲,並不滿足於「年輕人勵志標桿」的標籤。他的追求已經升級為「中國商界教父」,影響中國的企業家群體。於是,他的湖畔大學應運而生,親自出任第一屆校長,高調面向企業家群體招生,首期面試名單中,不乏優米網王利芬、百合網慕岩和俏江南汪小菲等知名企業家。

  馬雲最近一次被輿論推上風口浪尖,是淘寶杠上了工商總局。2015年1月28日,工商總局指出了淘寶網的假貨問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淘寶網竟然強勢回擊,聲稱工商總局有官員執法不當,並要對此進行投訴。馬雲也公開回應:「淘寶網許多的貨物並非假貨,而是網貨。」這一說法隨即在網路上引發爭議,有評論認為,這無異於強盜邏輯。而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場也遭到了一些集體起訴。

  儘管這一事件很快在工商總局會見了馬雲后得以平息,但阿里巴巴的股價卻因此大跌,一夜之間蒸發了110億美元,馬雲身家也因此縮水,個人財富被李河君與王健林超過,失去了首富頭銜。

  這次風波平息后,馬雲公開坦言:「我以前特別喜歡看香港電視劇,老闆什麼事都不幹,雪茄抽一抽,很氣派的樣子,我想有一天我也做大了,或許就沒有麻煩了。現在明白了,企業越大,麻煩越多,責任越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0 0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